螺洲古镇,一个藏在福州的帝师故里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晚署沧趣老人、听水老人,十三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中进士,曾是宣统帝溥仪的老师。在福建兴办新式教育,曾办东文书院,全闽师范学堂,并主持兴建了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

今天去的螺洲古镇就是陈宝琛的故乡,因此,螺洲也被称为帝师故里、帝师之乡等。

螺洲古镇位于福州南台岛南端,南临乌龙江,遥对五虎山,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古称百花仙洲,因地形似青螺,又有谢端遇田螺仙女的美丽传说,故名螺洲。

到螺洲,必去陈氏五楼。陈氏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

陈宝琛故居

这里还是陈宝琛的故居。

第二个庭院是陈氏家风家训馆,也是赐书楼,原是用于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陈氏家风家训馆是一个展示螺洲陈氏家风家训,为后人留下学习历代先贤忠诚爱国、勤廉为民等思想文化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陈氏家风家训馆共分为四大块,分别为清正篇、清澄篇、清润篇、清流篇四大篇章。

清正篇主要讲的陈若霖、陈宝琛生平事、优秀品质及廉洁思想。

清澄篇主要是介绍陈氏的起源、兴起以及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

清润篇主要是介绍陈宝琛教育成就,教育理念及对近代教育作出的贡献。

清流篇主要是介绍陈宝琛后,陈氏后代典型代表人物,总结陈氏家风家训对于现代廉政教育的意义。

中间花园立有陈宝琛半身雕塑,下面雕刻有陈宝琛传略。

站在二楼,可观飞檐翘角,一揽整个庭院。

还读楼,原为陈宝琛藏书之所,现为陈岱孙纪念馆。

陈岱孙,是陈宝琛的侄孙,原名陈總,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主张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习主动性。

“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书。”这是他晚年对自己的一个总结。


二楼正厅挂着的“先生之风”正是风华正茂的陈岱孙,一代男神。画像背面是朱自清先生的赠岱孙。左右两边小间分别为陈岱孙在清华及北大的生平事迹。

南边露台为陈宝琛纳凉赏月之所,正对着的小楼是晞楼,现为陈岱孙先生的影音室。

北望楼,建于民国初,因其结构精巧,俗称“小姐楼”。

北望楼隔壁有个小园林,内有铁石轩、假山、池塘、凉亭、大树等,完整的一副园林景致。

园林正北为沧趣楼,系原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现为螺洲镇名贤文博馆。

螺洲自古为文脉宝地,明清500年间,共出举人171名,进士33名,武举12名,李鸿章赞螺洲,冠带今螺绪,诗书古颖川,建国后两院士2名,教授75名,厅级以上领导干部60名,在这里“诗书传家远 耕读济世长”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话,而是世代螺洲人经致用,学以报国的生动实践。

螺洲孔庙。螺洲孔庙又称文庙,相传始建于南宋。走过小广场,穿过棂星门,漫步连廊间,感受一下文脉的威仪。

我们还可以到乌龙江边看看榕城八景之一的螺浦春潮,“螺女千年去不还,浦边何处觅红颜,寒潮远沐春山色,染出波斯黛子鬓。”吹吹江风,看看江上船来船往,何尝不是一种人生。

螺洲还有天后宫、陈氏宗祠、尚书第、吴氏宗祠、吴石故居等。

还可以逛逛巷子、品尝一下地道的福州小吃。

随着5号地铁的开通,交通也越加便利。

帝师之乡等你来哦。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