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夫 | 道家练气术的经典铭文:《行气玉佩铭》略说

道家练气术的经典铭文:《行气玉佩铭》略说


1973年,郭沫若将战国时期的一件玉器铭文定名为《行气玉佩铭》,这是我国保存至今的珍贵养生文献。据说此玉器原为合肥李鸿章家的藏品,1937年罗振玉将该铭文拓片收入《三代吉金文存》。至1953年,李鸿章后人将该玉器捐献给天津市文物管理处,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按郭沫若的考证,《行气玉佩铭》是配在腰间的饰物,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套在圆柱形拄杖顶端的装饰用品。因为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一件帛画《导引图》,其中有两人手持拄杖,这证实了古人行气导引时会用到手杖或棍棒。而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行气玉铭杖首”,也应该是练功者所用拄杖顶端的饰物。


《行气玉佩铭》的原文,有一些通假字,为方便阅读,整理出45个字: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铭文当然追求简短,想想一块通高才5.2厘米,底径3.4厘米的12面陵柱体,刻写出这么多的字来,也是很难,所以要字字如金。

怎么解释呢?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曾经解释过,意思大致如下:

“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推出,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时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对不对,读者是很难判断的,但依郭老的古文功底,应该差不远。

这里再补充一下。“行气”在道家中大致属于“胎息”、“行气”的方法,后世的气功与此有关。道术中的行气,不外乎外息法和内息法两类。外息法即静气功,要在调节口鼻呼吸的气息,使之轻柔和缓,细微绵长,达到神气合一。老子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庄子的“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当属于此类。内息法的要诀在闭气不息,以意念调动人身中固有的元气,使之在任督二脉中运转,俗称“转周天”。老子的“抟其致柔,能如婴儿乎”,庄子的“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息之以踵,众人息之以喉”当属此类。内息法犹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口鼻呼吸,故称“胎息”。

根据铭文,《行气玉佩铭》所述功法大致属于外息法,与口鼻的深呼吸有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