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横跳的华为,进退维谷的集度




撰文 | 李亦萌

编辑 | 路由社


在造车与否的问题上,态度始终超然的华为,到底还是显露出了“入世”的那一面——或者说,更高的或然性。


本周一(7月4日),这家中国科技巨擘与其合作伙伴小康股份共同打造的第二款产品——AITO问界M7,以31.98万-37.98万元的价格,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而且,新车发布环节还被放在了整个“华为夏季旗舰新品发布会”的压轴环节,之前率先亮相的是nova10系列、P50 Pocket等高端手机类产品。


长达2个半小时的发布会,既让汽车记者们大呼吃不消,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华为要将汽车融入整个华为消费生态的决心与努力。


AITO品牌第二款车型,定位六座大型豪华SUV


M7的到来,距离AITO品牌的上一款产品——问界M5的发布,过去了仅7个月,而距离后者正式交付,仅仅过去了4个月。


这样的新品投放节奏,相较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汽车产品,显然更像消费电子产品。


于是,这也令外界对AITO品牌第二款新车的关注,更多转向了这场合作中的华为这一侧。



“华为Show Car”



尽管,仅从命名方式上看,AITO问界M7继续延续了小康的血脉,但在客观上,它更像一台由合作双方联合打造的“华为show car”。


诚然,这一次华为依然如此前承诺的那样,没有亲手造车。


“但除了没有参与汽车制造这件事之外,华为包揽了所有产品特色功能的构建,”精锡咨询公司汽车分析师韩奎华说,“在问界M7上,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特点,几乎都被打上了华为的烙印。”


作为一家从通讯设备行业起家,并在国际消费电子市场上闯荡近20年的科技企业,华为深谙“体验”在当前消费终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塑造之道。


正因如此,相较问界M5,人们在问界M7上所看到的诸多改进,均围绕“体验”而展开。譬如,AITO零重力座椅,譬如,经过升级的HarmonyOS智能座舱。


HarmonyOS智能座舱新增超级桌面功能,可通过车载大屏操作手机应用


同时,华为也将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积累,充分融入了对于车域体验的构建。


车舱主动降噪(ANC)系统的预埋便是其中一例。这是一项在耳机等消费电子领域日渐普及的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向声波,将噪音中和。


然而,在汽车领域,此类技术的应用在新兴汽车制造商中的应用仍相对有限。比较知名的有,特斯拉自2021年起推出的新款Model S和Model X,而形如理想L9这样“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也暂未见搭载。


“主动降噪系统不能说是多高精尖的一项技术,但把这种常见于传统豪华汽车的技术应用于一款40万元以下的产品,华为在提升产品体验方面的策略得到了非常清晰的体现。”韩奎华分析道。


AITO零重力座椅,成为这款旗舰SUV打造产品差异化的重要卖点


这方面,问界M7的车机与华为手机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变化,是另一个典型案例。


在问界M5上,地图兴趣点、导航信息等数据可以通过登录同一账户的方式,在车机和华为手机之间实现同步。而问界M7在中控屏上增加的NFC芯片,则能通过近场感应的方式,令这些数据实现接触式同步。从使用体验来看,前一种方式由于多了一个登录账户的步骤,因此,在操作形式方面更类似推送,后者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感”同步。


尽管,以上只是一些产品细节的案例,但在新能源汽车同质化现象日渐显著的行业背景下,能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因素,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用车体验的具体细节中。


这也是消费电子为汽车行业带来的启示。


以iPhone为例,无论是采用刘海屏,还是取消指纹锁,苹果公司对产品细节做出的每一次看来细微的调整,都能换来无数用户的赞扬或抱怨——对细节的敏感度,对产品体验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问界M5、M7的快速推出,华为向外界不断展示出有助于其迈出科技行业、进入汽车领域的硬件能力。


以新车搭载的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为例,这是一项从M5开始得到应用的增程技术。该平台以一部拥有高压缩比和热效率的四缸增程器为核心,辅以集成式智能发电机组、驱动技术、电池PACK、智能控制等技术,可实现对于续航里程、动力表现及驾驶体验的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问界M7的推出,更像是为华为量身打造的一台广告用车,展示了这家科技企业不断提升的造车实力。”韩奎华说。



失衡的“姻缘”?



时至今日,虽然“门当户对”早已作为一项陈腐的择偶标准,从现代人的婚恋观中淡去,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由“彼此对等”而给双方带来的平等感、安全感,依然被视作一段美满姻缘必要的要素。


对希望缔结稳定婚恋关系的人来说,这种对等体现但不限于观念、能力、志趣乃至际遇、阅历等诸多方面——相较以往,人们看淡的或许只有门第和出身。


在华为与小康的合作中,情况也是类似。


自2019年5月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算起,华为在明面上的汽车业务只运营了3年。对小康方面来说,率行业之先选择与之合作,显然是鼓足了“不问出处”的勇气。


随后事情的发展表明,这场始于未知的“姻缘”,没有辜负任何一方当初的期待。


从2019年发布即折戟的金康赛力斯SF5算起,该品牌旗下的产品直至去年与华为取得合作后,才迎来发展的转机。


作为这场合作的第一项成果,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尽管没有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但却为这场合作制造了长达数年、热度不减的话题。


尽管未能取得商业成功,华为智选SF5还是为双方的合作开启了一段姻缘


应该说,在吸引眼球方面,华为给合作伙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妙体验,帮助赛力斯(以及目前主打的AITO品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品牌,一跃成为当今的互联网流量收割机。


不过,一年多以后,华为与小康之间原本对等的关系,似乎出现了失衡的迹象。


按照去年上海车展期间公布的约定,双方将在技术、产品和渠道三方面深度融合。但现实情况与这一预期,存在一定偏差。


以本次问界M7的发布过程为例。在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上,留给华为宣讲其手机、生态服务的时间接近两个小时,而用来介绍新车的时间寥寥无几。


客观上,新车发布似乎已成为华为新品发布会的其中一个环节,AITO看上去也被纳入了华为的品牌体系。


尽管双方都不愿公开承认,但在这场合作关系中的角色,小康正逐渐向“代工生产方”转变已然成为某种事实。


去年12月31日,华为曾针对媒体关于小康股份旗下赛力斯为华为进行汽车生产代工的报道,做出回应。华为方面表示,“华为不造车,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小康股份旗下赛力斯是华为的长期合作伙伴,并非代工关系”。


当时,这一回应之所以显得可信,是因为彼时问界M5尚未上市,华为对该品牌可见的控制范围仍被束缚在科技领域。如今,随着两款新车逐渐问世,华为的这类剖白,在现实的映衬下,或多或少显得有点苍白。


从智能互联系统到辅助驾驶技术,从舒适性配置到电驱增程系统,再从品牌营销到销售渠道,华为如今对AITO品牌的决定性作用,正从科技企业熟稔的技术领域,逐步渗透进传统汽车产销企业所擅长的领域,甚至侵入了曾对行业外部企业构成壁垒的汽车行业舒适圈。



动态的“平衡”



对华为而言,在汽车行业,保持现有发展节奏并不断谋求身份变化,有着显而易见的裨益。


一方面,由于美国当局的打压,华为主营的通讯设备及消费电子,在海外市场上销路受阻,同时芯片等核心部件的供应不足,也对其本土销售造成掣肘;另一方面,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增长方面表现出的强劲活力,以及汽车产品更高的收益水平,将从多维度加强其进入汽车行业的决心。


另据科技媒体“虎嗅app”报道,2020年底,华为内部流出的一封华为董事常委会决议139号《关于应对宏观风险的相关策略的决议》,对“绝不造车”做出了框定,但该决议的有效期仅为3年。


这也意味着,华为当前坚定无疑的“不造车”宣言,将自2024年起,变得扑朔迷离。


对随时有可能亲自下场造车的华为来说,如今与小康、北汽蓝谷、长安的合作将在未来的数年中,为其争取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在AITO、极狐、阿维塔等合作项目中,华为可以在无需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前提下,从身处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身上学习汽车制造的经验,同时帮助旗下车用技术完成基于真实市场的商业化测试。”韩奎华说。


这既为华为省了钱,也节省了时间。


在此之前,华为不会对任何一家汽车企业表现得过于亲近。或者说,作为一家面向整个汽车制造行业的增量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将与所有合作伙伴维持同样密切的关系。任正非临时叫停华为入股阿维塔的案例,或许可从一个侧面印证上述判断。


当然,对小康方面来说,当前新的合作状态也能为其带来可见的好处。


尽管,大多数流量因华为而来,但毕竟最终还是归入了企业旗下的AITO品牌。同时,华为所提供的成熟解决方案以及功能健全的零售网络,或许也将在未来的产品销量方面为其起到支撑作用。


华为零售网络,将对AITO品牌的销量起到支撑作用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了与众多发展迅猛的竞争对手展开角逐,在与华为的合作关系中做出一定的权力让渡,或许也是小康在当前时间节点下,一个艰难但却不得不做的选择。


如此一来,局外人的担忧似乎变得多余。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关起门来,如果华为与小康能在未来的合作中找到新的平衡,各取所需,并能帮助AITO品牌取得更好的发展,倒也未必需要在意别人说些什么。



集度危矣?



同样将在一场跨行业合作中逐渐转为“代工方”的,或许还有吉利。


但与小康不同的是,吉利并非被动接受,而更像是主动做出了这一选择。


6月28日,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关联公司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退出,百度关联公司达孜县百瑞翔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上升至100%。


此外,夏一平卸任集度汽车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也由夏一平变更为梁志祥。与此同时,吉利系的安聪慧、李东辉也分别卸任了集度汽车董事和监事一职。




2021年1月,吉利和百度联合宣布将在汽车制造方面开展合作。去年3月,双方按照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的比例,成立集度汽车。


根据约定,集度汽车旗下产品将基于吉利SEA浩瀚纯电架构打造,而百度方面则主要负责车辆智能化,包括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


对于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当前的这一重大变化,吉利方面与集度汽车方面此后声明称,“这是公司基于业务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正常调整,集度仍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持股,双方所持股份不变,集度CEO为夏一平。”


财联社则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集度汽车的这次变更是要转红筹架构,为下一步的资本运作做准备。”集度汽车的运营主体没有变,百度和吉利的合作关系也没有变,“车辆工程和生产都还是在吉利,其他是百度在做。”


上述这些表述与该公司当前的工商变更信息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因而也给市场的诸多猜测留出了空间。


一种影响较小的可能性是,吉利或借新的商业主体继续参与合作。而另一种可能则将给集度汽车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即吉利方面最终退出参股。


在后一种情况中,集度汽车未来的发展或将陷入困局。


原因主要出在吉利在汽车生产一事上的身份转变。如果吉利退出股权合作,那么,集度汽车将彻底丧失“自有产能”。


曾几何时,中国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逐渐兴起,关于是否自建工厂,曾是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如今,结论已经颇为明确。


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在内的新兴汽车制造商,或囿于造车资质、或受限于资金压力,起初均选择了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合作,由江淮、海马、力帆等企业代工生产旗下新车。而同期创立的威马则坚持自建工厂的做法,在温州瓯江口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设施。


威马瓯江口工厂,是最早建成的新势力工厂之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品、资金及营销实力均稍显逊色的威马汽车,硬是凭借生产端的优势,一度跻身中国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这一局面直到蔚来、小鹏、理想先后形成自有产能,才发生逆转和改变。


眼下的集度汽车,恰好就面临类似的困境与隐忧。与大部分新兴汽车制造商不同的是,该品牌有可能会从拥有自有产能的佳境,转而陷入由吉利代工的困境。



时机微妙



目前,虽然尚不清楚吉利方面做出上述决定的动机,以及可能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但是,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却颇不寻常。


不到一个月之前,集度首款概念车Robo-01刚刚完成发布。根据集度方面的规划,其量产车型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受预定,并从明年起实现交付。


根据规划,集度Robo-01量产车将于今年下半年接受预定,明年交付


换而言之,现在距离集度Robo-01的量产时间已相当迫近。


作为制造实力的输出方,吉利在现阶段出现“退出”的可能性,将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后续投资者进入的信心。或至少,对潜在消费者的购车信心,将造成较大程度的打击。


从此前的媒体报道来看,集度Robo-01概念车在科技媒体和汽车媒体之间,获得了两极分化的评价。


一边是大部分科技媒体,他们对集度Robo-01在未来主义、机器人化、共情等方面进行的创新予以了肯定;而汽车媒体这一端,则更多地从量产可行性及产品合规方面,对这款概念车的无B柱加对开门设计、可自动升降双激光雷达等元素,提出了质疑。


在科技媒体和汽车媒体中,集度Robo-01概念车产生了两极分化的评价


因此,集度方面在概念车发布会现场,专门使用了“概念车与量产产品的相似度将达到90%”的表述,对此进行了说明和强调。


熟悉汽车行业的人应该知道,对于一款基于概念车的量产产品来说,90%的相似度并不算高。或许集度也意识到了新车设计过于激进,因而对这一不太能够起到加分作用的数据,主动进行了高亮处理。


相比而言,吉利方面对这款概念车几乎没有发表任何评价。在吉利体系内也鲜见Robo-01相关的产品宣传——这与百度在新车发布会前后始终高调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


或许,在汽车制造业和科技行业之间,的确存在尚未逾越的认知鸿沟。当然,这也可以被看作本次股权变更的一种预兆。


吉利此前入股集度汽车的原因,也曾一度引起外界的猜测和疑问。


从吉利现有的品牌矩阵来看,该集团旗下已经拥有类似极氪、几何这样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在智能互联品牌和纯电高性能细分市场上,该集团则拥有极星、领克等品牌。外加正在进行电气化转型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吉利旗下汽车品牌已基本实现对当前汽车市场的全面覆盖。




为何还要与百度合作,额外再创立一个全新的集度汽车?


分析人士认为,百度多年来在车域科技,尤其是高清地图、自动驾驶等领域储备的技术,可能是吉利做出合作决定的最大动因。


尽管,过去这十多年以来,吉利借助收购沃尔沃等优质资产,在自动驾驶领域已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堆栈,对类似亿咖通等企业的投资也帮助其形成了软件开发实力,但相较科技头部企业——百度,吉利仍存在学习空间。与之开展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研发压力,并为后续发展争取时间窗口。


此外,增加投资组合多元性的做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摊薄未知风险。


“不过对吉利来说,这看起来是一场可有可无的合作。如果合作前景不佳,或大几率可能面临失败,那么及时退出,倒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韩奎华表示。


-END-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