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川派中医外科那些事(二十七)四川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简史

四川中医外科学术发展简史

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 赵致镰 整理

四川历史上专门从事中医外科和临床治疗的医生(疡医)为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十人。他们有的在中医外科理论的研究上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有的则在临床治疗中活人救生、疗效卓著。

1.唐至宋明时期

早在唐代,四川节度使藉喻义就撰著有《疮肿论》一卷,是专门论述外科理论的早期著作之一。五代十国时期,东蜀刺史李颇录抄外科著名专著《刘涓子神仙遗论》十卷,使此书得以保存流传,其功不小。北宋时期,有郑荣者,得佛家秘方以治“大风”(麻风病),求其治者不可数计。又有皇甫士安者,长于炼制丹药,撰有《养心丹诀》一卷。明代,崇祯时富顺县人郭运暄,精炼丹木,著《金汞通还大丹口诀》数卷,对古代制药学颇有见解。尤其是泸州人韩飞霞撰著的《杨梅疮论治方》一卷,乃中医治疗梅毒病的最早专著

2.清至民国时期

清代,四川中医外科医生仅文献记载的就达25人,并且主要是从事临床治疗。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技艺,为解救病人痛苦,功绩卓著;而且其学术水平也巳达到较高的程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彭山县人连得春,善治对口疮。他用自制的艾炷隔蒜灸,然后敷涂上蜂蜜,不出十日即愈。其治法独特,疗效神速。资中县人张泰,自制一种药水,刀伤涂之立能止血,疮疡肿毒涂之立能消肿。尤其是叙永县人闵刀刀,擅长刀圭手术。不仅可以剖肠断腕,而且可以“洗毛伐髓”。这种外科手术技艺在今天也属西医难度较大的手术,完全可以与当时的西医媲美。闵氏在作手术前,先啧一种“神水”(麻醉药水),然后再剖割,纵然血流淋漓注襟,而病者竟不知觉。可以说,闵氏所持手术技艺及所用的麻醉药,乃三国华佗之后有史可稽考的数人之一。可惜的是,闵氏乃江湖草泽医,其术未能流传下来。

在理论研究和著述方面,清代亦有较多的成就。计有万县人王文选撰著的《外科切要》,成都人女中医曾懿撰的《外科纂要》,云阳县人周松仙辑编的《外科三字经》;特别是陆汝衔(里籍不详)撰著的《外证通用方》三卷,共收集外科(包括五官科、痔漏科等)方剂403个,其中既有历代各家的外科方及一些单验方,又有作者自己总结的确有疗效的经验方,可以说,该书既是对历代外科方剂的精要汇集,又有临床实用价值。

民国年间,中医外科学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众多的医生从事临床治疗研究,出现了诸如成都黄柱臣等临床名医。在理论研究和著述方面,据现今可见的资料,仅有熊宝珊著的四川国医学院教材一《国医外科针度》,张觉人著的《外科十三方考》。此外,成都“庚鼎药房”制售的治疮疡丹药——“渴龙奔江丹”,具有卓越的拔毒提脓生肌的疗效,数十年来享誉省内外。

3.建国后时期

建国后,在党和中央发展、振兴中医的正确政策指引下,整个中医事业的空前发展,中医外科学术 也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不仅开展了对中医外科理论的研究,而且发掘和公开了一些濒临失传或不外传的秘方,用中医外科理论和方药治疗了一些西医棘手的疑难病,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充分显示出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治疗的优勢。现从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两方面介绍。

3.1临床治疗方面

1954年,有名墨荫者(里籍等不详)在《中医杂志》上介绍了著名的“渴龙奔江丹”的处方、制法及用法;首次公开了这个享誉省内外的名方,对疮疡的临床治疗是较大的贡献。

1957年4月,有名湿世怀者(里籍等不详)在《中医杂志》上公开了他治浆液性黄水疮、秃疮、痔疮的秘方——藤黄膏。5月,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在《中医杂志》上介绍了他们用自制的“消炎除湿膏”等药方治疗顽固性丘疹、湿疹。7月,重庆市第二中医虞尚仁在《中医杂志》上公开了他治疗中期流注(骨髓炎,骨结核)的家传秘方——骨痔丸。此方被临床治疗证实对骨结核、骨髓这样的疑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该方后被重庆市外科医院制成享誉一时的“骨结核丸”和“骨结核散”,广泛用于临床治疗。11月,四川医学院吴介诚、周国雄在《中医杂志》报道了用吴氏家传秘方“六合丹围药”为主、“化腐丹”、“琥珀丹”为辅治疗乳痈,证明了中医外敷丹药的优越性和高疗效。

1965年,重庆市第一中医院朱海龙等在《中医杂志》报道了对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辨证施治。他们将患者分成寒湿凝滞、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热毒内蕴两大类型。对前者投以当归四逆汤,温经汤,术附汤、右归丸,对后者投以清瘟败毒饮、三甲复脉汤等方。其中有经西医行交感神经节切除后仍无效者,每获得满意疗效,并且还总结出几条原则:①止痛要分寒热,②坚持活血化瘀;③重视疮面处理,尤其不能用含汞类丹药涂敷;④要防寒戒烟,节制房事。他们的这种探索,为后来的脉管炎治疗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1年,苍溪县卫生进修学校王鹏辉根据中医活血化瘀和西医抗病毒的原理,自拟“治疣汤”治疗寻常疣,扁平疣。王氏此项研究成果曾获南充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且该方被四川省卫生厅认可后收编入1979年版的《四川省药品制剂规范》,作为正式制剂处方。王氏自创此方的思维为中西医结合提示了理论上和临床治疗上的可行性模式。

1978年,郸县中医院僧焰如等根据脱疽的病因病机是“热毒和血瘀”的认识,釆用清、通、补”的治疗原则,用自制的活络通脉清解汤外洗创面并以之内服,治疗脱疽(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获得1978年温江地区重大科技成果阶段奖。1978年荥经县人民医院外科根据芦山县民间医生陈扬氏提供的家传秘方制成“卫东一号”。外敷剂治疗烧烫伤,获1978年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励。

3.2基础理论研究和著述

1982年,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钟以泽在《四川中医》杂志上他对脱疽诊断学方面的新发现:凡肢体疲惫不适、麻木紧张,肢端怯冷,指趾苍白或潮红,趺阳脉、太溪脉减弱,则提示是I、W期脱疽。若肢端发凉、出现间歇性跛行,足部皮色潮红或发红、下垂时色加深、抬高时色转白,趺阳脉重则舌色转红,苔变为黄燥甚至发黑,当病情被控制后,舌色即变淡、苔色变白腻或薄白。此发现对该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均有价值。该文获1986年四川省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

1982年,成都中医学院著名外科老中医文琢之撰著的《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集》,由四川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该书共收集了十四个病种及文氏数十年治外科病的经验和方药,对临床治疗有实用价值。书中所介绍的治乳癖(乳腺增生等)的经验方——消核片,巳被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为正式药品生产销售,就是对该书介绍的文氏经救可靠性的明证。

1982年,成都中医学校名老中医张觉人出版了其专著——《中国炼丹术和丹药》。该书是张氏继《外科十三方考》后,在深入研究了巾国炼丹术的原理后写成的。书中专门论及了丹药的产生发展历史,迄今能认识的炼丹的化学反应,炼丹的技术技巧,还介绍了张氏一生收集到的包括道家几千年秘而不传的毒龙丹在内的二百余个丹药处方及制法。该书是对中国炼丹术和丹药的第一部从理论到具体操作作出全面论述和总结的著述,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984年,成都中医医院的黄启泰撰著的《骨关节结核中医治疗经验》,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和公开了黄氏祖传五代治疗骨结核和骨髓炎的五十二个秘方。同时,还介绍了黄氏独创的将治痔漏的挂线疗法移植于治骨结核、骨髓炎的方法。具有创造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四川中医外科的学术不仅在历史上有过卓越的贡献,而且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在全国比较都有较高的深度和髙度,有的已居全国领先水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