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井出土36000枚秦简,纠正一处《史记》错误,秦始皇能平反吗?

原创:麟稀

原创不易,不要吝啬给个鼓励~~


最近几年,为秦始皇翻案的文章越来越多,可翻来覆去,不是强调历史功绩,就是解释千年骂名。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疆拓土、修建灵渠、车同轨、书同文……的一系列功绩,都知道,而焚书坑儒是焚史书坑术士,阿房宫只打了地基,修建长城是抵御匈奴……,也深入人心,所以,效果不大。

想给秦始皇翻案靠旧材料不行,得有新发现,比如1974年发掘的兵马俑,就令世人惊艳,大秦军阵的神采令全世界赞叹,也淡化了秦始皇的暴虐严苛。事实上,2002年,一批竹简差点为秦始皇平反,司马迁的《史记》都找出了纰漏,让人不禁想问:这些竹简从何而来,写了什么内容,竟能和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古井的奥秘

里耶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风光秀美风情奇特,却由于大山阻隔,交通极其不便,常年闭塞贫困,当1989年,几个泥瓦匠在麦茶挖出陶器和青铜兵器,考古队随后清理出50多座战国古墓,没有人想到这是顶级国宝发掘的前奏。

1996年,距离麦茶墓葬群1.5公里的大板,又发现一座大型墓葬,随即,在清水坪发现第三座墓葬,这三座墓葬遥相呼应,呈品字形分布在酉水河畔,时间从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东汉。

如此庞大的墓葬群,说明附近人类活动频繁密集,2000多年前应该有一座城。城池不会离河岸太近,最可能的位置是三座墓葬群的夹角地带,里耶正好处在夹角中,可里耶镇那么偏远,秦汉时期竟会有座城池?

翻阅完史书,考古学家打消这个疑问,里耶确实很偏僻,但在秦国一统天下时很重要。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当属楚国,占据中原和江南广大区域,是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但秦军武器精良作战勇猛,从西北扩张到成都,令对手胆寒,秦楚争霸谁能夺得天下?

九百里酉水河贯穿重庆、湖北、湖南三省,从酉水顺流而下可到沅江,进入洞庭湖水系,直捣长江中下游平原,那是楚国后方。如果从酉水上岸,经过短暂的陆路,就能顺乌江而下进入涪陵,到达四川盆地,那是天下粮仓。

《史记》中苏秦游说楚威王,一军出武官,一军下黔中。意思是,一旦战争爆发,秦军必然兵分两路,一路从秦国直接向南,对楚国进行正面进攻,另一路通过巴蜀四川,由西向东,攻打楚国的黔中,现在的湘西,顺着酉水,直逼楚国后方洞庭湖地区,楚国危在旦夕。

酉水河畔的里耶地区是秦军必经之地,楚国的西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可两百多座古墓全是楚文化的东西,考古资料并未显示秦人到过这里,但武陵山区的其它地方,发现很多秦军遗物,县志上明确记载的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280年,一次是公元前277年,这又是怎么回事?

想证明古城存在,必须找到直接证据,可翻遍几处墓葬群,也没找到蛛丝马迹,只好放弃,时间转眼到了1997年,碗米坡水电站启动,考古队再次进驻,还是一无所获,2002年,水电站即将开建,里耶临河一段即将淹没,这是考古队最后的机会。

河堤被水冲刷,形成一个个断层,考古队员龙京沙发现很多碎陶片,那不是普通的陶片,是覆盖在某个巨大建筑上的瓦,筒瓦、板瓦不是老百姓能用的,往北挖掘就发现了夯土,那不是墓葬的夯土,应该的高大城墙的。

里耶小学外侧的水塘很有规律,不是天然的,经调查,那是人工挖成的壕沟,种种信息预示着,2000多年前这里有座城池,水塘是护城河,考古队按池塘范围框定古城,由于河道变迁,面向河水的一面被泥沙带走,古城的绝大部分被埋在操场下。

2万多平的里耶古城,面积不算大,但城墙年代从战国、秦朝,西汉,一直延伸到东汉,这里山高路险,离楚国政治文化中心远,离秦国都城也远,但三个朝代不约而同在里耶建城,很难想象,幽深闭塞的小镇在2200年前竟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人不禁好奇:地下还会有哪些惊喜?

不出所料,清理底层时,黄土下发现了青膏泥,范围越来越大,呈圆弧形,这是人为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大量古代垃圾被挖出,不久发现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木框,长宽都是2.1米,墓葬没那么浅,房间没这么小,会是什么?地窖?通道?

龙京沙感觉和水井很像,但古城临河而建,取水不是难事,为何要在城内修筑水井,另外,若是仅仅用来取水,太过庞大,挖了4米才确定,这是一口直径4.5米的古井。

大量生活垃圾被运上去,无非是果壳、碗筷、铜刀、陶片、缝衣针,井的深度不断增加,要用蜡烛照明,可井下潮湿闷热,没多久,蜡烛无法点燃,就将灯泡放井下,可挖到9米深,出土的还是淤泥

缺氧成为最大危险,纵然鼓风机进入,考古人员在弥漫腐烂气味的井下,也无法坚持很久,每过一段时间,就得爬回地面休整。挖掘深度接近正常水位,湘西雨季来临,万一地下水冲出来,没人能跑掉,可那堆遗物里还是垃圾。

终于,考古队员的指尖触摸到一枚竹片,长不足10公分,宽不到1.5厘米,上面有四个楚国文字:布四寻,钱。古代八尺为一寻,似乎是对数量的描述,文字出土是古城考古的重大飞跃。

但惊喜过后是沉寂,淤泥中依然是垃圾,反复筛选也没一枚简的影子,发掘到10米以下,井口开裂,古井下沉,一场暴雨后,雨水向地下渗透,古老的井壁长时间浸泡,后果不堪设想,加固的木板顽强抵抗各个方向的压力,终于,又发现了木片,这次是规范的23厘米竹简


史记的错误

一天之内380多枚简牍运上地面,令人措手不及,看到发掘现场,普通人关心金银财宝,珠宝有没有保存好,考古人员最期盼的是文字,秦始皇兵马俑一枚简都没有,是种遗憾。

秦帝国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基本奠定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版图、人员构成、政治框架,是封建制度的开始,但秦王朝仅仅维持15年就消失。虽然秦朝历史地位极其重要,但过于短暂的历史,导致文献记载极度贫乏。

《史记》上一个《秦本纪》,一个《秦始皇本纪》,其它的几乎没有,对短命王朝而言,几百字都极其宝贵,谁也想不到,秦简在井底沉睡两千多年,竟能保存下来。历史上出土的秦简总数大约3000枚,短短十几天,里耶出土了上万枚,意味着秦代考古一夜之间多了几万字,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历史在传抄过程会有错误,研究历史最好是找到当时人记录的文字。但纸生产之前,字都写在竹子、木头或丝织品上,保存下来的极少。正当大家为里耶秦简奇迹般保存下来,却大量氧化变黑,字看不见了。

如果找不到抢救的办法,2200年前的一级文物、无价之宝,会成为没任何价值的破旧木片,真相触手可及,却戛然而止。

竹简被泥土牢牢黏附,得先浸泡清洗,考古学家很担心,竹简在泥水中浸泡2200年,会不会把墨迹泡松散了,要知道,东汉时期才有人工墨,之前的墨没配方没中药,幸好墨中的炭黑颗粒很小,化学性质稳定,早已渗透进竹片,擦不掉。

清洗完毕后是脱色,把变黑的简牍脱去深色,显示出竹黄色,但,方法不正确,国宝会再次受伤。工业上的脱色技术是用草酸溶液浸泡,生成草酸铁,草酸铁是淡黄色,可这个办法效果欠佳。

否定草酸,继续寻找其它材料,反复比对后发现二亚硫酸钠效果最好,但批量试验时效果不明显,考古学家就调整药品浓度、温度、时间,终于找到最佳配置方案。

出土第一只简20天后,终于挖到井底,这是口深达17米的巨井,建于战国末期,突然废弃,共出土秦简36000枚,文字多达数十万字,是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为秦代历史注入空前活力。

正史记载大的历史人物事件,县城档案仔细到每个老百姓的交粮、交租、被罚款、被征调,这是任何电影、电视、书籍不能提供的,等于填补基层管理的空白。可在法律异常严密的秦代,官府档案竟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埋入井下,这绝对不是件正常事。

更令考古人员奇怪的是,新出土竹简的7个字:迁陵以邮行洞庭,那两三百简宽窄不一,但下端都削成尖的,专家推测那是一捆信件,或是一批物资,由迁陵县寄往洞庭。

迁陵在简牍上频繁出现,酉水河畔的城池是秦代的迁陵县城,目的地洞庭是哪里?从迁陵发往洞庭,很明显这是隶属关系,洞庭应该是上级机构洞庭郡,问题是,怎么突然冒出个洞庭郡?!

《史记》明确记载,秦统一天下后,把天下分三十六郡,但并没有洞庭郡,班固的《汉书》也没有洞庭郡的记载,秦简突然从地下冒出,挑战两千多年的权威记录,里耶秦简这能推翻司马迁2000多年的权威吗?能否为秦始皇平反?

既然洞庭郡是迁陵县的上级,距离不会太遥远,顾名思义,洞庭郡会不会在洞庭湖附近,从里耶到洞庭湖,交通相当便利,可秦朝在洞庭湖设了长沙郡,不可能再设个洞庭郡,那洞庭郡到底在哪儿?

考古学家发现《史记》多次出现的黔中郡,秦简中没丝毫记载,这很奇怪,更奇怪的是,文书中涉及到的沅陵、孱陵竟是黔中郡管理的范围,秦简中洞庭郡的管辖范围,居然和《史记》中黔中郡的范围重叠,这种巧合说明什么?

误记了,这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一处错误,几枚竹简推翻2000年的权威记录。

秦始皇24年(公元前223年),秦国终于灭了楚国,将武陵山区纳入帝国版图,在楚国城池基础上建起迁陵县城,大概继承行政区域划分,却改个名字。楚人一直叫黔中郡,秦朝偏要改成洞庭郡,要抹去当地人对楚的记忆。

楚人并不认可,秦帝国崩溃后,又改回来,导致连司马迁也不知道那个短暂使用的名字。改名并不能消除仇恨,这座城池并未真正平静下来,周边土著虎视眈眈,楚国故人不甘臣服,迁陵县城始终危机四伏。

河水用的方便,但一旦开战无法出城,饮水该怎么办,那口大井并不为生产,而是军事防御,打起来再费事也要打,谁也想不到关键时刻还有妙用。

秦始皇能平反吗?

司马迁的《史记》出了纰漏,这是个重大发现,不久考古学家又有惊人发现,一片奇怪的木板上写满数字,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记录,分栏,一栏一栏,内容和乘法口诀表如出一辙,还有二半得一,明显包括分数运算,那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乘法口诀表,比西方足足早了600年

里耶小学的位置上发现了启蒙教材,或许秦朝的县城也有教学机构。在秦以前,小学教育相当发达,孩子们要学《周髀算经》,学《训诂》,学《字韵》,但焚书坑儒后,不少教材被焚毁,如果发掘出更多资料,就能知晓当年的教育情况,可惜没有。

但祭祀方面令人对秦始皇改观,都说始皇帝霸道,不继承历史,废除礼制,秦简上明确记载,秦始皇32年3月20日的一场活动,那是一次普通的祭祀,但对象是先农。

中国是农业古国,崇拜农业神灵的风俗源远流长,传说中的神农炎帝,由于发明耒耜等农具,教百姓耕作,被后人尊称为先农,从西周开始祭祀先农就成礼制,历史文献中,在春秋和西汉祭祀先农的记载,却没找到秦代的资料

传统看法是秦始皇废掉了,这就冤枉了,农历3月20日,政府组织从仓库调出猪、羊、盐、酱、酒做祭品,可奇怪的是,祭品按春秋记载,活动结束后分给大家,秦简却明确记载,祭品卖掉,买祭品的是轻犯人(判刑两三年),可犯人哪里来的钱?

令人惊讶的是官员出勤考核,说明早在2200年前,政府就对官吏实行严格的考勤、考绩制度,秦简中有判案的详细记载,秦朝办案就很严谨,官员不能随随便便断案,审讯需要供词证词,处置后要复核,流程非常完善。

并且,政府官员相当清廉,“邮人”就是邮差,不仅要传信件,还送邮包,但在秦朝是国家公务员,可以享受税赋减免,因此,虽然辛苦,很多人依然想做。启陵乡乡长向上级请求,让一位叫“成”的人当邮差,上级领导看出了意图,报告被驳了回来。

但不管如何勤勉,官员犯错是不可容忍的,一年时间,迁陵县长从色变成都,后来成为昌,而官员工作的的重中之重是治安和惩罚。

公元前213年4月6日,县令昌接到上级公文,陕西阳陵县有12个平民欠官府钱,现在洞庭郡服役,但不知在哪个县,阳陵司空请求洞庭尉下令,要求各县找到士兵并追讨欠款,这就过分了,服役怎么去还钱呢?

秦简中有一张罚单,犯错的人缴纳一副盾牌或一副铠甲,可见战事紧张,如果没钱缴罚款,就要服劳役,据简文记载,迁陵县服劳役的人一年内七人就有一人死亡,可见劳作之艰辛,律法之严苛,不堪忍受除了死亡就是逃亡,成为逃犯,然后,官府会立刻贴出通缉令。

廿五年九月已丑,将奔命校长周爱书:敦长买、什长嘉皆告曰:徒士伍右里缭可,行到零阳庑溪桥亡,不知……缭可年可廿五岁,长可六尺八寸,赤色,多发,未产须,衣络袍一、络单胡衣一,操具弩二、丝弦四,钜剑一,米一石

大意是,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9月的一天,敦长买、什长嘉向上级报告,一名叫缭可的戍卒失踪的事情。缭可大约25岁,身高1米56,头发多,没胡须,皮肤褐红,穿麻布长衣,逃跑时带一把剑两把弩,四个弩弦,一石粮食(120斤),要往它地,结果在零阳庑溪桥逃跑,下落不明

带那么多东西,是早有预谋,做了充足准备,说明秦朝横征暴敛,把壮年百姓都逼得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做盗贼。

迁陵县的唐亭出现群盗事件,但官吏没采取措施,因为士卒人少,不能追击群盗,也不能为追盗让衙署虚空,迁陵官府下文提醒各辖区做好应对措施,说明境内治安不佳,只是形势被遏制住,尚未蔓延开来。

里耶秦简出土的36000枚简是全国秦简牍的9倍,内容大到中央的政令,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任免,军事物资的调配,小到村邑负责人里长和邮差的任免,村口渡船的添置,交税,服役,今天在家种田,还是给政府送文书,还是转移粮食,汇报经济林木,麻的生长情况,非常详细,堪称百科全书。

从迁陵县12年的政府档案,可以知晓基层政府如何处理行政日常事务,可以推知秦朝1200多个县是怎么做事,问题是,从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到秦二世2年(公元前210年),12年连续不断,为何突然停止?

是记载出问题?秦朝官吏尽忠职守,很多简具体到月日,不可能出这个疏漏。这个时间离秦王朝土崩瓦解仅剩2年,下面的事情没有记载,纯靠脑补。

统治者暴政激起各地起义,战火将至,远离都城的迁陵县危在旦夕,咸阳还剩2年就被项羽和刘邦攻占,而偏远的迁陵县城早就和外界中断联系,舍命送信的邮差音讯全无,帝国风雨飘摇,无力出兵救援。

形势越来越危急,怎么办?对忠于职守的官吏而言,最后时刻马上到来,官吏们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在城池被攻破前,将重要官府档案全部销毁,由于数量庞大,来不及烧毁的就和垃圾一起被投入水井中。

谁也没想到该在繁华都市保留的历史,竟会出现在大山中,这些秦简丰富了历史,让后世人看到大秦帝国的统治细节,却不能改写对秦始皇的评价,他的功绩和暴虐是一体两面。

#秦始皇##秦#

麟稀通过阅读,换个角度看世界和生活

关注→_→@麟稀的书影流年发现更多精彩

一文破解太平天国宝藏的一切传言:找了156年的珍宝,到底在哪?

2400年,22次盗墓,也没攻破的积沙积石墓,到底厉害在哪儿?

一张错漏百出的古图令西方媒体震惊:郑和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