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澳门|援澳医护人员谈抗疫:防护措施更到位 指令下达更迅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蔡依莹 澳门报道

7月4日至7月31日,广东省援澳核酸采样队协助澳门医护人员先后开展了11轮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截至7月31日,澳门已实现连续9天社会面“零新增”,并逐步开放公共场所,8月2日起进入“稳定期”。

8月1日,根据澳门特区政府的安排,广东省援澳核酸采样队第二批队员离开澳门返回珠海,与此前7月29日第一批返珠队员一起,在金湾区人才港健康驿站接受闭环集中管理。至今,所有援澳采样队队员已全部返回。

南财记者了解到,本次援澳核酸采样队累计采样逾 218万人次,约占澳门采样总数32%,并每日投入108人参与高风险岗位核酸采样工作,占澳门高风险岗位医护人员总数46%。双方结合澳门实际,借鉴珠海的“采样经验”和“感染防控标准”,确保了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

围绕本次内地援澳抗疫行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第二批援澳领队赵飞、第一批援澳队员廖星源、曾幸接受了南财记者采访。

从核酸采样到带教培训

澳门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始于6月18日。6月29日,应澳门特区政府请求,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珠海市于6月30日、7月3日累计组织653名医护骨干组成广东省援澳核酸采样队,赶赴澳门协助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队员中,既有援鄂抗疫英雄,也有多次参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大规模核酸采样支援的医护人员。

赵飞向记者表示,响应政府的号召,中大五院于6月30日和7月3日分两批派出63位经验丰富的抗疫骨干支援澳门。第一批队员主要负责医疗隔离酒店采样、机动采样(也称“流动采样”)等工作;第二批主要负责配合澳门开展大规模全民核酸采样工作。

她提到,语言沟通是核酸采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援澳医疗团队热情高涨,积极学习澳门本地语言。赵飞回忆,“7月3日到达澳门当晚,我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核酸检测时常用的粤语,希望能关注澳门居民核酸检测时的感受,从而提高配合程度;部分队员也向酒店服务员学习了简单的葡萄牙语,以便更好地服务外籍人士。”

赵飞指出,从第三周开始工作重点变成带教移交工作,带教的对象是广旅和南光集团召集的新入职采样员。“新入职的采样员是全国招募的,我们在带教之前会对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医学背景作评估,以便个性化制定带教计划。形式上,我们主要为集中授课,在采样的过程中一对一带教实践。”赵飞补充称。

烈日下的抗疫日记

据了解,珠海前线协调指挥部建立“1+5+10”(办公室+5个工作组+10个医疗队)运作体系,每日与澳门卫生局和澳门教青局召开视频工作例会,联合办公、联合研判、联合部署,提出优化核酸采样流程、采样点感控设置等专业建议并获采纳实施。

由于澳门与内地在核酸采样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双方结合澳门实际,借鉴珠海的“采样经验”和“感染防控标准”,携手优化采样流程,创新组建“混管”阳性人员排查机动队,确保了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

赵飞表示,在这一个月期间,援澳医护全力以赴,全情投入。由于跨境作战面临着不同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援澳医护人员常在每日工作后与其他队员进行交流,总结各种各样的案例。“不少队员也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印象深刻的抗疫经历。”她说。

一群“扫楼”的“大白骑手”

药师廖星源是第一批流动采样队的队员,也是核酸采样队的一名老兵。这是他第二次踏上援澳抗疫的征途。

援澳的第五天,廖星源所在的队伍接到了紧急任务——挨家挨户扫楼筛查混管阳性人员。“一接到全民核酸中‘10混1’ 阳性人员信息,队伍里的每名采样员都会与一名阿sir(警察)和一名司机组成‘三人复核小组’,上门为当事人及其共同居住者进行核酸采样。”廖星源说。

炎热的天气、严实的防护服、没有电梯的堂屋……流动采样队伍马不停蹄地穿梭在澳门大街小巷。因为身穿白色的防护服,澳门居民便亲切地称他们为“大白骑手”,如同外卖骑手般为居民提供“上门采样”服务。

这份特殊的工作也让他收获了一份特殊的记忆。7月8日,一名80岁的老奶奶快速抗原结果显示为阳性,廖星源所在的队伍即刻出发,抵达奶奶的住所。

“与她同住的孙子结果是阴性,但他担心奶奶不能照顾好自己,坚持要陪着老人去医疗隔离酒店。”廖星源为这份孝心打动,也最终征得了上级的同意。离开的时候,他们一家用粤语对我们说了一句“唔该晒呀!你地辛苦了!(谢谢,你们辛苦了)”,“那一刻,采样工作再苦再累都值得。”廖星源感动道。

当被问到作为“大白骑手”的感受时,他笑着对记者说:“‘大白骑手’不仅是一个称呼,还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在澳门本轮疫情最为严重的一周里,每个流动采样队队员每天都至少要经历五次“扫楼”行动。他们在灼人的烈日下捍卫居民的健康,在窄小的过道里洒下汗水与温情。

两部手机,三种语言,四人通话

同为流动采样队的队员曾幸也向记者分享了一次因语言不通而“差一点找不到人”的采样经历——为一名缅甸籍居民完成上门复核工作。

曾幸提到,这位缅甸籍居民虽然来澳门已有一段时间,但只掌握简单的中文和英语。同行的阿sir(警察)与他进行一番交流之后,才勉强确认了他的住址。

当时正值正午,防护服的温度上升,曾幸和阿Sir的护目镜里“雾气腾腾”。“我们到达他最初提供的地址时,怎么也找不到他,周转穿梭了几条街之后,也还是无果,我们便决定再次与这位居民通话。”曾幸回忆道。

面对陌生的缅甸语和零星的中英文,随行司机突然的一句话带给曾幸和阿Sir希望:“我妈妈是缅甸人,她会说缅甸语。”当即,司机便打通了他母亲的电话并打开了手机免提,与此同时阿Sir也打开了与这位缅甸籍居民保持通话状态的手机免提。他们通过两个开启免提的电话在疫情中“云对话”,分别用缅甸语、英语和中文传达对彼此的关心,最终确认了这位缅甸居民的住址。

敲开门那刻,只见这位缅甸籍居民面露歉意,礼貌地双手合十,一边不停地弯腰鞠躬,一边说着什么。“虽然我没有办法听懂缅甸语,但我从他的肢体语言中能看出来,他没有在责备我们来得慢了,而是说着‘谢谢你们’。”

“在澳门进行核酸采样的过程中,我和队友们经常会面对不同国籍的朋友,尽管因为语言问题,我们的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透过肢体、表情我们也可以顺利地交流,我就觉得好像没有这么难了。”曾幸称,核酸采样的过程中需要关照采样对象的切身感受,除了语言表达,肢体语言有时候也能传递关切与善意。

不同的工作环境 相同的责任担当

本次抗疫行动,每一项新防疫流程的理顺落地,都离不开粤澳两地防疫部门和援澳医护事无巨细的回顾复盘。在疲惫与忙碌间,来自澳门的友好互动与贴心支持都让援澳队员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曾幸向记者说到,这次援澳流动采样队的工作多样,上门采样的对象不仅有混管阳性的居民,还有行动不便、身体抱恙或无法出门的人群,其中绝大部分为老人。她表示,希望年轻人多向老人普及疫情的情况和传播的途径等,正确引导老人按时做核酸检测、自我抗原检测,多与他们沟通。她补充道:“在支援澳门抗疫期间,我收获了许多善意与爱:医务人员看上去是主体,但是我们的抗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廖星源则向记者回忆去年8月来澳门抗疫的经历,感叹道:“这次抗疫的防护措施比上次更熟练,命令的下达也更为迅速。在我们与澳门卫生局的合作下,取得的效果也更好了。而且,能来澳门与同胞一起抗疫,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澳门是一座非常有包容性的城市,老百姓对援澳医务工作者充满理解与感激。”

赵飞在此次抗疫中感受到了澳门深厚的人文关怀。赵飞发现澳门的交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也会穿着隔离服,在一线进行引导。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童军们也做到事无巨细地去帮扶有需要的人,从头到尾一直跟进,步步到位。“而且,在采样点的医护人员休息区,每天都能看到桌子上摆着凉茶和甜品,一旁便利贴上写着‘多喝凉茶,多吃甜品,感谢为澳门付出’的语句,一些爱心人士还会送来带有感谢话语的卡片,我非常感动。”

粤澳同心 共抗时疫

澳门卫生局局长罗奕龙表示,7月23日至今顺利完成为期10天“巩固期”,过去连续9日没有新增社会面及红码区感染个案。8月2日中午12时起进入6天“稳定期”,至8月7日为止。

澳门特区政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在7月2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衷心感谢最近一个月广东省援澳核酸采样队的支援,他们的协助,缓解了澳门的医疗压力,帮助澳门渡过难关。

廖星源也表示,他坚信离澳门抗疫胜利的一天已经不远了。采访的最后,三位受访医护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口号:“两地同心,携手抗疫,澳门加油!”

统筹:于晓娜

监制:方晓茸

记者:蔡依莹

编辑:和佳

摄制:章启良

设计:廖苑妮

实习记者:刘若楠、刘海川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