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新变化!十年来,古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

8月12日下午,我市召开“丽江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5场:古城区专场发布会。发布会邀请了古城区委、区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阿辉介绍十年来古城区的新发展、新变化。

古城区是丽江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古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各族群众砥砺前行、团结奋斗,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十年来,育产业、谋发展,推动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从2012年到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由81亿元增加到197.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1亿元增加到11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1,000元增加到46,7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8400元增加到23,017元,城镇化率达81.35%。

旅游迈向全域化

▶构建“1+5+N+1”全新综合监管模式,创新推出“30天无理由退货”、旅游“红黑榜”、“三位一体”诚信评价体系,国家文旅部撤销黄牌警告,旅游形象重获新生。

▶开展文物活态化保护利用,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全区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2处、非遗项目283项、非遗传承人166人。

▶以“旅游+”为引领,康养旅游、“沉浸式”旅游、体育旅游、星空旅游、红色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4A级以上景区实现管理服务智慧化,“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农业迈向特色化

▶确定花卉产业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国内高端鲜切花基地——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建成投产,被列入全省5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之一,培育出“丽江的花”知名品牌,花卉产值达2.4亿元。

▶结合坝区、山区、金沙江河谷不同地貌和气候特征,大力发展红水塘苹果、七河四季草莓等优质农产品。推动养殖业规模化、集成化发展,畜牧业产值达6.2亿元。

▶打好“绿色食品牌”,实施高标准农田11.3万亩,培育“三品一标”78个。农产品从初级产品到粗加工,再到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23:1提高至1.9:1。

工业迈向集约化

▶打好“绿色能源牌”,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和天然气产业,龙源风电、一鑫能源等项目落地古城区,清洁能源发电总量达122.77亿千瓦时,丰富的清洁能源吸引了一批优质工业企业入驻。

▶推动传统工业提档升级,西南水泥等传统建材产业技改生产线建成投用,文化干地坝片区成为绿色建材聚集区。

▶大力引进新型工业,一鑫能源、朗德啤酒等工业项目落地投产,金山高新区初具雏形。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至15家,十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

十年来,抓项目、强支撑,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组建古城区投资控股集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机构改革深入推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区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称号。

营商环境大幅改善

▶出台一系列接地气的惠企发展政策措施,定期召开企业发展大会,拿出真金白银兑现企业奖补资金。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办企业、项目投资审批、用水用电用气等审批时限不断压缩。

▶首创“5+2”政务服务模式,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基本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定期举办“政银企”交流活动,建立信贷引导资金担保机制,解决好“融资难”问题。

▶全区市场主体达5.65万户,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85.6户,千人拥有企业37.6户,均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十年累计引进外来投资627.5亿元,签约重大项目53个,协议资金达660.6亿元,其中8个项目建成投产,29个项目加快推进,落地转化率达62%。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大丽高速、鹤关高速、华丽高速、丽香高速建成通车,丽江机场三期改扩建、古宁高速、丽香铁路加快建设,大丽攀铁路、拉伯至大东高速纳入规划,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新建城市道路11.4公里,改造提升18条城市干道,全面打通城市断头路,新增停车泊位1.5万个,建成丽江古城特色小镇、祥和商业广场等片区综合开发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废弃物处置项目全面投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实施金足水库、金安桥库区提水、丽江坝水资源循环利用、黑龙潭补泉等重点水利项目,建成一批中小型库、塘、沟、渠等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城市用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十年来,做小事、办好事,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教育医疗有提升

▶建成祥和学校、文荣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18所公办幼儿园及普惠性幼儿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称号。

▶持续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区一中晋升云南省一级二等高中,引进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文林实验学校等民办学校在古城区办校。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区人民医院一期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顺利通过二甲综合医院评审验收。

▶众志成城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动员全社会深入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疫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双清零”。

▶家庭医生签约3.5万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设施更加完善,脊灰、百白破、麻疹、乙肝等传染病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健康古城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更全面

▶累计发放救济救助资金2.8亿元,城乡基本医疗、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8%、96.34%。

▶建设公租房1192套、廉租房300套,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特色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居民户适老化改造1011户,建设、改造居家养老服务场所116个,古城区被列为云南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实现老有所养。

脱贫攻坚有质量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3亿元,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深入实施“三个一百万”脱贫攻坚惠民工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9户1846人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年来,转作风、办实事,干部队伍担当务实

始终讲政治、守规矩

将不作为、慢作为当成腐败来惩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745个党组织12924名党员凝聚力不断增强,塑造了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古城形象。

始终顺民意、办实事

时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坚持民生无小事,谋小细为,积少成多,办成了一批又一批好事难事,形成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始终重特色、扬优势

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全力保护古城、建设新城,保障民生、服务游客,取得了破局突围、全面向好的发展局面。

始终勇担当、重实效

敢于定调,科学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认准了的事,积极创造条件大力作为,不该做的事,坚守原则底线坚决不做,在疫情防控、旅游市场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大项目建设等急、难、险工作中苦干实干,塑造了求真务实、善作善成的干事氛围。

十年来,古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努力建设“城在绿中、人在花中”的国际花园城市,古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城乡更宜居;突出示范引领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培育出“新老丽江人”共筑共建的文林村经验、家家户户主动“拆、清、退”的普济村经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增收”的贵峰社区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10+n进”活动,同心同向谱写民族团结之花;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全面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营造了和谐安定的平安古城新局面。

记者/李琳 杨国辉

编辑/雷凤娇

责编/李铁成

新闻热线/0888—5122344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