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了《呼兰河传》,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

喜欢萧红的作品,是因为她经历过万丈红尘的诱惑和苦难,依旧可以一清如许。


而真正认识她,则是从《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


书中不仅有萧红对童年的追忆,更有对小城百态的揭露与思考。


以前读,只读懂了书中的风土人情;现在重温,才发现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触,向我们讲述着生命的故事。


冷眼旁观,将鲜活的生命推向深渊;反抗者的乐观豁达,让自己的生命开出幸福的花。


书中每个人的命运不尽相同:


有人在黑暗中寻找希望,也有人在世俗中丧失良知。


茅盾曾如此评价这部作品: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当你读懂了《呼兰河传》,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


化解苦难

陪伴比放下更珍贵


一个人要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才能让文字透纸生凉?


萧红在回忆与祖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时,给出了答案。


在她8岁时,生母去世,自幼就缺少母爱。


图源:电影《黄金时代》汤唯饰演萧红


而父亲身居要职,对萧红也常是疏于管教。后来父亲再娶,她更是不被继母待见。


以至于萧红从小就很叛逆,想要逃离家庭。


但祖父对她的疼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她灰色的童年带来光亮与暖意。


老家的后花园,是祖孙俩去得最多的地方。


祖父可以一天都待在后花园,萧红就成了小跟班。


一老一小各戴着一顶草帽,祖父干什么,萧红就干什么。


当祖父把种子埋到土里后,她就看准播了种的土坑,用小脚在上面溜平。


说是给祖父当帮手,实际上就是捣乱,不仅没把种子用土盖上,还常常把菜籽都踢飞了。


后花园的劳作,承载了两人太多的欢声笑语,父母带给萧红的创伤也在这一刻得到治愈。


除此之外,小孩子对于美食的执着,也成了她与祖父的生活乐趣。


有小猪和鸭子掉进井里后,祖父会把它们用黄泥包起来,放在灶坑里烧。


吃过两次冒油的“井中之物”后,萧红就对那个味道念念不忘。


但是,再也没有鸭子掉到井中。


她常常招呼附近的小孩子,一起帮自己用高粱秆把鸭子往井中赶。


被祖父抓到时,她还天真地说:


“把鸭子赶到井里,捞出来烧着吃。”


每当萧红追着鸭子赶时,祖父就会上前把她抱在怀里,一边给她擦汗,一边哄着她说:


“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上。”


祖父把她捧在手心上,是萧红人生中最浓厚的底色。


正如她在一篇散文中回忆: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痛苦留下的一切,都是一笔财富。


最苦的日子有亲人陪伴,便是幸运。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世事起伏无常,经历过人性凉薄的萧红,虽体会过悲苦,但也感受过良善。


最好的日子,不是繁华,而是陪伴。


化解苦难,陪伴比放下更珍贵。


不要高估人性的善

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萧红在书中写道:


“只要寒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悲凉的气氛预示了凄婉的结局,笑呵呵的团圆媳妇,就在这样一个寒冬去世。


初次见到团圆媳妇时,她在旁人眼中算不上什么媳妇,只是一个小姑娘。


院子里的邻居,对这个接来的媳妇并没有不满,但闲言碎语也没停过。


有人说她太过大方,不知羞;有人说她能吃三碗饭,谎报年龄。


对于团圆媳妇的议论还没散去,婆婆就开始对她动手,哭声常常传遍院子。


在那个时代,封建习俗已化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根深蒂固。


在院子里的哭声被“跳大神”的鼓声取代后,团圆媳妇就已经不正常了。


于是,老胡家开始寻求各种偏方,给她“驱鬼”,让她吃猪肉炖黄连;


道士上门“抽贴儿”骗钱,老胡家不惜用多年的积蓄花钱消灾;


再后来,还当众把她按到盛满滚烫热水的大缸里,给她洗澡。


她被烫了三次,甚至都忘记了反抗。


讽刺的是,在她求救于人的时候,没一个人上前解救她;等到她昏倒之后,这些人又充满同情地去救她。


我们似乎与世事总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虽然偶尔身处其中,但往往是冷眼旁观,然后升起懵懂的抽离感。



最终,团圆媳妇被婆婆的愚昧与看客虚伪的“善良”杀死了。


有人帮忙将她下葬回来后,大家脸上没有一丝怜悯,反倒挂着笑说:


“酒菜真不错……”


有的人冷漠地活着,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在没有光的世界里丧失良知;


有的人悲观地活着,就像委身命运的囚徒,在被压迫的日子里消耗生命。


萧红曾这般感叹: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人间走一遭,别让自己活在人性的黑暗下,也别在黑暗中等着别人来救赎。


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才是人间清醒。


把日子过好

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一地鸡毛,也要有条不紊地过下去。


当你在悲苦的日子里大步向前时,生活才会将你善待。


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有二伯性情古怪,常和动物“交涉”,和人在一起,却总是一声不吭。


有一回萧红的父亲打了有二伯, 最后有二伯倒在地上,任由旁人看热闹。


大家不帮他,他也不起来。


许久,才有两只鸭子闻着血腥味在他周围叫唤。


当天晚上,有二伯就想不开了,哭喊着要上吊。


老厨子吓坏了,大喊一声:


“有二爷上吊啦!”


院里人听到后,循声赶去,上吊的人没见着,倒是看到一根绳子垂在半空中。


等大家发现有二伯的时候,他正毫发无损地坐在房墙根,一言不发。


后来,又有邻居报信,说有二伯跳井了。


大家跑到井边一看,发现他并不在井里, 而是淡定地坐在柴堆上抽着烟。


之后再听说有二伯“跳井”“上吊”,大家都充耳不闻,任由他去折腾。


有二伯一生要强,却又欺弱怕强;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却把日子过成了笑话。


有句话说:


“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不过就是看客。”



过好当下的日子,不在于外界怎么看你,而在于活出自己。


在静默的时光,过得像诗一样惬意,把平凡的琐碎,打理得像画一样精致。


最终,你会发现,好好过日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一个人熬过所有的苦

就懂了


巴尔扎克说:


“人生到处是真苦难,假欢喜。”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


人活着,父母养;人死了,活着的人哭个两三天,日子还得继续。


冯歪嘴子是个磨工,和自己的妻子成婚生子后,从透风的瓦房搬到了暖和一点的草房。


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有了大儿子后,他就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每逢到别人家里吃饭时,他总会留下几口好吃的,带回家给大儿子。


孩子大了一些,开始在门前水坑里玩耍,妻子就坐在旁边给孩子绣肚兜,冯歪嘴子则在磨坊盯着驴子拉磨,一家其乐融融。


好日子过了几年,妻子又要生下第二个孩子,冯歪嘴子满心欢喜。


但他还没从喜悦中抽离出来,妻子就不幸难产去世。


冯歪嘴子的妻子一死,就有人觉得他这日子算是过不下去了。


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东家西舍都等着看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并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自己,更没有因为别人的眼光而停下脚步。


他化悲痛为力量,喂小儿子吃饭,看着大儿子拉小驴饮水。


有时也会突然红了眼眶,但看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他那含着泪水的眼睛就会充满笑意。


《岛上书店》中有这么一句话: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痛苦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人生没有捷径,就是慢慢地熬。


生活的意外与变故,就像寒冬的冷风,无形中吹向所有人。



有人变得跟这冷风一样冰冷,也有人像冯歪嘴子一样,在风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温度。


只有熬过那段黑暗的日子,才能真正懂得:


那些锥心的伤口,都需要我们自己舔舐。


写在最后


很喜欢萧红说的一句话:


“做怎样的事,选择怎样的自由,决定着成为怎样的人,赢得怎样的爱与人生。”


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水到渠成的安慰与希望。


《呼兰河传》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着些许悲怆的色彩:有妥协,有不甘,有反抗。


这像极了每一个平凡的我们,在困境中踌躇不前,又在顿悟后整装前行。


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苦过才是生活,熬过才是日子。


点个【赞】,愿你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熬过苦难,和幸福撞个满怀!


作者: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公众号:小媛写意。本文首发公众号:读者读书会。《读者》杂志官方阅读交流平台,在这里,看见世界,读懂生活。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