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世界的影响(中)

前文对文艺复兴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文章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每个运动过程都将分别进行阐述。

前文对近代欧洲的“三大运动”中的文艺复兴进行了讲述,本文将对“宗教改革运动”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1、欧洲近代“三大运动”,是一脉相承的,其源于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则由于资产阶级萌芽的需要,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一样。

2、整个欧洲近代“三大运动”都是为了近代欧洲的资产阶级发展而准备,因此,说到底近代欧洲的“三大运动”与“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息息相关。

3、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之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就是整个欧洲近代“三大运动”客观发展的最终结果

4、另外,伴随着近代欧洲“三大运动”而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也导致“欧洲海外殖民”时代到来,加上“资本”的本性和“工业革命”大幅提升生产力的结果,以至于最后导致两次世界大战,这就是近代欧洲发展的脉络。

那么我们今天就详细了解一下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是十六世纪在西欧各国兴起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

其摧毁了各国的教会力量,否定了罗马教廷对各国政治的控制。

一、概述

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在文艺复兴的发展时期,故宗教改革不可避免地受到文艺复兴的多方面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欧洲的社会、政治、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支柱,即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在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之后,双方落得两败俱伤。

1、前期,教廷在与皇室的斗争中取得了明显的胜利。经过历代教皇的长期努力,教廷击败了其在德国的宿敌霍亨斯陶芬家族。

2、在经历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大空位期”之后,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新产生的哈布斯堡皇族再也无力与教廷互争长短

3、教皇博尼法斯八世于1302年颁布《神圣一体》敕谕,罗马教廷初步控制了神圣罗马帝国

4、但在当时欧洲社会,各国家、民族的独立运动趋势日益激烈。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北欧各国纷纷建立起王权专制。教皇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力日益衰微

5、紧接着,教会内部所发生的“二皇并立”,“三皇鼎立”的权力争夺,不仅使教皇失去了昔日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的威风,反而要靠各国君主的支持才能与自己的对手竞争,各国教会也在实际上落入国王的控制

6、1414年的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虽然恢复了教会的统一,但教皇的威信已失;与此同时,教会内部的腐败在此期间也达到了极致

(二)与旧势力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生力量的兴起。

1、自13世纪以来,在西欧各国,随着生产工具和动力系统的改进,纺织、采矿、冶金、造船、军工等工业部门和商业都获得了长足进展。

2、封建行会和封建庄园经济逐步解体,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3、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极大的刺激了欧洲各国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

(三)新生的资产阶级要求有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但在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依然是基督教及其经院哲学。

1、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的发展,“经院哲学”力图用理性论证神学,在思想上培育了新时代哲学的种子,延续着自由精神的传统。

2、由于其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事实,故被被称为“文艺复兴”,但实际上它实质上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

3、“人文主义”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人文学”,指与“神学”相区别的其他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等。

人文主义理念:

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

2)反对中世纪“神学”主张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

3)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4、人文主义思潮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由于“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这就是“人的发现”,这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5、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引起了人们对自然地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

6、观察和实验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的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7、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构成了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功绩,即“自然地发现”

8、当时的哲学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9、而近代哲学的出现,极大地突破了经院哲学的统治,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宗教改革运动的简述

宗教改革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1、通常指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2、其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

3、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

➡️宗教改革期间的代表人物包括: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约翰•卫斯理等。

二、历史背景

15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主义走向崩溃,作为中世纪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罗马教廷开始衰落。

(一)欧洲各主权国家开始摆脱教皇控制: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中央政府权力上升,各国君主试图通过控制教会神职的任命来削弱教会的权力,以限制钱财流入罗马教廷

1、西班牙在通过皇室联姻得以统一后,开始实现教会国家化,西班牙教会成为当时欧洲最具有独立性的天主教会

2、法国在成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后,将教会置于君权控制之下

3、英国自亨利七世到亨利八世时期,以基督教国教化为开端,开始逐步脱离罗马教廷

(二)未形成独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则受到教廷的剥削尤为严重,如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地区、意大利地区等。

(三)宗教改革运动前在德国的发展

德国自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其从未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宗教改革前夕,所谓的帝国不过是个松散的联邦。

1、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上的不统一,导致其被教皇所控制,受到教廷严厉的经济剥削和压迫。

16世纪初期,教会在各方面都迫切需要净化与改革。

2、阿维尼翁教皇和天主教会大分裂使教皇威信大大下降。

3、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以及残忍的“异端裁判所”,显示了罗马教廷的腐朽和教皇的贪婪堕落。

4、文艺复兴时期,教皇生活得更像世俗君主,而非精神领袖

1)作为教皇国的统治者,他们也卷入了战争和政治阴谋的漩涡。

2)他们有关政治和艺术的计划,如雇佣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对梵蒂冈的装饰和对圣彼得大殿的装修等,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和劳动人民辛苦创造的物质财富。

3)罗马教皇为弥补奢靡生活所耗尽的储蓄,经常出售教廷职务聚敛钱财。

4)为维持教廷庞大的经济开支和高级教士奢侈的生活,教会设立名目繁多的税收,除赎罪券外,还有什一捐、特别捐、特赦捐等等

5)“教阶制”使高级教士与低级教士间、教士与信徒间的差别日益扩大,大部分的主教出身于贵族家庭,因而几乎不与百姓、信徒来往。

5、在许多地方,世俗君主已经控制了主教任命权和其他教会公职的处置权,并以权谋私

神圣罗马帝国的有些主教府也是亲王官邸,教廷与世俗权力集于一身的主教统治着辽阔的疆域。

6、教廷内部逐渐出现阶级分化,维护教廷的秩序和规则被其本身从事教廷职务的人员打破。

1)主教和牧者即使不用履行职责,也有着丰厚的“俸禄”,甚至不用居住在教区。

2)由于主教的不作为以及贪图享乐,导致堂区的很多事务由底层的助理司铎负责,司铎没有稳定的收入便开始以权谋私,渎职甚至犯禁者不胜枚举

3)隐修院纪律松弛、教区司铎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其对《圣经》理解水平有限,且忽视讲道,盛行的宗教信仰经常夹杂大量似是而非的迷信色彩以及对神学的误解。

4)教皇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财富,高级教士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多的教廷高级人员垄断进阶渠道

7、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人文主义运动向中世纪的教皇权威发出挑战。

1)人文主义者如伊拉斯谟,致力于办学,印行《圣经》和古教父著作,希望通过开拓新的学习领域达到改革社会、恢复基督教会统一的目的

2)通过对原始基督教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们逐渐认识到,当代教会的教阶制、神职人员世俗化、经院哲学的繁琐争论等,都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是基督教面临崩溃的征兆。

3)少数思想家向传统宗教观念提出质疑,如《圣经》学者威索尔提出:“《圣经》的权威在罗马教皇之上,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心,通过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得救”。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神权和教会世俗组织的地位被大大降低。

⭕️马丁•路德于1522年将威索尔的观念发表,这成为宗教改革基本教义的蓝本。

8、14-15世纪,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圣经》被译成数种语言,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阅读《圣经》,理解其原本的理念,客观上促进了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9、教会内部,其分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中世纪的阿尔比派、鲍格米勒派、韦尔多派等异端教派,其虽被镇压,但成为基督教改革的先驱。

◾️其中,14世纪英格兰的威克里夫和罗拉德派、15世纪波希米亚的胡斯派,其对宗教改革更有直接的影响。

三、发生原因

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其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神学、政治、经济束缚,建立符合资本主义自由发展要求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1、天主教会的反动性

1)天主教会是大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宗教改革剥夺其财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2)一些国家的封建贵族希望瓜分教会财产和权力,打击教廷对本国人民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3)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实行“教阶制度”,其内部腐朽坠落,已经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4)由于中世纪的愚民统治,当时欧洲普通底层人只知天主教,因此只能以宗教改革、宗教异端的形式反对天主教会。

5)教廷为了更大范围地搜刮社会财富,在颁布的大量税目之外,又进行发放“免罪符”,其是宗教改革“导火线”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2、欧洲黑死病爆发和流行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爆发,其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这一时期人们的信仰剧烈动摇,对“神”的质疑进一步加深,而底层人对宗教的不满日益加深。

加之罗马教廷的腐朽堕落,其变本加厉地征收税目,使欧洲人民苦不堪言,人们对教廷的正义性、神圣性产生深层次的大范围的质疑

3、各主权国家君主集权的要求

随着英、法等国内部政治的统一,君主权力日益增强。

1)对于其统治者而言,教廷的权力是对国家和君权的重要挑战和威胁,各主权国家君主对改革宗教也有着更大的需求。

2)加之罗马教廷奢靡生活暴露的巨额财富,深深地吸引着各国君主,而且其对教皇聚敛国家财富的行为日益忌惮。

4、文艺复兴运动对人们的思想的改变

文艺复兴打开了人们的思想认知,社会上“人文主义”盛行,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社会上广泛对事实真相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求疑辨伪之风流行,罗马天主教廷的愚民政策遭到更多人的反对

首先爆发于德意志的原因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政治分裂,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受到教廷的压榨更重,其不论底层人民还是社会封建君主、有识之士,乃至新兴的资产阶级对罗马教廷的反抗强烈。

神圣罗马帝国捷克地区的“胡斯运动”进一步激化了宗教整改向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四、目标与内涵

宗教改革运动,归根结底是为资产阶级的发展清除阻碍,建立促进资本自由流通的环境,和推动进一步传播资本主义思想的氛围。

1、其以清除宗教腐朽制度、改变宗教奢靡作风、宣传宗教正确理念、维护君主集权统治为内容。

2、在发展过程中借用“文艺复兴”的理念,强调“人”性和“人”权,反对“神”性和“神”权。

3、以期打破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建立自由、开放的文化风气和文明的社会氛围。

五、发展历程

宗教改革发端于德国,但详细来说,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其征兆首先始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捷克地区,即1402年的“胡斯运动”

由于当时的捷克地区也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而这场运动也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共同镇压,因此,也可以说其发端于德国。只是此德国非如今的德国。

(一)捷克地区

1402年,扬•胡斯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并于当时的宗教改革中心布拉格大学取得胜利。胡斯出任校长,布拉格大学改组。

⭕️胡斯运动,又称为“胡斯战争”或者“捷克农民战争”,是15世纪时期发生在捷克的一场革命。其始于宗教改革的诉求,终于农民运动被镇压,因其复杂性,故其不能称之为纯粹的宗教改革运动。也因为此,其不能称之为宗教改革运动真正意义上的发端。

初期,“胡斯运动”只是程度较轻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宗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最初其也可以叫做“捷克宗教改革运动”。

1、受益于东西方商路的地理优势,9世纪末期,捷克的工商业快速发展,加之矿产资源丰富,德意志封建主和教皇开始向这里移民,其首先以传教士和僧侣为主,其把持当地教会和寺院,占领大量土地。

2、来自教廷和德国的移民把持当地教会、占有大量土地。

教廷派遣大量骑士进入当地充当武装力量。

由于捷克当地政治依附于德意志,因此大量德意志的商人和和手工业者也进入本地,当地政府不仅给予其特权,而且允许建立他们自己的城市。

3、这些进入捷克的移民群体形成了以德意志教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和矿山主的特殊社会集团。

◾️这个社会团体又和捷克封建地主勾结在一起,对当地的农民、平民、手工业从业者进行严格剥削。其中教会是其中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

4、此时,教会和德意志封建集团在捷克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其与捷克封建贵族勾结,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剥削,导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5、到14-15世纪,由于教会分裂为东欧和西欧两部分,捷克位于两者之间,又由于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东西欧教会的教皇,都试图在这里发展自己的势力。

6、两方势力的争夺,也进一步催化了教会内部的腐化,最终导致捷克民众反抗情绪爆发。

7、原本胡斯提出的宗教整改,并不能完全满足民众的要求。于是,“胡斯运动”慢慢被民众推动,发展成为一场改革运动与战争

8、在罗马教廷教皇的压力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下令革除了胡斯的教籍。

胡斯被革除教籍之后,在康斯坦茨公会议上受审,并在1415年被处于火刑。第二年,胡斯门人耶罗米又被烧死。

9、胡斯的殉道,进一步激发了捷克人民的反抗情绪,“胡斯运动”终于发展成为武装斗争,史称“胡斯战争”。

胡斯运动主要分为两个派别:

  • 以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为主的激进的“塔波尔派”;
  • 以中小贵族和上层市民为代表的温和的“圣杯派”。

10、由于“胡斯运动”中的派系成员构成的本质区别,两者有着不同的最终目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冲突,最终导致运动的分裂。

1)初期,两个派别共同面对教会,抵抗东征的十字军。

2)15世纪20-30年代,捷克的宗教改革取得一定成果:

圣杯派没收教会财产,把持部分城市的政权,并于1433年主动与教皇妥协教皇准许其没收的天主教会财产不必退还。

塔波尔派则主张建立没有特权阶级的自由教会、没收地主的土地取消农奴制、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其认为教会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一些,他们不肯向教会妥协。

3)“圣杯派”和神圣罗马帝国教会统治者以及波西米亚的反动贵族联合起来,一起对塔波尔派进行围剿和打压。改革运动发展成了战争。

11、塔波尔派被镇压后,其残余势力和一些圣杯派分裂出来的成员,在1457年组成“波希米亚弟兄会”,主要在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活动

12、“波西米亚兄弟会”在民族教会内部实行改革,否认天主教会的权威,要求恢复基督教的纯洁性,取消等级,建立共同生活的基督化社团等。

1)15世纪后期,该会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有很大发展,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

2)16世纪中叶其被逐出波希米亚后,以摩拉维亚为中心,称“摩拉维亚弟兄会”。

3)由于1533年,法国的“再洗礼派”流亡摩拉维亚,成立以赫特为首的“赫特派教会”,并在之后与“摩拉维亚弟兄会”竞争中获胜。

4)“摩拉维亚弟兄会”被“赫特派教会”驱逐,于17世纪被迫迁至捷克。

“胡斯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开启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二)德国地区

1517年利奥十世派台彻尔去德国兜售赎罪券,这一行为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1、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1520年利奥十世发布《斥马丁•路德谕》,限路德于60天内改变立场。路德公开烧毁教皇通谕,并相继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等3篇文章,阐明其神学见解和政治纲领。

大致理念是:

1)反对因行称义,主张通过教皇为首的教士的作用和复杂的圣礼、苦修、善功才能被称为义人,才能得救。

2)主张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和基督就是义人,就可以得救,不必靠圣礼、苦修和善功。

3)反对天主教会,主张建立廉价教会。简化教仪、废除教阶制度、神职人员可以结婚、人人自己读圣经。

3、1521年德皇查理五世召路德到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受审。因路德拒绝放弃其主张,查理五世发布《沃尔姆斯敕令》,判路德为异端

◾️路德开始宗教改革,最初,其得到闵采尔的积极支持。

4、1524年闵采尔领导的群众运动已形成反抗贵族和教会统治的农民战争,但路德却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发表《为反对叛逆的妖精致萨克森诸侯书》,称闵采尔为“妖怪和魔鬼”,请求诸侯用武力镇压

5、1524-1525年德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失败后,路德对人民完全失去信心,寄希望于贵族,德国的宗教改革逐渐被封建主和贵族所利用

6、1529年查理五世在斯拜尔召开帝国议会,重申《沃尔姆斯敕令》,企图根绝宗教改革运动,恢复天主教势力

7、支持路德派的人群起抗议,其中包括了部分封建主和贵族,此即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的由来。

8、由路德和梅兰希顿等人共同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被议会拒绝,查理五世限令路德派在一年内放弃其信条,否则将以武力讨伐。

9、为抵抗教皇和德皇的镇压,德国北部,中部、南部的新教徒组成“施马加登联盟”,天主教信徒也结成“纽伦堡联盟”与之相抗衡。

10、1552年路德派在法国支持下,打败查理五世,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路德宗的正式确立,它基本上依照领地教会的原则,即“教随国定”。

11、这场改革的直接结果,导致一批新教教徒、教会从天主教分裂出来,从而奠定了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基本格局

随着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其迅速波及西欧各国。

1)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较强的地区,如瑞士、尼德兰、法国南部,宗教改革以群众运动方式进行,因而比较彻底。

2)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家,如英格兰、北欧各国,一般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国王取代教皇成为教会首脑,削弱教廷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教会。

(三)瑞士地区

苏黎世和日内瓦是瑞士宗教改革的两个中心:

1)瑞士宗教改革家茨温利得到苏黎世市议会的支持,领导瑞士东北各州教会进行改革。

2)法国的加尔文则在日内瓦进行改革。

1、1531年茨温利在抗击天主教林区五州联军的进攻中,于卡匹尔阵亡。此后茨温利派逐渐与加尔文派合流

2、1536年加尔文发表《基督教要义》,并于1541年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

加尔文受市议会委托,领导起草教会典章制度,废除主教制,建立长老制,成立“归正宗”

其理念大致如下:

1)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大致同于因信称义

2)倡导“先定论”,其认为“能不能得救,与人的个人意志无关,上帝已经先定好了”。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3)建立民选教会,主张简化教仪,规定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

3、其创立了新教中的加尔文宗,这比路德宗更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英国、美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4、约1566年,原接受茨温利主张的各州全部接受加尔文主义,两派合一,改革运动基本结束。

(四)法国地区

16世纪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廷的控制,但仍坚持天主教信仰,在最初其也是反对宗教改革。

1、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与西班牙发生战争以争夺海上霸权,与此同时其与德皇查理五世也发生战争,他采取支持德国新教的策略,同时减轻对法国境内新教徒的迫害

⭕️腓力四世在与教廷的冲突中,干脆直接出面干预教皇选举,并把教廷迁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使教廷处于法国控制之下长达70年之久,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2、1534年法国重新开始镇压新教徒,加尔文逃往瑞士,但其学说仍继续在法国传播,并得到南部贵族的支持

3、到1559年法国国内建立49处加尔文派教会,同年举行全国大会,正式确认加尔文信条。

4、法国新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1562-1598年胡格诺派和天主教势力间爆发一系列战争

5、1589年亨利三世去世后,由于亨利四世信仰胡格诺派,法国天主教贵族不接受其为王位继承人,亨利四世被迫于1593年重归天主教。

6、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给予胡格诺派信仰自由和政治平等的权利,内战结束。

法国成为第一个作为政权独立且民族统一的国家中对新教宽容且实行宗教差异化的国家。

7、1610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亨利四世被天主教徒刺杀,胡格诺派处境恶化。

8、1615-1625年胡格诺派举行起义,但均遭失败,至1685年随着《南特敕令》被取消,法国宗教改革运动结束。

(五)英格兰地区

1531年,亨利八世强迫英国宗教会议承认他是英国教会“唯一至高无上的主,而且是照基督律法的许可,甚至是最高首脑”。

1、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其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成果:

  • 1)亨利八世在财政、司法、政治权威、文化舆论方面完全控制了英国教会。
  • 2)其成为英格兰俗界和宗教界的双重领袖。
  • 3)教会不在从属于罗马教,但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不变。
  • 4)未经国王同意教会无权修改制定教规、无权召开宗教会议。
  • 5)教会成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2、这项改革运动得到继任者爱德华六世的支持,其被稳固下来,并加以完善。

3、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至1558年其去世后,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将英王作为教会“最高首脑”称号改为“最高管理人”

4、1559年,英国建立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最高宗教领袖的主教团。

5、1563年英国国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标志着其自上而下发动的宗教改革完成,“圣公会”最终形成。

伊丽莎白在教义上容纳某些新教观点;而在组织制度、礼仪等方面尽量保留天主教旧制。从而避免了法国、德国发生过的宗教战争。

6、加尔文派新教徒不满足于伊丽莎白“不彻底的改教”,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残余,发起了以“纯洁教会”为号召的清教徒运动

7、1643-1648年的“长期国会”召开“威斯敏斯特会议”,以清教徒为主,其中还有苏格兰长老会的代表。

⭕️会议根据加尔文派教义制订《威斯敏斯特信纲》,统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宗教信仰,废除主教制,采用长老制

8、1647年苏格兰教会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信纲》,该信纲之后成为英语世界“归正会”的基本信条

9、其后,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在国王与国会的内战中,清教徒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获胜,查理一世以叛国罪被处决。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克伦威尔比较接近独立派教会。在其统治时期,虽承认国教会的存在,但对主教制与长老制同样予以摒弃。

10、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全面恢复英格兰国教会原有的典章制度,并于1662年颁布《加拉登法典》

  • 《加拉登法典》内容:①以伊丽莎白时代的《公祷书》为蓝本,作少量修订。②规定所有教士必须公开赞成和拥护该书。③凡未经祝圣的教士,必须履行主教祝圣的仪式,还要对国教会宣会效忠。

“法典”的颁布导致约2000名长老会、浸信会和独立教派的教士被驱逐,清教徒与国教会最后决裂,形成所谓“不奉国教者”

(六)尼德兰地区

1、1536年荷兰天主教神父门诺脱离天主教会,加入“再洗礼派”

2、再洗礼派的“闵斯特公社”起义失败后,门诺在荷兰组织“门诺会”

3、1540年以后,伴随着西班牙入侵,爱国的新教徒不满于“门诺会”和平主义的教义,纷纷加入加尔文派

4、1550年查理五世颁布被称为“血腥诏令”后,尼德兰新教徒不断受到迫害。至1556年腓力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其力图强化对尼德兰的控制,迫使尼德兰与西班牙在政治和宗教上完全统一

5、1566年在尼德兰中部的佛兰德尔爆发了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尼德兰爆发人民起义

6、在奥兰治大公威廉领导下,以宗教改革为旗帜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革命取得了胜利

1581年尼德兰北方数省成立荷兰共和国,成为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伴随而起的宗教改革运动也基本结束。

(七)罗马教廷

罗马教廷面对日益激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各地脱离掌控的教会,不得不采取对策,其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发动教会纯洁运动。

1、革除内部弊端,惩治贪污腐化。

2、坚持教义,将新教和新思想指为异端,并加以严厉打击。

▪️如这一时期反对“地心说”,对抗教廷的布鲁诺被教廷处于火刑等。

3、发展新的教会和信徒来源地,组织耶稣会,对外传教,扩大影响。(如明末清初组织传教士来华传教

(八)其他地区

1、1667年苏格兰国会通过由诺克斯起草的加尔文主义信条,“归正宗”成为苏格兰的国教

2、1536年丹麦正式接受路德派教义

3、1527年瑞典建立路德派的国家教会

4、同年,由于芬兰当时隶属于瑞典,也随之接受新教。

5、1554年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分别成立路德派教会

到16世纪中叶,路德派教会在北欧占据了优势。

6、1573年波兰通过《华沙协定》,允许天主教、路德派、加尔文派、波希米亚弟兄会并存

➡️在北欧、中欧、西欧,宗教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7、由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未能在南欧主要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和意大利取得进展

六、成就与贡献

宗教改革运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世界的开始。

1、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大航海开启及发现美洲新大陆,宗教改革运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认知

2、宗教改革运动直接导致西方基督宗教的分裂以及各分裂教派间长期的误解和敌意

3、从积极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对教会生活进行了必要的净化,对教义给予了必要的澄清。

宗教信仰在文化层面变得更加个人化,也更私人化。

1、天主教和新教两者都进行了“灵修”的革新,都强调“人内在地与上帝相遇”。

2、宗教音乐文化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教引入了会众的“咏唱”,天主教“灵修”在巴洛克艺术和音乐方面得以体现。

3、世俗文化方面,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深刻影响了德语的发展。

4、路德宣讲的《圣经》中每个人直接被上帝召叫,影响到“平信徒”文化的出现,与原来的宗教“神圣领域”分离。

教权的衰落和教会财产的丧失,促成了欧洲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加强。

宗教改革彻底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局面。

实行宗教宽容、宗教自由是宗教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1、宗教改革之初,以及改革之前,其正统宗教与其他宗教、各宗教之间的排斥和斗争一直非常激烈。

1)自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以来,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教会对所谓异端一直采取敌对、镇压的政策

2)新教的“路德宗”和“归正宗”对所谓异端也都不予宽容。

3)路德本人虽然反对在信仰问题上使用暴力,但后来他实际参与了对再洗礼派的迫害加尔文更甚

2、宗教改革后期,新教各派的做法有所改变。

1)多次宗教战争之后缔结的和约均规定天主教、新教以及新教的“路德宗”和“归正宗”并存,享受同等的信仰自由和政治权利。这标志着宗教迫害的旧时代的结束

2)16世纪末对异端处以死刑的事例逐渐消失

3)“良心自由”原则在宗教战争中越来越明显。

3、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新教更重视人的个性与现世生活,宣传民主思想。

继文艺复兴之后,宗教改革进一步冲击了神学对科学和自由思想的禁锢,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发生深刻变化。

4、新教重视普及教育,把办学作为传教的手段之一。

1)路德主张在所有城镇农村设立公费学校,强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学习宗教,也学文化。

2)梅兰希顿开创“分级教学法”,编写大量课本。他在威登堡、斯特拉斯堡、日内瓦等地创办的学校成为“新教”学校的典型。

3)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打破以宗教和经典著作为主的拉丁学校传统,引进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方法。

4)其中,被西方称为“近代教育科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从家庭到大学,从城市到农村一整套教育体系

4、新教提倡用通俗的民族语言讲道,大量发行各种宣传品,形式多种多样,文字浅显易懂,有力地促进了方言文学的发展

5、在宗教文学方面,除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詹姆士王钦定本英语《圣经》外,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克兰麦的《公祷书》等不仅在宗教领域,其在文学领域也都被视为经典名著

6、宗教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学的繁荣,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问世,出现了拉伯雷、莎士比亚、密尔顿、塞万提斯等伟大作家。

7、艺术方面,宗教艺术形式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1)建筑上,形成以豪华、夸张为特点的“巴罗克艺术风格”。罗马圣彼得大堂和圣彼得广场的精美装饰就是巴罗克风格大师贝尔尼尼的杰作

2)鲁本斯、伦勃朗等画家创作了大量以人文主义手法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

3)宗教音乐和“圣诗”创作大量普及。

中世纪天主教会已有供信徒唱的圣诗,但应用不广。

新教强调信徒直接和上帝交往,会众唱诗在礼拜仪式中占较大比重,因此“圣诗”创作大量涌现。

宗教改革初期,新教沿用天主教的圣诗音乐,路德曾将拉丁语圣诗译为德语,又亲自创作了不少圣诗。

1524年路德第一本新教圣诗集出版,至16世纪末已形成新教特有的圣诗。

在天主教会内,对基督教新教的反对经常导致保守狭隘的观点。

1、由于对异端的担心,教会要求神学上的统一,失去了初期教会神学多样化的特征,但其权威得以强化,教会日渐形成以罗马为中心的组织结构。

2、天主教逐渐吸收了许多基督新教改革者的积极观点,认可了这些新教对《圣经》认识的某种贡献。

3、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明确指出“教会一直需要革新”。

七、重要影响

(一)改变了欧洲宗教分布格局: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足鼎立。

◾️天主教会一统西欧的局面被打破。

(二)个人信仰的自主的权力得到认可,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人文主义宗教观广泛流行:因信称义、先定论、廉价教会(无得杂的圣礼及教阶制度等)、民选教会、民族教会

(三)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宗教信仰自由和近代化文明新秩序的建立。

1、经历长期的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后,德国君主签订《奥格斯堡和约》,规定“教随国定”即各国君主有权决定本国臣民的信仰,实质是承认了新教

2、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敕令》,正式承认宗教信仰自由

(四)西欧各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了民族教会,加强了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五)推动了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1、在自然科学方面,打破“地心说”,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得到快速发展。

2、在社会科学方面,大胆突破的实践理论以及科学的认知开始普遍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医学的突破性发现等。

3、在人文科学领域一定程度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神学”的虚无主义之后,现实主义的理念大大普及。

(六)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1、宗教改革运动最大的对象教皇及高级教士也是当时西欧社会最大的封建主,对其的改革进一步打击了西欧封建阶级

2、教廷的奢靡生活和为维持奢靡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剥削底层人民的行为得到一定的遏制,为资产阶级生产的发展积累一定的社会财富提供了支持。

(七)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和创新思维,为启蒙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破除了一定的封建迷信,使人们的思想更加科学和理智

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探索更加深入,加之大航海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探索和未知的研究欲望更加强烈

促使了启蒙运动的到来、以及科技发展的发展,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提前做了铺垫

(八)但宗教改革还不是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其仍然还受到宗教思想和教规的控制。

1、对于底层人民来说,教皇的权威仍然占据了社会的重要地位

2、而由于封建君主与教皇的相互妥协,“教随国定”的规定,很多封建君主不仅掌控了世俗权力,而且掌控了宗教权力,导致君主权力更加强大

3、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权力,更加深入的普及宗教信仰,对于底层人民而言,宗教信仰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更是一种政治要求,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冲突也更加频繁和盲目。

八、总结

1、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侧重于批判天主教会的宗教统治和教义(因行称义等),主要集中在反天主教会本身,未深入地涉及到封建制度。甚至其为了巩固和发展其宗教改革的成果,与封建统治相结合,在很多国家反而加入了封建君主的君权统治,得到封建君主一定程度的支持。

2、宗教改革主张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在信仰中的自主中心地位,是新的宗教观。其注重“人”性的发挥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3、宗教改革运动从客观上推进了资产阶级生产的发展,其将人们的思想从盲目的愚昧迷信的状态改变,使欧洲社会进入一种介于信仰自由和追求科学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为资本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铺垫

九、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比照

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们总是对教会的迂腐充满着指责,大多没有对天主教自身的改革进行肯定。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者在反对天主教腐败以及教会特权的目标虽然一致,但是各自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区别。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不能一概而论。

时间与性质的差异与传播范围有着本质的异同。

  • 1、文艺复兴以1321年为开端,到1637年《方法论》的发表为结束标志。
  • 2、宗教改革运动以1517年马丁路德思想提出。
  • 3、两者在各个国家的不同程度的发展情况与结束时间也各不同。

(二)不能单纯的把天主教会看做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敌人。

事实上多位教皇都不程度的对文艺复兴进行支持并在教会内进行整顿与改革。

宗教改革是以宗教、教会和封建势力为核心展开的运动,每个国家进行的程度不同。

(三)文艺复兴并不只是文学、艺术、哲学与政治,还涵盖了经济、法学、教育和社会生活等知识领域。

(四)两者起源之地的不同

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前期以意大利为核心,后期则以英、法等国家为主。

宗教改革始于德国,其主要在西欧、北欧、东欧地区发展迅速,南欧地区尤其意大利作为罗马教廷的中心地区,只是进行了教廷内部的自我整改。

(五)两者的内部关系的变化

文艺复兴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而宗教改革最大的针对对象教皇也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主阶级。

1、文艺复兴运动在广阔的欧洲,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而文艺复兴运动包含了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如果说宗教改革的源起,则归根结底来自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解放

1)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从佛罗伦萨最早出现,培育大量先进知识分子并活跃在历史舞台,成为各个国家学者学习的重要城市,同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思想更为理性

14世纪的意大利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不同:

  • 佛罗伦萨在政治和经济上是最繁荣的。
  • 威尼斯则以贸易为主,政治发展不完善。
  • 米兰等城市则处于小君主的统治。
  • 萨伏依公国则处于经济文化都落后的阶段。

其由于本身国家政治的不统一,加之罗马教廷位于其中心,宗教改革主要以内部自我整改为主,其在宗教改革上主要是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了周边国家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德国紧靠意大利,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较早,文艺复兴集中在大学产生,对传统宗教、哲学等问题以著作进行阐述,批判天主教会的弊端,为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做思想铺垫。

当时德国的社会上出现的大量作品中反应了人民要求脱离教皇统治的愿望。其更提现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微弱,人文主义者的改革思想不够坚决

◾️其宗教改革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斗争也最为激烈。

3)法国文艺复兴主要在宫廷中发生,因为当时的王权强盛,资本主义需要与国王联盟

文艺复兴的成果进入宫廷,获得国王和贵族的喜爱,文学成就繁荣,出现许多文化沙龙与诗社

⭕️先进的思想文化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使得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起进行,共同促进发展

4)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相对较晚,16世纪后期才发展到热潮,国家主张人文主义思想的普及,兴办教育

当时英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而其宗教改革运动则相对比较保守,加之君权的强大,其出现了自上而下的保守的改革,因此建立了不同于法国和德国的“圣公会”

5)西班牙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极为缓慢,16世纪中期才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积极对外进行殖民活动,许多人文主义者对这一行为进行批判。同时,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广为流行,出现了《唐吉坷德》等重要作品。

其宗教改革也受到文艺复兴保守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西班牙皇室的强大,其使教会国家化,封建君主与教会的利益成为一体,因此其只是进行的宗教内部的整改

2、文艺复兴诞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宗教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欧洲积极推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清除了阻碍。

3、积极参与宗教改革的人士多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

  • 他们反对愚昧与无知,主张学习知识和思考。
  • 敢于质疑传统神学,试图打破旧思想。
  • 强调人的个性,发现人的价值。

4、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从历史中寻找对改革有帮助的内容。

文艺复兴以古典文学为养分进行文化运动。

宗教改革以基督教早期“博爱”思想作为改革内容。

十、宗教改革其主要派别之间的异同

宗教改革运动新兴派别主要有路德派、加尔文宗、英国圣公会等。

1、德国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相对全面,所以有着明显的成效。其思想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建立起新教。

路德否定教会权威,主张废除教皇对德国的压迫,要求政教分离,提倡文化教育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在欧洲有着更深远的影响。他在著作《基督教要义》中贯彻马丁路德思想,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为“加尔文主义”。

他与路德的主张也有着明显差异:

1)路德强调以人为中心;加尔文主张上帝为主体,人为上帝而生存

2)路德认为人必被救赎,获得成功;加尔文提出上帝抛弃人,人将受到苦难与责罚

加尔文宗教改革主要强调以下内容:

1)加强立法、禁止奢靡之风。

2)重视资本主义发展,鼓励创造财富。

3)限制人的思想,惩罚异端思想。

4)教会不属于教皇与国王,由市民进行管理。

3、英国圣公会不同于前两种改革,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由国王在全国推行宗教改革思想

1)英国宗教改革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巩固君主统治

2)亨利八世虽然倡导宗教改革,但是仍是天主教会的虔诚信徒,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成为新教教纲,同时保护了天主教与新教的利益

欧洲宗教改革是人类思想前进的重要标志,使欧洲进入近代社会,加快了近代国家与资本主义的形成,随着信仰新教的许多国家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彻底改变了天主教垄断格局,新教权力得到保障,实现了政教分离。


下期将进行欧洲近代“三大运动”最后一篇~启蒙运动的讲述和分析。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