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十年”--南昌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8月26日,在“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南昌市委副书记、南昌市人民政府市长万广明,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晓海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万广明表示,十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千亿级台阶,在全国省会城市排位提升至第15位;城市框架不断拓展,建成区面积增长58.82%;新增人口超过百万,城镇化率接近80%;内外循环全面畅通,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奋斗的印记绘就了这座城市成长的斑斓画卷,为“敢教日月换新天”写下了绚丽篇章。

这十年,经济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南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立足“4+4+X”新型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两个千亿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2年增长13.4倍,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全部迈入“千亿”行列;5G、VR、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迅速发展,“世界级VR中心”城市品牌持续唱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

这十年,城市品质提升,城乡变化日新月异

南昌致力于老城更新、城市提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地铁从无到有,迎来“线网时代”和“环射时代”。大数据赋能城市管理,“南昌交通不限行”“智慧入学”等应用场景落地见效。2015年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五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9.63公里,顺利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清三改”全面推行,“两整治一提升”成效明显,美丽乡村绽放新活力。

这十年,改革纵深推进,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南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区域性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企业开办全链条办理时限压缩至3小时,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74个工作日,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提高至82.35%,“i南昌”免批秒兑“人才10条”补贴超过18亿元。“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模式、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体系、“多规合一”业务协同、5G基础设施“绿色超简”审批等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南昌陆港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跻身“国字号”。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由全国机场第35位提升到第20位。大南昌都市圈发展从局部融合向全面融合迈进。世界VR产业大会、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等重量级会展平台,为南昌走向世界、世界认识南昌提供了重要窗口。

这十年,生态持续改善,美丽南昌底色更加靓丽

南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河湖水系大联通加快实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05平方米。全市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持续领先。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0.9%,赣江干流达Ⅱ类水质,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8%、100%。今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艾溪湖湿地公园、“漂浮森林”鱼尾洲、五星“白鹤小镇”等“网红打卡地”不断涌现,江豚戏水重现赣江八一桥边,唐朝王勃《滕王阁序》所描绘的“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的壮美图景在南昌真实展现。

这十年,人民幸福安康,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南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80个贫困村实现高质量退出。民生投入累计5218.9亿元,年均增长11.4%。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9.2万,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2.8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10%。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55元/月提高到145元/月。累计新建中小学480所,建成“1+5+X”社区邻里中心264个,“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初步构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大代表票选民生实事扎实推进。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胡子工程”、开放式小区围合管理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攻克了许多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群众关切的急事难事揪心事。

万广明说,“南昌市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作示范勇争先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动权,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650亿元,十年年均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84.83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攀升,2021年达到10478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达到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南昌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示范勇争先的发展动能持续积蓄。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1.9%,由2020年46.8亿到去年110多亿,落地运营了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一产一策’‘一企一策’,推动‘4+4+X’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307.8亿元,十年年均增长8.9%。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500亿元,占GDP比重超40%。3个国家级开发区充分发挥经济主阵地作用,高新区站稳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经开区连续多年保持全国50强,小蓝经开区2021年在全国217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排第63位。“南昌市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作示范勇争先的发展空间有力拓展。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2021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实现1293.56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0.6%。目前,南昌市国际友好(交流)城市总数40个,其中国际友好城市17个,友好交流城市23个,遍布世界五大洲,国际友好城市排全省第一,中部省会城市第二。”

万广明说,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南昌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大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担当,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概括讲,南昌市主要做好了“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了“整合”文章。着力构建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链条,先后出台了《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昌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革命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提升等重点文化工程,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小平小道等红色教育资源串点连线成片,形成了立体式的发展格局。

二是做好了“赋能”文章。充分运用声光电、AR、VR、现代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动态化、体验型红色展馆,让参观者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体验南昌起义、新四军旧址等红色历史,实现由“参观者”到“现场目击者”的身份转变,极大提升红色文化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三是做好了“推介”文章。成功举办了南昌国际军乐节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先后创作推出了电影《建军大业》《邓小平小道》、歌曲《光荣啊!南昌》等广受好评的红色文艺精品。深入开展“红色故事百人团”“红色宣讲进基层”等红色主题宣讲活动,有序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关联业态深度融合,南昌红色基因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

今年7月,南昌市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红色基因传承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万广明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切实把一批又一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了安心事、顺心事、暖心事。

一是生活水平提升提质,群众获得感更强了。十年来,南昌市民的腰包更鼓了,2021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447元、22913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8.8%、10%。南昌市民的日子更美了,城市老城更新、新城提质,建成区面积增长约58.82%,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28.6公里。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一时美”向“持久美”、“局部美”向“全部美”转变。南昌市民的笑容更甜了,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办好100件左右民生实事,久久为功,展现了惠民为民的实际成效。

二是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群众幸福感更足了。十年来,南昌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全力满足市民公共需求。就业岗位方面,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9.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5.6万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上学座位方面,提前2年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7%。托幼园位方面,新增普惠制托幼园位17.43万个,公办园在园人数占比由10.01%提升至53.1%。医疗床位方面,全市千人床位数7.2张、医师数3人、护士数4.1人。养老点位方面,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到1735家,其中提供托养服务的养老机构12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67家,农村颐养之家1148家,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推进会在南昌召开。停车车位方面,推行城市智慧停车,2016年以来新增公共停车地面泊位13.49万个。如厕蹲位方面,大力推行“厕所革命”,累计新建公厕937座、改造公厕301座,打造了10分钟步行如厕圈。

三是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群众安全感更高了。十年来,南昌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大病保险参保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运行,参保率达95%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保障标准达到每月855元,位居全省第一、中部省会城市前列。社会保障兜底网更加牢固有力,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群、低收入家庭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胡晓海表示,南昌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四大开放门户之首,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提升开放能级,着力打造新时代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为江西“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坚强支撑,开放型经济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实际利用外资从2012年的16.82亿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43.95亿美元,年均增长10.08%;外贸进出口从2012年的82.87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的200.17亿美元,年均增长10.3%;十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0.26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额50.25亿美元。

一是对外招商之门越开越大,开放格局日趋完善。这十年,南昌市先后引进了中国商飞江西试飞中心、福特新能源汽车、华勤南昌生产基地等一批“高精尖”项目落户,为南昌打造千亿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推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裂变扩张。尤其是,进一步深化了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与广东七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横协同、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是对外经贸之路越走越宽,开放效能日益凸显。这十年,南昌市先后获批高新区光电,青山湖区针纺,进贤医疗器械,小蓝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南昌市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对“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出口持续上升,参与了28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江国际、中煤建设、中鼎国际、江西省水利水电、江西建工、江联国际6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2020年出口总量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了102.97亿美元,在全国百强外贸城市中排名第34位;2021年实现贸易顺差501.8亿元,电子信息、汽车等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值的60.6%,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三是对外联通之网越织越密,开放平台日渐完备。这十年,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跨入千万级旅客吞吐量枢纽机场行列,先后开通了南昌至厦门、深圳、宁波、福州等铁海联运线路,实现了中欧(南昌-莫斯科)班列的常态化运行,构建了纵贯欧亚大陆的陆海空国际物流体系。南昌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中国(南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高效运营,南昌陆港成功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南昌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全面构建。

胡晓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全力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工业为核,“总量实力”快速壮大。十年来,南昌市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加速推进总量提升、园区提级、产业提质、项目提速、企业提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由2012年3864.6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翻倍增长至2021年7723.86亿元。园区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全部迈入“千亿”行列,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园区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工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的开发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连续七年进位赶超,2021年跃升至第24位。

二是以产业为链,“质量能级”显著提升。十年来,南昌市深入实施“链长制”,围绕主导产业制定“一产一策”,培育形成千亿级产业2个,准千亿级产业2个。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由2012年177.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至2021年1734.5亿元,年均增速近30%,移动智能终端年产量超过1亿台。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整车近40万辆,占全省比重90%以上。航空产业已形成覆盖制造、科研、配套、运营、客改货等领域的通航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50.6亿元,约占全省四分之一。十年累计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1500个,百亿企业12户,江铃集团营收突破千亿。

三是以创新为翼,“智造数转”有力推进。十年来,南昌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96家、96家,培育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13家。硅衬底蓝光LED技术、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年来,南昌市抢抓数字经济风口,以VR产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世界VR产业大会亲致贺信,VR及相关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元宇宙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15492个,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昌将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南昌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跃升转变。

胡晓海说,“近年来,南昌市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实践了“昌治久安”工作体系,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公众安全感指数从2012年的93.24%持续攀升到2021年的98.23%,连续8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考评优秀设区市。”

一是政府群众同频共振,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在市县乡三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完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建立各职能部门平安建设权责清单,推动纵向善治指挥链更顺,横向共治向心力更强。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平安建设责任状,建立结对帮扶长效共治机制,常态化推动20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平安建设基础薄弱村进行“结对”,帮助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推动“三有”协商走深走实,建立西湖区幸福圆桌会等协商议事平台1331个,参与协商30万余人次,群众参与质效大幅提升。

二是线上线下同向并进,治理平台更加坚实。全面提升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质量,全市建成并运行四级综治中心2138个,推动社会治理资源有效整合。整合综治、党建和职能部门网格,推行“一张网”治理,全市划分9091个社会治理网格,1.1万余名网格员、32.8万余名平安志愿者沉到网格、编入网格、干在网格,将绝大多数安全隐患和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研发推出南昌社会治理APP,实时受理和处置群众投诉问题,APP自运行以来,共解决群众各类民生民安诉求64.7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8.58%。

三是“人治”与“智治”同步聚合,治理方式更加高效。大力实施“洪城红”党建引领工程,全市共建成“红色驿站”274个、 “1+5+X”邻里中心264个、党性教育基地951个、党群服务中心2000余个,“红色治理”品牌影响力初显。推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按照一县区一品牌打造“一站式”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实现化解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2021年南昌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91.9%。创新研发集“智汇数据、智防风险、智能指挥、智惠服务、智辅决策、智效办公”于一体的市域社会治理应用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研发推广“昌通码”,南昌市“数据赋能、智慧战疫”做法在全国作经验介绍。高质量建成智慧平安小区1865个,“雪亮工程”视频探头达13万余个,人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