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历史上的6个“寒冬”,任正非的忧患意识为何很多人看不懂?

“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任正非再提寒冬论,让寒意在40℃的酷夏弥漫。

最近任正非在华为内部的一个发言稿在网上报了。在这篇题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发言稿中,任正非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2023年和2024年是华为的生命喘息期。

紧接着他又提到了两个重点。首先华为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先保证未来三年可以活下去。这其次,那为了活下来,华为内部的业务呢要重重啊,那些不赚钱的边缘业务啊,该收缩的就要收缩,该关闭的就要关闭。这华为人不要再抱任何幻想,这以后呢就是利润说话,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这是任正非这个讲话稿的核心。如果说事态不严峻,任总不会轻易出声,而且说的全是干货,一点儿水分都没有,这不禁让人们为华为捏了一把汗:难道华为遇到什么坎儿了吗?

华为这家企业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民营企业的老大,在市场当中一直以狼性文化著称,大家想一想,如果说有一天森林里的狼都很难找到食物了,那只为了要活下去,那肯定是碰到了生死存亡的大事件了。

但实际上,任正非是一个进取型的忧患者,危机意识已经深入了他的骨髓,也是他的成功哲学。自从创立华为以来,他已经先后6次提前发出预警。而他每次喊话“寒冬”,都是全球经济形势、或者行业形势发生剧变的时期。

1993年,任正非发出第一次预警。

任正非第一次对华为提出预警,是在1993年。彼时华为成立只有5年多,任正非在向中国电信调研团的汇报时发表了著名的《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讲话,这个讲话虽然不是专门对华为内部的,但却是任正非对华为全体员工的一次喊话,也是一份公开宣言。

因为这是任正非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华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做世界级领先企业的想法。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主流、高端通信市场还被爱立信、北电、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等西方厂商牢牢地控制着,当时华为还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初级阶段、走向海外市场的脚步也才刚刚开始。

今天,我们很难想像当任总提出要做世界级领先企业的时候,与会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领导专家有多少人相信这个愿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当时任正非的这一次喊话,才得以成就今天的华为。

2001年,任正非发出第二次预警。

2001年3月,任正非发表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他表示,希望大家一起来想,华为怎样才能活下去,才能活得更久一些。

这是一篇在IT业界广为流传的文章,被很多公司推荐给下属阅读,业界大佬一致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

但这些都只是人们在几年后才总结出来的看法。现在我们知道,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股纳指从5100多点跌到1100点。不少明星公司市值断崖式下跌甚至关门歇业,只有不到一半的互联网公司苟延残喘活到了2004年。而任正非正是在纳指1800多点的时候,写出的《华为的冬天》。

但在当时,华为在2000年的销售额达了220亿元,利润29亿元,位居中国电子百强之首,是妥妥的行业新秀,如日中天,谁都不认为华为会有什么危机。但是此后发生的事情完全印证了任总的预判。

2001年华销售收入为225亿,仅比2000年增长不到6%,创历史最低。而2002年更是成为华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年份,仅实现销售额221亿。这种从高速增长到业绩下滑“过山车式”的转弯给华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公司刚刚在2001年完成“万人大招聘”,2002年就要大裁员。

所以,任正非在十年后在著名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回忆说:“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公司内外矛盾交集,我却无能为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

2004年,任正非提出第三次预警。

2004年,任正非在当年三季度内部讲话中再次提醒要注意冬天。

事实上,华为2004年的全球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8.27亿美元,创造该公司17年历史中最高的销售纪录。

2004年审计风暴席卷全国,再加上国家实施了比较严格的宏观调控,导致社会投资热情降温至冰点。但与此同时,IT业却一枝独秀,不但摆脱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影响后,国内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复苏,乐观的情绪在整个IT行业弥漫起来。

但在任正非看来,形势看起来虽然没有2000时那么糟糕,但也是个“暖冬”。信息产业正逐步转变为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产业,电信设备厂商都在兼并重组。而造成冬天的原因是行业供给过剩,整个信息产业都在步入冬天。而且“暖冬”又容易使人产生麻痹,一旦陷入困境就会更加严重。

在那次的讲话中,任正非检讨、审视了华为当时遇到的严峻困难,提出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所以任正非这次作出的是一个长期趋势的预警而不是短暂周期上的预测。

2008年,任正非提出第四次预警。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任正非又一次提出了“过冬”的说法。

其实,在2007年的时候,华为销售收入已达125.6亿美元,并成功跻身了世界通信设备商的前五强。与此同时,2008年的华为发展再上新台阶,在这本该庆功的时刻,任正非却又在预警冬天的来临。

他要求华为,“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说,经济形势也可能出现下滑,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2016年,任正非发出第五次预警。

2016年底,任正非第五次喊话“寒冬”,他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即将到来,一定要降低超长期库存和超长期欠款,并提出“未来五年,华为要自己实现ROADS,实现数字化转型”。

随后这一年,华为中国市场营收首次超过了国际市场;第二年,华为营收就达到了创纪录的6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

而今年,时隔6年之后,是他第六次发出预警。

相较于前几次在冬天喊话,这一次是在气温高达40℃的酷暑期,寒气更加逼人。

对华为来说,今年上半年营收超3000亿元,净利润150亿,净利润率5.0%,企业业务增长更是超出了预期,和国内的其他企业相比几乎是顶峰的存在。但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华为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率不但远低于近些年的平均水平,而且同比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314亿元,相当于腰斩。在华为的三大业务当中,终端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处于第二位,但下降极为严重。而且在西方持续对华为的围堵之下,华为的外部生存环境愈加艰难。

有人说“冬天”已经来了,那么春天还会远吗?可在华为的任总的眼中,华为似乎只有“冬天”永远也没有春天。一句“冬天”来了就喊了二十多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华为人,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而华为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位进取性的忧患者,才得以在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时游刃有余,才一步步发展壮大。

任正非曾经说过:“胜利的曙光是什么?胜利的曙光就是活下来,哪怕瘦一点,只要不要得肝硬化、不要得癌症,只要我们能活下来,我们就是胜利者。冬天的寒冷,也是社会净化的过程,大家想要躲掉这场社会的净化,是没有可能的!

但老羊认为,对华为而言,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储备、思想储备、方法储备、技术储备。加之任正非及时预警,如果采取的措施得当,华为的冬天可能不会太长。

我们每个人的“冬天”

看完任正非的发言内容,我就忍不住想,今年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呢?那如果说经济不乐观,那些规模比华为小得多的企业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个人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专门去翻查了一些经济数据啊,我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2022年疫情第三年却是最难的一年,原来赚钱的企业都变得赚不到钱了,原来很难赚钱的企业加速倒闭了。截止到2022年6月,国内一共46万家企业倒闭,申请了工商注销的个体工商户高达上百万个。今年一共有将近1100万的大学生要毕业,可是他们当中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概率和当年考上名牌大学的几率都差不多了,可能还要低。

这国外就更不用说了,2月份俄乌冲突爆发,欧洲被战争拖下水,启动能源危机的崩溃模式,美国通胀爆表,物价疯涨,只能是疯狂加息,韩币日币大幅贬值,在小一点的国家,像斯里兰卡就只能宣布破产了。

所以,2022年可能是很多事情的转折点,也将是我们不断见证历史的一年。

没错,对任何企业来说,活下去是硬道理。

对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来说也一样,熬下去!

那么,我们每一个个体,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留些余粮过冬,开源节流。毕竟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其次持续做好为自己积累长期资产的事情,积累厚积薄发的资本。第三,无论时局再怎么多变,自己也不能因为焦虑而乱了节奏。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底色,把注意力放在你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就好。

人生控制图:幸福的秘诀就是控制能控制的,忽略无法控制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