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摇篮 热恋的故乡

来源:【冰城+】

往事如烟,总有一弦轻歌在心中低声吟唱;岁月如梭,总有一抹暖意在心间潺潺流淌。在我心灵深处,始终珍藏着故乡的美丽景色:风光旖旎的太阳岛、波光粼粼的松花江、喧嚣靓丽的百年老街、庄重巍峨的索菲亚教堂、葱郁幽静的兆麟公园、古老沧桑的老江桥……这些美好的城市记忆一直伴随着我走过半个多世纪。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也走遍了世界的山山水水,但倍感亲切、充满美好回忆的城市只有一个,哈尔滨永远是镌刻在我心底的美好记忆,是我快乐温馨的家园!

哈尔滨:我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的父亲薛澄潜、母亲张菊华原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优秀文艺军官,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随十万转业大军奔赴北大荒——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饶河县,参加祖国边疆的开发建设。1959年我在乌苏里江畔出生,为了纪念这块不平常的土地和难忘岁月,父母给我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薛苏里。

六岁那年,我随父母调到哈尔滨,父亲在哈尔滨歌剧院担任交响乐团副首席,母亲在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舞蹈队做演员,我童年的很多时光就是在剧场的排练厅、观众厅、舞台后台度过的。

有一天,父亲带回来一把小提琴,我很好奇,问父亲怎么拉,看到我对小提琴表现出这么浓厚的兴趣,父亲决定教我学习小提琴,从此父亲教技艺,母亲教乐谱,6岁的我开始了艰苦的小提琴学习生涯。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相当严苛,每天必须保证四个半小时的练琴时间,每天早晨天不亮,父亲就会把我从被子里拖起来练琴,练习两个小时之后再去上学,放学回来继续练习。虽然练琴异常枯燥,但是在父母的精心调教和培育下,我的琴艺飞速提高。

为了让我快速进步,父亲经常邀请交响乐团的同事们来家里做客,为我的琴技会诊。

在1957年反右运动影响下,大批国家级艺术家被下放到哈尔滨,其中包括来自北京的原中央歌剧院著名指挥家卓明理先生、著名音乐理论家廖叔同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幸运地得到了中国音乐界老一辈的关怀、激励和指导。时任哈尔滨歌剧院指挥的卓明理在自己遭受迫害、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仍冒险为我合伴奏,分析中外名曲的艺术处理。自上海音乐学院被下放到东北,时任黑龙江省歌舞团音乐资料室主任的廖叔同,经常在歌舞团的宿舍里给我讲述中外名家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典故,孟德尔松、舒伯特、帕格尼尼的艺术往事,罗曼罗兰的《克里斯多夫》对贝多芬的隐喻,《基督山伯爵》折射出的欧洲文化和人生传奇。

在大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琴艺突飞猛进,14岁时就能出色地演奏几套独奏音乐会曲目和多首大型协奏曲。1976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即现在的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器乐专业班,并担任学校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独奏。

童年记忆:被小提琴“耽误”的“发明家”

不拉琴的时候,我也会像其他孩子一样淘气,抓蜻蜓、掏鸟窝、钻地窖、走滨洲铁路桥、打爬犁冲下陡坡。在童年的记忆中,我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曾经打造了一艘高仿真电动轮船。有一天,邻居家的大哥哥从新华书店买来一本航模书,我借来照着密密麻麻的图纸抄绘了一套,潜心琢磨,按照图纸部件逐一放大,并四处找材料动手制作,将上百个零部件组装,配上马达,竟然做出一艘一应俱全、能自由游弋的轮船。

还有一次,有同学买了一架微型航空模型,我照着模型制作图纸,放大比例,安装了螺旋桨,用橡皮筋缠绕做动力,做出一架飞机,并且在我的鼓捣下竟然飞上了天。

上世纪70年代初,日光灯开始进入家庭,为了让家里亮堂些,我买来木条、镇流器、灯管,为家里安装了一盏40W的日光灯。尝到成功的喜悦后,我自愿担当起中学班上的“维修工”,一连为班级修好了好几盏日光灯,得到大家的称赞。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缝纫机,后来,家里攒钱买回一台缝纫机,每天我都会坐在缝纫机前欢快地扎东西,为了研究缝纫机的原理,我甚至可以一整天不吃不喝,科学制作经常让我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如果不从事音乐,我想我可能会走上发明创造之路,成为一名科学家一直是我小时候的理想,即便后来在美国从事小提琴演奏和教育事业,我也没有放弃科技发明和创新。1998年,我发明的半圆式折叠式窗帘,获得美国国家专利局的批准,拿到了美国专利。

这些都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每每忆起童年,梦里都是幸福和欢乐,还有家乡的美丽景致和绚丽颜色。

青年宫首演《梁祝》:我音乐生涯的转折点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从此《梁祝》风靡全国。

1976年我随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赴大庆演出,偶然在收音机(那时称 “电匣子”)里听到《梁祝》,立刻被深深吸引住了,优美的旋律委婉道来,如歌如泣,表达了人世间唯美的感情。而当时剧院的指挥关振刚也眼前一亮,拉着我激动地说:“苏里,咱们回去就整,一定要把这首曲子拿下!”

回到哈尔滨后,我四处找人要谱子,并着手研究各种关于《梁祝》的典籍,更学唱了豫剧《梁祝》的台词。经过多次排练后,1977年6月18日,我和省歌舞团管弦乐队在哈尔滨青年宫合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记得演出当晚,有很多外宾受邀观看演出,这首旋律优美的中国作品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刚从肃杀的“文革”环境中解冻的哈尔滨观众,犹如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清新,陶醉在反映真实人性情感的旋律之中。热情的冰城观众,听得如醉如痴,我们的《梁祝》受到空前欢迎,连续演了3场,场场爆满,还有很多乐迷听着听着就流下了眼泪。

那时的演出条件不好,为了能在音乐会上呈现出最完美的音色,用来演奏的小提琴是从别人那借来的,据说是一把意大利名琴,但后来我了解到,它的面板是原装的,背板是拼接上的。虽然如此,我依然用这把借来的小提琴拉出了最美的音色,把《梁祝》这首流传千古的爱情绝唱留驻在了那个时代,留在了冰城观众的记忆深处。

这也是《梁祝》在“文革”后哈尔滨乐坛上以小提琴演奏为艺术形式的首次演绎,赢得哈尔滨音乐界和社会的一致赞誉和好评。

这次演出不仅成为我音乐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也为我踏上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我赴美国求学,也把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带到了大洋彼岸。1986年底,我在圣地亚哥的音乐厅演奏了这首《梁祝》,从此,在展现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的场合里,也能看到我们中国人演奏这首极具中国味道的作品。

人不弃土,情不离宗,40年后《梁祝》奏响哈尔滨音乐厅

1986年,我考入美国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在勋菲尔德姐妹门下攻读“艺术家学位”。

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家爱丽丝·勋菲尔德和爱伦诺·勋菲尔德姐妹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她们是20世纪80年代中美建交之际最早访问中国的国际知名音乐家之一,也是最早向中国学生敞开贵族之门的引路人。姐妹二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充满敬意,她们以音乐为纽带,架起中美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并首开了邀请资助中国青年音乐家走出国门迈向国际舞台的先河,由她们推荐而获得奖学金资助的中国留学生逾百名,我就是她们资助学生中的一个。

在爱丽丝·勋菲尔德的悉心引领下,我成为约阿希姆学派的中国传人。

人不弃土,情不离宗。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事业的成功,并没有割断我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之情。随着年岁渐长,对家乡的记忆不仅没有淡漠,反而更加清晰和深刻,中央大街、江沿儿、老江桥、兆麟公园、儿童公园……这些家乡的记忆时常在梦中出现,我越来越“想家”,对故土的无限眷恋逐渐升腾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要用音乐把爱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愿意把老师“爱传天下”的教育种子在家乡播撒和传扬。

我对培育培养我、启蒙教诲我并助我放飞艺术梦想的母校始终心怀敬意和感恩。2017年6月,我在回哈参加第四届中俄博览会暨第二十八届哈洽会演出之际,接受母校邀请,作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优秀校友“每月一星”特邀嘉宾回到母校,在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校史馆暨黑龙江省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薛苏里艺术成就展”以及小提琴大师课等讲座活动。

受家庭音乐环境的影响,我的两个女儿从小分别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她们虽然在美国长大,但是我要求她们在家只能说中文,姐妹俩一直都有一个中国梦,希望有一天能回到祖国和家乡,用音乐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交流,2018年我和夫人携她们回到中国,在哈尔滨、北京和上海3座城市,举办了8场“圆梦中国、弦歌芳华”中国巡回演出音乐会,其中哈尔滨站的演出就安排在了我的母校——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我的音乐人生是从这里开始的,她是助我插上翅膀,放飞艺术梦想的起航地,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母校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和港湾。

几十年来,作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以《梁祝》这首小提琴独奏曲向西方传递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恒久魅力。为了纪念龙江音乐史册里这个不朽的经典,告慰家乡父老对《梁祝》的等待与期盼,时隔40年,我于2017年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12月22日晚,在哈尔滨音乐厅,我再次为家乡父老倾情演绎了这首震撼心灵的千古绝唱,以40年的音乐积淀和艺术成就向家乡献礼和致敬。

阔别40年,站在家乡的舞台上再次演绎这首《梁祝》经典,我百感交集。

乐传东方,让国际弦乐比赛在哈尔滨落地生根

多年来,我一直跟随爱丽丝·勋菲尔德教授学习,在一起工作了22年,成为她钟爱的弟子。

多年来,勋菲尔德姐妹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将德奥的约阿希姆学派传承和发扬下去,她们认为东方有很多有潜力的年轻音乐家,希望能把音乐传承东方,推动古典音乐的普及。勋菲尔德姐妹对中国学生勤奋好学、刻苦自律的精神印象深刻,赞赏有加,她们希望能在中国搭建一个国际音乐交流的平台,以举办音乐比赛的形式选拔全球杰出人才,推广音乐。在勋菲尔德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2013年在香港创办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

哈尔滨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积淀,音乐人才辈出,我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座“音乐名城”被世界上更多人知晓,我希望能把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带到哈尔滨,通过国际顶级比赛平台之间的相互借力,为哈尔滨引进优秀的音乐教育和文化合作项目,提高哈尔滨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国际视野与能力,推动中国音乐迈向国际。

我曾不止一次的向老师推介哈尔滨,介绍这个城市的美丽风光和她的音乐历史文化。哈尔滨作为音乐名城,其独有的深厚文化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也深深打动和吸引着恩师勋菲尔德,她也对这座浸润音乐历史气息,拥有神奇冰雕和冰雪艺术,享有建筑艺术瑰宝索菲亚大教堂,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城市充满好奇。

在我的大力举荐下,勋菲尔德老师被省市领导们对文化艺术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所感动,欣然同意并授权委托我来操办这项赛事,爱丽丝·勋菲尔德更是在她93岁和95岁高龄之际,两次莅临哈尔滨,亲历两届比赛的全过程。爱丽丝·勋菲尔德把哈尔滨比作中国的故乡,她曾感叹说“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勋菲尔德姐妹以无私和博爱书写了一个跨越时代的传奇,并将她们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全部倾注在推动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交流中,她们为“音乐之城”哈尔滨和这座城市的音乐文化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在哈尔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2014年“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成功落户哈尔滨,并被列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16年第三届比赛期间,时任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的秘书长本杰明·伍德洛夫前来考察了大赛的全过程,这位联盟高级行政领导人对大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而大力促成了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与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的结盟与合作。2017年,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实现了与国际顶级音乐比赛联盟的结盟与合作,纳入了联合国体系,获批加入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2018年5月,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举办第62届联盟年会,“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首次以联盟成员身份出席,并与各方代表正式签订多边合作协议。2021年,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入选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理事会成员,成为60年以来第一个进入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理事会的中国成员单位。

时任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迪蒂埃·斯诺赫评价道:“作为我们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非常特殊的比赛成员,在中国、亚洲、甚至是世界上唯一的综合性国际弦乐比赛,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都一直为这座城市在多元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此,哈尔滨作为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纽带,开启了中国音乐迈向国际的崭新里程。

2018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哈尔滨市政府和各级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确立哈尔滨勋菲尔德弦乐比赛永久落户哈尔滨。

为了让哈尔滨这座音乐名城增添更多的音乐载体和国际元素,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哈尔滨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崭新形象,2019年5月,我们推动哈尔滨成功获得2023年联合国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年会申办权;2020年1月,在各方的积极努力和支持下,我们促成了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2023年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并正式确立将勋菲尔德弦乐比赛永久落户哈尔滨,这将是该联盟成立60年以来首次走进中国,哈尔滨也将成为举办音乐领域最高级别世界性盛会的首座国内城市,不仅极大地奠定了哈尔滨作为联合国冠名的“音乐名城”在全国音乐教育和公共文化方面的领军地位,对于提升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同心抗疫,10万只口罩第一时间运抵家乡

2020年庚子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不仅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也牵动着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当得知国内医疗防疫物资匮乏,一线医护人员口罩紧缺,家乡也深陷疫情严重危机之时,我焦急万分。医护人员没有防护物资,就等于士兵在战场上没有盔甲,如何能赢得防疫抗疫的胜利,我急切地想要为家乡做点什么。此时,因疫情的迅猛发展,美国也已经没有大批量口罩的采购渠道,我花了一天时间,几经辗转联系到了荷兰的供应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果断下单将1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抢先购下。

然而,随着疫情日益严重,货物跨国运输航班舱位一时告急,面对10万只口罩滞留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仓库无法及时运回祖国,我寝食难安。此时,我身在美国,供应商在荷兰,同时还要与中国有关部门沟通联络相关事宜,我克服了三个地区和国家:中国哈尔滨、美国洛杉矶、荷兰阿姆斯特丹因地域、时区、时差、上下班时间带来的种种差异和不便,紧急联络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荷兰供应商,商榷有关货运舱位、货物打包尺寸等问题,并加急办理阿姆斯特丹海关货物出关文件,同时与哈尔滨外事办的同志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经过连续一周几乎每天24小时的不眠不休、殚精竭虑和紧张奔波,10万只口罩终于顺利登上了飞往中国北京的航班,当得知防疫物资顺利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并第一时间运抵哈尔滨疫情防控一线时,我如释重负。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纵然远隔万水千山,也阻挡不了我对家乡的挚爱和挂牵,这种熔铸在血液里的中国心、家乡情永远不会有时差。

为家乡捐献口罩,是我力所能及能为家乡贡献的一点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我只希望尽我的绵薄之力,帮助家乡渡过难关,我愿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共克时艰,这是我们旅居海外的游子发自内心的真挚心声!

作者 薛苏里

活跃于国际乐坛的杰出旅美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

洛杉矶交响乐团终身职位演奏家

哈尔滨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艺术总监

香港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

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

美国阿祖萨太平洋大学小提琴教授

美国青年音乐家基金会艺术顾问

原美国南加州大学小提琴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全球音乐奖大赛器乐独奏与 CD专辑双金奖获得者

编辑: 牛显达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