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马路上曾有座“福民医院”,医院的主人医术精湛,求医者盈门

文 | 冷永超

1861年,烟台辟为通商口岸。随着西方列强经济、文化的侵略,西医西药也随着各种教会进入了烟台。

最初来烟台传教的,有天主教、基督教派的内地会、长老会和浸信会。这四个教会除了浸信会之外,都附设有医院。内地会在大马路东头路南,设有体仁医院;长老会在毓璜顶南坡,设有毓璜顶医院(即今毓璜顶医院之前身);天主教会在烟台山下崇实街,设有一个诊所规模的小医院,主要是为天主教徒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各派教会利用西方近代医学作为传教布道的工具,为传教服务。1862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开始在烟台布道行医。1885年,英国宣教士武成献、巴德顺分别在青州、邹平创办医学堂;1911年4月,齐鲁大学医学院在济南成立。

随着西医学院(校)的发展,毕业生也日益增多,20世纪初烟台就已经出现了华人开设的诊所。如从烟台体仁医院、毓璜顶医院辞职的医生孙元章、陈與九等。

到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烟台开设私人西医医院的人数达到了顶峰,有百人之多。他们来自国内各地,由于各自专业不同,因而其营业科目也分门别类。如姜笃生办的“惠生医室”、毕重三办的“专门眼科”、张纪成和梁济民的“专门外科”、妇产科李鸿熙和李伯南办的“李大夫医院”、刘福民的“福民医院”、刘效良的“内科诊疗室”、王子政的“王子政牙医”等,他们多是齐鲁、协和及南满医大的毕业生。

1932年的福民医院

大马路,早期称作东马路,是烟台开埠后迅速催生出来的商贸中心。看看大马路的商家登记表,就可以发现,在长度仅1公里长的马路上,商行林立,花边庄遍布,教堂、贸易行雄踞着十字街口,各类诊所、药店、医院更是跻身其中。如海滨医院(27号)、光临医院(49号)、福民医院(78号)、忠德医院(92号)、惠昌药行(93号)、福仁医院(108号)、孙元章医药室、时雨医室、之罘医院等。

大马路上的新贵

福民医院,位于大马路西段路北的78号,坐北朝南,建成于1932年2月,在平安里西侧约50米,尚志里内。

医院建筑设计沿用当时流行的模式,外观西式风格,内院中式格局,上下两层,开有两个大门,一是开在拐角处,面向西南方向(在大马路上不多见),三层台阶,红漆木门两侧为水泥直式立框,大门上方拱形叠层扩展门沿,窗户为双层上下提拉式;二层外探阳台,阳台外侧悬有“福民医院”中西文楹匾。二层屋顶里面建有装饰立面,上书楷体“福民医院”四个大字。进入大门为内室走廊,左侧沿着木质楼梯可以通向二层;第二个大门开在西侧(在尚志里内),推门进入院内,北侧楼房楼内有一楼梯可直上二层。内院呈天井式,看上去很像是青岛的那种德式“里院”格局,这种设计有较好的封闭性和实用性。为安全起见,尚志里南出口与西侧的“瑞兴祥”鞋庄房头建有木质栅栏门。

医院医疗设备全部进口,聘用知名医生护士,一切均按照现代医学要求规划医院布局。“本院为应社会之需要,特备德国最新式爱克斯光机运用灵敏,现(显)像清楚,功用绝大。与旧时者不同,虽隔层层衣服,也能窥见体内各病”;医院内设有病房50余间,为保护隐私,还特设有男、女病房,并分为一、二、三等,还设有化验室、手术室、治疗室、制药室等部门。有十余名男、女看护生,“其他助理医师、药剂师等,均在南北各埠担任要职,经验宏富。本院纯按现代化组织,一切设备虽不敢说尽善尽美,也可谓规模具备”。1932年2月20日,这所医院在报纸上连续多日刊登迁址启事,“本院现已迁于东马路78号,照常应诊”。

“福民医院”移驻东马路,即大马路,引路人驻足翘望:这座医院的主人是谁?有啥背景?

刘福民其人其事

医院的主人叫刘福民,字景惠,潍县人。1926年毕业于齐鲁大学,获加拿大医学学士学位,初在齐鲁大学医院、登州长老会医院任职,不久应聘来烟台毓璜顶医院任内科医师。期间兼任交通部天津航政局驻烟海员体格检验医师、英国仁德洋行经理、加拿大宏利和记洋行经理、加拿大合众、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查体医师。1929年前后,他辞职创业,在朝阳街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福民医院”。

由于刘氏医术精湛,求医者盈门。“因(朝阳街)地址狭窄不敷应用,特于大马路自购地基建筑楼房”。新楼建成后,患者慕名而来,迎接不暇。当时胶东各地儿童普遍患“脾病”,这在当年被认为是绝症,谁家的孩子患有此病,那就相当危险。刘福民获知美国有新发明的特效注射药品问世,遂迅速通过盎斯洋行进口此药,医治好了很多患病儿童,在烟台街名噪一时。

2001年的福民医院旧址

美籍华人曲拯民对刘福民的医术记忆犹新:“忆在中学时期,高烧多日,饮食难下,经他诊察,系白喉早期,注射血清后,迅即康复,免遗大患。他对病人诊察细心,熟思深虑,言语温和,均为特长。”

1932年6月6日,停靠烟台港的“海祥”号货轮上,一位患有疯病的俄国籍船员,因饮酒过多坠落海中,救起后因“海水灌溉,神经已受重伤,病情仍极危险”,送往福民医院后,刘福民亲视症状,当施以种种奏效之治疗,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今年90岁的王伦堂老先生回忆刘福民时,印象很深:刘福民与他的父亲王子政(在朝阳街开设牙医诊所)关系很好,经常往来。他高身材,圆脸,带着金丝眼镜。

市民贺丹桂有一个女儿,患有一种奇怪的流行病,腹部作疼,呕吐不止,大便不通,全身起一种斑毛,俗称“羊毛疹”,致死者已经屡见不鲜。“幸经东马路福民医院刘福民大夫精通医理,诊治有方,现小女已告痊愈”。

为了扩大医治范围,刘福民聘请“上海伯特利产科学校”毕业的苗淑敏女士担任该院妇产科、小儿科主任。苗女士不仅在院内接待患者,还根据需要,时常去产妇家中接生,大大降低了妇女分娩的死亡率。

刘福民还是烟台光华酿酒公司的主要投资人。该公司成立于1931年,位于三马路。聘请的技师经验丰富,来自于张裕公司。该公司规模尽管比张裕公司小,但产品质量也很好,堪与张裕公司媲美。据《烟台概览》记载,“此项工厂,国内仅有两家,均设于烟台。(光华)公司曾得铁道部出品展览会之超等奖状,实为国货争光不少,海内各商埠均有代理”。日伪时期,光华公司备受盘剥,经营举步维艰,企业陷于停滞状态,1943年停业。烟台第一次解放后,为了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烟台市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帮助其开工复产。

别烟台去上海开设齐鲁医院

刘福民注重加强业务学习,他经常讲:“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我们做医生的,绝对不可以自满,自满就是绝路,更不可独学而寡友。人家的经验,就是自己的经验;人家的失败,可做自己的前车,我们希望医生们在诊余之暇,经常集会,作各种问题之讨论,将各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互相矫正。”

1937年春天,烟台恤养院里400多名孤婴中,有多人患有疾病,急需救助医治。应恤养院的请求,刘福民与其他两位医生到恤养院现场对患儿进行义务治疗,挽救了数人的生命。

1938年2月3日,日寇占据烟台,为了封锁抗日武装力量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日寇对市内的医院、诊所严加管控,对医生也是重点监视。抗日武装为了让重伤员尽快得到治疗,在情急之下,找到刘福民,请他医治。据现年90岁的王伦堂老先生回忆,他听父亲讲,刘福民为伤员做完手术后,为了尽早地让伤员康复,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让伤员留院观察几天再离开。医院对面不远就是日本宪兵队(仁德洋行内),如果被他们发现,那是十分危险的。刘福民想出一个办法,在医院的大门一侧挂上“戒烟所”的牌子,这样可以暂时掩人耳目。

1939年底,一个冬天的早晨,人们发现大马路上的“福民医院”被日寇查封了。大家议论纷纷,担心刘福民遭到不测。此后,当地人再也没有见到刘福民医生了。

福民医院在大马路上的位置图

1940年2月,刘福民现身上海。原来,刘福民离开烟台后来到了上海,开了一家诊所。不久,就筹划与无锡兄弟医院院长朱品三在上海合作成立“齐鲁医院”,“蔽院集合山东齐鲁大学医科教授、医师及毕业同学所创办,统治内外科、五官科、产妇科、小儿科、泌尿科、骨科等,均由历有十余年经验之著名医师主人其事”,齐鲁医院名誉董事长为虞洽卿,董事长为蔡仁抱,刘福民任董事兼院长,朱品三任董事兼副院长,地址在梅白格路30弄9号。“齐鲁医院”一直营业到1949年。

福民医院旧址距我家600余米

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后,福民医院旧址由人民政府接管,烟台市卫生局迁入福民医院旧址办公。1949年5月,市卫生局撤出。上世纪50年代后,这座建筑移交给交通部烟台打捞局,时有30多户职工家属安置于此。

我家住在大马路德成巷,距“福民医院”600余米。上小学的时候(解放路小学),从我家到学校,“福民医院”是必经之处。当时有个疑问一直在心:为什么这座建筑的大门不是正向而是斜向(朝西南)开的呢?我班有一个同学,叫肖坤,他就住在“福民医院”西侧的尚志里,所以对这座建筑比较熟悉。对这座建筑的印象是,里面住的人很多,房子很老旧,很像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整个大马路变成了马路市场,这座建筑门前也摆满了卖货的摊位。喧闹的叫卖声替代了往日的宁静。2001年起,烟台市政府新建滨海广场,这座有近70年历史的“福民医院”建筑被拆除,留给后人的,只剩下些许回忆了。

(感谢王伦堂、李卫国、成建华、任正阳先生提供帮助。)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