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起起落落 旅客人来人往 不变的是他们对沈阳的爱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作为“三站一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沈城外防输入的前沿要塞。由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科组建的医护团队,自2020年2月15日起已驻守沈阳桃仙国际机场900多个日夜。无论是出现疫情的非常时期,还是常态化防疫阶段,他们都坚守在一线。

护理部主任崔丽静今年5月接任桃仙机场口岸排查工作负责人,她带领20人的医护团队主要负责核酸采样和旅客筛查工作。近期全国多地出现疫情,崔丽静和同事们日夜奋战,用汗水和忠诚牢牢守护沈阳的“空中大门”。

从清晨到深夜

早晚两班轮值进行采样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今年2月桃仙国际机场设立了第一个核酸采样点。随着国内多地出现疫情,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的旅客数量不断增加。8月11日开始,机场的核酸采样点增加至17个,其中的3个点位由骨科医院负责。接到任务后,市骨科医院迅速协调人员,选派了69名医护人员组成核酸采样队伍,轮流到机场的3个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采样。

参加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分成白班和夜班两班轮流值守。白班从8时至18时,夜班从18时到最后一名旅客离开机场,有时候如果遇到飞机晚点,最晚要坚持到凌晨4时许。因为人手紧张,有的医护人员白天还要在医院正常上班,经常是在机场这边下了夜班后赶回医院上白班,有的则是在医院下班后来到机场接夜班。足踝科护士长李芳芳有一次从医院下了班后直接赶到机场上夜班,那天最后一趟航班凌晨2时左右才落地,等她完成核酸采样已是凌晨3时,连轴工作近20小时。

每天,机场旅客的核酸采样量高达26000人次,每名核酸采样人员每班次至少采样超1000人次。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大,防护服不透气,白天闷热,汗水经常把全身打湿,深夜气温下降,湿漉漉的衣物又不免让人瑟瑟发抖。完成工作脱下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留在脸庞上的勒痕清晰可见。

因为航班密集,医护人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就连午饭也没有固定时间。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趁着航班的十几分钟间隙,匆匆忙忙吃一口饭。加上脱换防护服、去卫生间,午休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在没有旅客的时候,可以短暂休息,在点位上简单舒展舒展筋骨,十几个小时下来,医护人员几乎筋疲力尽。

从筛查到转运

用细心和耐心守护每位旅客

旅客筛查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从2020年3月开始,市骨科医院的医护人员至今已经坚持了两年半时间。在落地入境或者出发的旅客中,如果发现红码、黄码或体温高、有过密接的,都要现场进行处置。这项工作没什么规律可循,特殊情况时有发生。

一次,护士张笑楠在值班时,遇到一位从波兰回来的旅客。由于在波兰待了十多年,普通话不太标准,落地后,他与家人联系时把“桃仙机场”说成了“仙桃机场”。当时,旅客也没有手机号,健康码、行程码等信息一概无法查到。见此状况,张笑楠耐心帮旅客验证信息,通过核查详细行程,了解到他在第一入境地已经进行了隔离,到达了防控隔离期限,可以闭环转运至居住地社区,最终被给予放行。激动的旅客为了表达谢意,当场就拿出钱,不过被张笑楠婉然谢绝。添加微信后,他又通过微信转了红包,被再次婉拒。张笑楠表示,这些是自己应该做的。

崔丽静说,像这种行程不是很清晰的情况经常会遇到,很多人从第三方入境或是外地人及打工人员,他们有的对防疫政策和具体要求不是很了解。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值守的医护人员会尽量把筛查工作做得细致再细致。“我们多做一些工作也是职责所在,一方面可以减少旅客个人的负担,避免不必要的转运,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防疫的负担。”崔丽静说。

有时为了等待转码,有些旅客在机场停留的时间会比较长。前一段时间,护士韩露在值班时遇到一位从沈阳去往浙江的旅客,因为疫情原因被赋黄码,从回到沈阳后,因为在浙江时被赋黄码,沈阳也给他赋了黄码。为了转码,负责筛查的医护人员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当时天气比较热,旅客一直戴着口罩,加上年纪较大,身体出现了不适。韩露见状,跑到超市买了一瓶含糖饮料,旅客喝完后缓解了许多,对韩露不停道谢。

“桃仙国际机场是沈阳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沈阳的窗口。我们既是保安员又是服务员,工作既要严格又要有人情味,让旅客感受到温暖。”崔丽静坚定的语气中充满了温情。

飞机起起落落,旅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中,不变的是值守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坚守。疫情无情人有情,这些“大白”用周到为旅客送去温暖,用忠诚为沈城筑起“钢铁防线”。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东

医院供图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沈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