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打卤面——白洋淀菜系之十八


白洋淀人爱吃鱼、会吃鱼就象爱吃肉会吃肉一样,他们会把做肉的办法用来做鱼,并有相当的传承和创新。比如用做松肉的方法做成酥鱼片、瓦块鱼;用熘肉片的方法做出熘鱼片、炒鱼片;用做肉丸子的方法做出鱼肉丸子;用肉丝打卤面的方法做出嘎鱼打卤面等。

鱼和肉本来就相辅相成,我想完全可以把鱼看成诸如牛肉、猪肉、羊肉、兔子肉等肉类中的一种,那么这些种类的肉所出的菜肴就都可以入谱了,白洋淀的一些特色就可以正式登堂入室、让更多的人享用了。

嘎鱼打卤面也是这么做出来的。用开水把嘎鱼煮熟,去掉骨刺,再用鱼肉炝锅加汤调味即成嘎鱼卤。嘎鱼卤的配菜有黄花、黑木耳、鸡蛋等,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配菜。程序上虽然和肉丝卤相差不多,但调味的佐料和手法却不尽相同,作为地方特色也只有白洋淀人能做的更地道。

每年的麦收季是白洋淀人吃打卤面最多的季节,用这种方式庆祝丰收的喜悦,也慰劳一下那久已干瘪的肚皮。吃一碗打卤面就能蓄足精神和干劲,再一次应接一年中最劳苦的农忙,所有的活计也就都不在话下、手到擒来了。

面条都是手擀的,当时也并没有比较,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机器压得面条和手擀面的不同了。但同是手擀面从形象到口感也都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吃过真正的手擀面,体会不到手擀面的魅力,所以他们可能只知道卤的味道。

妈妈有一根擀面杖,专门擀面条的,比茶杯口还粗,有一米多长,年龄尚小的我都扛不动。我记得那时每次妈妈都擀好多面条,汗流浃背的忙乎大半天,也因为人多,一顿下来全都吃完了。作为妈妈的绝活之一,手擀面是直到现在还要经常享用的美食。

嘎鱼卤羹调好盛在盆里,面条随即下锅,煮好后用笊篱捞出过水,然后浇上卤汁,放点儿蒜泥和醋,一碗一碗的真可谓大快朵颐。打卤面条吃到嘴里,细、长、软、韧、滑的诸种口感和咸、鲜、香、酸、辣的诸种滋味一起涌入,在所有感官和味觉的刺激下,打造出经典的永不磨灭的家味文明。


上初中之后,住宿在爸爸的单位,吃饭就在食堂。食堂每周都有一次打卤面,当然面条是机器压出来的,卤也很简单,一般就是白酱。有人说,人饿了吃什么都香,我想这个“香”字恐怕也就是勉强充饥而已,超出这个作用和功能的东西就很少了,更谈不上和嘎鱼打卤面相比了。

口味轻重当随时代,白洋淀的打卤面除了家的味道,饭店也都有售卖。曾经的时代,味精的作用很大,不管家还是饭店都经常用,但慢慢地到现在人们就很少用味精了。近期到过一家老店,那打卤面没得说绝对正宗的,但吃完之后回味之余,略略感到味精的多余。

记得最清楚的是在异“国”他乡吃过的一碗肉丝炸酱面,放了些许黄瓜丝,在可以说漫长的进餐过程中,味道早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一碗面牵挂了太多的乡愁和亲情。和着眼泪的炸酱面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好吃,但如果忘记不了,也只能让他成为曾经的存在。

如今,爱人也在学着做手擀面,虽然还相差很远,有时可能还不能算做手擀面,但吃着味道很亲切、很正宗,我喜欢,孙子也喜欢,经常吵着要炸酱面吃。

炸酱面不是白洋淀特色,但白洋淀的特色全卤面里有炸酱面并也占有重要地位。除了特有的嘎鱼卤面、炸酱面,还有黑鱼片打卤面、鱼汤打卤面、西红柿鸡蛋打卤面、酱油蛋花打卤面等等应有尽有。炸酱的种类也很多,主要用豆瓣酱,一般不用甜面酱。


白洋淀有个习俗叫长接短送。接风宴上要吃面条寓意长久团聚,送行宴上要吃饺子寓意离别要短暂。这个习俗新一辈的人们也在严格的恪守,这就给了打卤面历史和时代的尊严,更是人们对阖家幸福的美好期盼。

长寿面是中国人过生日时都要吃的,因为面条又长又瘦谐音长寿,是对过生日的人的美好祝愿,所以白洋淀人也要吃长寿面。虽然有诸多的习俗和讲究,但白洋淀人的打卤面自始至终都不曾耍什么花样,始终那么朴实和干练。

从养生的角度,面条软糯适口,温胃养胃,尤其是晚上来一碗卤面或热汤面,舒舒服服胜过大鱼大肉吃了难受。这不是偶尔一天两天的事,长期坚持下来就会受益良多,所以养生需要坚持。白洋淀人注重养生,打卤面就是养生之道。

白洋淀的打卤面很讲究,除了面条和卤以外,菜码也很精致。黄瓜丝又细又长,绿豆芽饱满爽脆,尤其是菜豆角加工成丁,过水炒熟,湛清碧绿,鲜嫩润滑,让人看着就食欲大增。蒜是要捣成泥的,总觉得蒜泥和蒜末在吃打卤面时不是一个味道,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偶有不捣蒜泥的,但也不用刀切碎末,可以直接就蒜吃,一口面条一口蒜,既有蒜的佐味,又能不失卤面的本味,二者互不侵犯,也是白洋淀人常有的选择,俗称“牙捣蒜”。这种吃法不是图省事,而是因人而异的习惯,也是人们希望从打卤面里吃出多重的味道。

打卤面的味道从远处飘过来,唤醒的是白洋淀人对特色饮食的执着,吹扬的是白洋淀人恪守的文化风标。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