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电动车要戴头盔 不要一车多载…… 违法者将被录入人脸识别系统 特别是接送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注意

近日,西安公安交警在开展秋季开学季护学工作中发现,不少学校周边车辆违停、行人非机动车乱象较多,很多家长骑电动车接送学生时存在不佩戴头盔、一骑多载、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9月13日上午,高新交警在半个小时左右就查处了36例不戴头盔的违法行为。

现场

半小时查处36例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行为

9月13日上午7时,华商报记者跟随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新大队民警来到太白南路与光华路十字,仅仅半小时,民警在路口就查处了数十起不戴头盔、一车载多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其中仅不戴头盔的就多达36例。由于该路段附近有小学、幼儿园,该时段为家长送学生上学高峰期,大部分交通违法者为送学生家长。

检查中,一名女子骑电动车带着孩子,不仅两人均未佩戴头盔,还骑车逆向行驶。该家长表示头盔在电车的座位里。还有一位老人带孩子上学,同样是没佩戴头盔,并且在民警面前闯红灯行驶。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有家长给自己戴了头盔,但没有给孩子戴,或是把头盔挂在车把手上或后备箱里。更有甚者,电动车踏板处站立一名学生,后座还坐一名学生,包括骑车者在内车上三人都不戴头盔。对于一骑载多名儿童的原因,很多家长称自己是顺道送邻居的孩子上学,就多拉了一个,觉得距离也不远,就没有戴头盔。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他们表示,虽然知道佩戴头盔的重要性,但还是因为“忙了,忘了”“走迟了,来不及了”“戴上太热”等原因没有戴。

民警

电动车违法者将被录入人脸识别系统

交警高新大队太白路中队民警李欣表示,电动车的设计载重有限,搭载多人重心上升,制动距离变长,安全性大打折扣。正确佩戴安全头盔是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的有效措施。

李欣表示,从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共纠处教育电动车违法行为数十例,其中大部分为送学生上学的家长,存在的违法行为主要有电动车违法载人、不按规定佩戴头盔、一车多载、斜插行驶、逆向行驶等。民警进行安全教育后,这些违法者还将被录入人脸识别系统,再有同类违法行为或面临处罚。

据了解,面对两轮电动车不戴头盔、非法载多人的交通违法行为抬头、反复的趋势,西安公安交警将继续结合夏夜治安巡查宣防集中统一行动、夏季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百日行动,严格管理,加大查处、宣教力度。

>>相关法规

电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处罚或被扣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19日,西安交警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通告明确了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的各种违法行为及处罚标准。

通告中规定,禁止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违法实线变道、违法强行变道、违法连续变道。禁止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闯红灯,逆向行驶、违法载人、超员载人。未成年人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不得载人。成年人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可以载1名不超过12周岁的儿童,6周岁以下儿童应当乘坐在固定座椅内。摩托车后座不得乘坐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轻便摩托车不得载人。

交警部门表示,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驾驶人有不佩戴头盔、违法停车、不按规定车到行驶、违法变道、逆行等违法行为的,可以处批评教育、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电动车。

西安交警部门表示,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驾驶人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应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服从人民警察指挥。对于妨碍人民警察执行公务的,公安机关将严格依法查处,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查处信息,将依法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华商报记者 张成龙

>>多知道点

不戴头盔头部损伤率是戴头盔的2.5倍

头盔对于非机动车骑行者来说,相当于机动车驾驶员所系的安全带,是遇到危险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很多人都觉得戴安全头盔麻烦,抱着一种侥幸、应付心理,能不戴则不戴,但大家却忽略了头部是人体最脆弱也是最容易受到致命伤害的部位,而电动自行车车速可达25km/h,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时,对驾驶员的冲击力很强。在速度加惯性的冲击下,头一旦与坚硬的路面或电线杆、行道树碰撞,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头部受到撞击后,容易出现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戴头盔,是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保命措施。

有关研究表明,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时,安全头盔可吸收大部分撞击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防止85%的头部受伤,不戴头盔头部损伤率是戴头盔的2.5倍,而受致命伤的概率,不戴头盔是戴头盔的1.5倍。

>>编后

在孩子的面前更应以身作则

能够理解送孩子家长的急切,用和打仗一样来形容早上送娃上学,一点都不为过。但这不是骑电动车违法的理由,反而越是在这个时刻,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们的面前,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言传身教地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知道,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行为与言行无时不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万句的说教都抵不过家长一次切身的行动。在孩子的心中,我们该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考虑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