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爱国情怀的精神基石——选读青年诗人易白爱国主义诗歌有感


◎ 码头船夫


我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情怀,让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不知道为什么,可我就是爱国”,这是一种什么情怀呢?很多人解释不清这种发自肺腑,而又莫名的爱国情怀。

诗人易白在谈及音乐诗歌《潮汕》的创作灵感时曾阐述创作观点,“群体或是故土,若无乡愁牵绊,将丢失精气神。丢失的,不是游子之根,便是故土之魂”,而他的《潮汕》歌词原稿,则是诗歌《故乡的港口》。

图为:诗人易白在侨乡轮渡上写诗

睿智的诗人将诗歌与音乐进行了一次深度融合,让音乐为诗歌插上了飞扬的翅膀。无论是改编后的歌词,还是诗歌原稿都堪称经典。

方言版的歌词《潮汕》与诗歌原稿《故乡的港口》写出了外出追逐梦想的游子在异域他乡,经历挫折与苦难之后,对乡土的深切眷恋。

诗人易白跟着渔船出海采访

诗歌《故乡的港口》曾入选美国芝加哥学术出版社出版的新诗百年《世界华人经典诗选》。这本汇集现当代汉诗精华的学术诗集,由知名翻译家和知名诗人联手主编,收入了140位诗人约240首力作,该书面向世界发行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纳入收藏。诗人早年的诗歌代表作《种子的选择》和《故乡的港口》便被收录集中,也许这正是该书编辑立足“百年诗史”视野,在“国际层面”和“学术层面”对青年诗人易白的一种认可。

这首诗,令人读后深深触动:“我追着太阳出走/思想遗落在码头/心在颤抖/如今我/不知该往何处走/站在异乡的路口/走过陌生的街头/心在颤抖/那是我/从未迷失的乡愁”,诗歌一开始,便能引起读者对他乡漂泊的共鸣。

诗人的摄影作品《故乡的港口》

故乡的港口》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生活,对青春的感悟,尤其对故乡老母亲的迫切思念具有代入感,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诗歌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和节奏感,虽是现代诗却融入古诗写作技法作为写作支撑而不显山露水,是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乡愁题材诗歌写作范本。

《荡漾的乡愁》概念合成摄影

对于乡愁,常年漂泊在外的诗人有着深刻的感受,比如诗人曾刊发于《战旗报》副刊的诗歌《荡漾的乡愁》,该诗意境的营造形象生动:“流水中那片蓝天/再也无法掩饰心潮起伏的忧郁/还有那座等待归返的石桥/石头在波光中暴露了自己的柔情/思念注定是一种成长的经历/流逝的岁月像一面镜子/悄悄的见证了每一道风景”可见,乡愁在诗人心中荡漾,流逝的岁月像一面镜子,这是诗人对岁月的感悟,也是对青春的印象写照,勾画了发生在每个漂泊者身上的精神共性。

而另一首同样刊发于《战旗报》副刊的诗歌《故乡的田野》,诗人则采取“三段体”的简洁叙述,提炼了故乡田野的记忆特征——“冬去春来/油菜花又开/在故乡的田野/点缀大地的色彩/人往人来/美丽的花海/在观众的脸上/绽放微笑的神采/谁没有来/这一季花开/在游子记忆里/开着最美的姿态”,故乡的油菜花在诗人的视野中不是菜,而是点缀大地的花朵。

诗中美丽的花海与游客的笑容,两处具有画面感的叙述角度对比,以及思想转折处理得非常巧妙,对于远在他乡的诗人而言,记忆中故乡的花海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既令人怀念,又令人向往,轻描淡写间在歌咏风物中,勾画了心中的乡土情怀。

图为:诗人易白在深圳北站拍摄的一张图片

而《路人生》一诗,从创作时间来看,应是诗人退伍后,在深圳打拼时写下的乡愁题材诗歌作品。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他乡漂泊的感受进行了一次具有“现场感”和“即视感”的焦点提炼,“短暂的行程/奔忙的青春/看得见理想前程/看不见咫尺路人”。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耐人寻味,信息量和想象空间巨大,诗人在坐高铁返回故乡途中,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举止和精神面貌,发现自己和他们一样,人在城市,根在农村。

见状,诗人进一步在诗中刻画了这种漂泊群像——“紧闭的车门/禁锢的旅程/看得见城里的人/看不见心里的根”。

从诗行中可以看出,车厢内人与人之间,无论心理上和肢体上都保持着距离,他们虽同路却形同陌路。也许,他们或为城中立足,或为一家生计,或为心中理想,行为举止不经意间流露出,久经“社会”或“江湖”的心理特征与精神状态——或虚伪,或苟且,或隐忍,或迷茫,或疲惫,或孤单,或寂寞等等。正如诗人最后的点睛之笔:“疲惫的灵魂/空洞的眼神/见证不同面具下/相同轨迹的一生”,一语道破了“漂泊群体”由内而外的人性特征。

诗人坐在高铁上,观察着车厢内的“个体属性”和“群体共性”,人们行为举止几乎大同小异——或刷着手机,或闭目眼神,或偶尔发呆,或偶尔思索等等。

诗人或感慨“个体”与“群体”不可逃避的诸多共性,就连返回故乡都在同一天坐同一班高铁,行驶在同一铁轨上,正前往同一方向或同一终点,正如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一极其相似的生命历程。

图为:诗人易白的战友靳卫新拍摄的摄影作品

而音乐诗歌《望月河》则在诗行中,构建了电影“蒙太奇”效果。全诗首尾呼应,用富有节奏感、朗诵感、旋律感的诗行,营造了一种音乐美学画面,在乡愁的基础上架构了一个浪漫而唯美的爱情故事。

那些具有乡愁情绪和浪漫主义的画面性叙述,如“今晚的月儿/溜进了亮汪汪的小河/天上一个,水里一个/悄悄地流淌着/流淌,流淌/淌着泪眼想/想起你在望月儿”,留给读者解读的联想空间同样是巨大的,仿佛在星光斑斓的夜晚,在偏远的高原深山驻守的哨兵,望着一弯倒挂的下弦月,思念着故乡的恋人,让人读后想起了牛郎和织女的神话故事。

在这首诗的阅读与联想中,一个高原哨兵的爱情故事,仿佛娓娓道来。

哨兵心想:那个爱哭的女孩,此时是否又在夜里悄悄抹泪?她那么爱哭,流下的泪珠儿,岂不是像山下的小河一样?

此时,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正好倒映在山下那条静静流淌的河水中,哨兵忽然觉得自己的心事,仿佛被映在了河里;注视着河里的月亮和星星,哨兵又再次抬头望了望星空,想象着天河的模样。

哨兵心里又想:如果此时自己的恋人也在故乡,也在同一时刻抬头,岂不是望见的正是同一弯月亮,同一片星空?

这样的视野和想法,给了哨兵一丝慰籍。

但过了一夜,又过了一夜,斗转星移,哨兵每天望着天上的月亮和星空,都产生同样的想法,可终究在一个夜晚,也许是七夕节,哨兵终于忍不住奔溃大哭。

哨兵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心境?

诗人的诗行这样写道:“月儿,月儿/勾起了思念/念着梦里的留恋/留恋,留恋/恋着水中山/山里事像山下河/流淌,流淌/淌着泪眼望/望见你像望月儿”诗读至此,后续画面浮现眼前,又使人产生了诸多联想。

哨兵趴在静静流淌的河水前,看见河水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月亮、星空和自己软弱的模样,但是哨兵并没有从倒影中,看见自己脸上的泪痕,哨兵摸了摸自己的脸颊。

此时,哨兵心想:这样也好,男儿有泪不轻弹,要是让战友看见了,岂不是显得自己很窝囊?就让我的泪珠儿和这些河水融在一起,然后带着我心中隐藏的秘密,带着夜里想的那些事,远远地流淌而去吧!

多年后,哨兵再次望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再次来到小河边,他注视着河水,看见河水中倒映着的那个自己变得成熟了,变得坚强了,他仿佛看见了自己曾经在此流过的眼泪,又仿佛看见了流淌的岁月,而在他的岁月中,一直有一个在故乡守候他退伍的恋人。

上述这些,都是读诗后联想到的故事和画面,诗歌的美妙之处在于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就像中国画“留白”的美学思维。

从音乐诗歌《潮汕》和诗歌原作《故乡的港口》,还有《荡漾的乡愁》《路人生》《望月河》等诗人不同时期创作的乡土题材诗歌,不能看出诗人心中的感性与浪漫,而这些乡土题材诗歌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思想、情绪、感受,正如他乡游子的精神或灵魂,而这些属性与本质,也许正是诗人曾说的“游子之根,故土之魂”。

我们之所以热爱自己的祖国,也正是因为这种“游子之根,故土之魂”的精神属性,而这种属性的本质是亲情、爱情、友情等“情绪体系”,以及民俗、文化、美食、建筑、节日等构成乡土情怀的“记忆体系”。

人心需要历练,才会真正成长,逐梦必经漂泊,不漂泊无乡愁,越漂泊就会发现自己越爱国。也许见证过祖国的河山,经历过社会和江湖,游历过异域他乡后,才能从诗人易白的诗中,读懂“游子之根,故土之魂”是爱国情怀的精神基石,是每个游子乡愁里的中国。


2022年9月19日 写于粤港澳大湾区


【评论作者】码头船夫,60年代生于沿海地区,90年代出国留学,读诗写诗四十余载,曾有若干诗作发表于报刊和网媒,海归后长期活跃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现为文学自媒体发起人及运营策划。




注:该文章由“中联社”特约撰稿人“码头船夫”授权供稿,转载使用请告知刊发媒体和作者,并标明文章出处。如发现抄改、套改本文内容等行为,侵权必究。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