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天目里,走进生活与工作之外的“第三场所”

2021年底,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在杭州天目里园区中开放,开馆至今举办了一系列展览、驻留项目与公教活动。作为杭州第一家当代艺术馆,这家“从无到有”的美术馆在当地的社群和文化生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天目里园区毗邻西溪湿地,由普利兹克奖得主伦佐·皮亚诺设计,是一个以人、艺术、自然、建筑、工作、交流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体。皮亚诺将天目里比喻成一个苹果,“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是一个柔软而丰富的内核”。17个单体建筑通过围合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中心广场,被称为“城市客厅”,它们包裹着中央花园、水镜广场和乔木树阵,为人与建筑、自然的互动创造了空间。园区中有咖啡店、餐厅、小型影院、中国大陆首家茑屋书店,以及兼具设计和艺术的买手百货空间等。围绕着水镜广场,还时常会举办市集,向市民及游客展示各类产品。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位于园区的中心1号楼,希望成为人们生活与劳作之外的第三场所,其中的艺术活动从室内延伸至户外公共空间,例如,理查德·朗使用浙江本地水冲石制作的《石之线》与园区的植被和建筑融合在一起;泰国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的茶屋则位于天目里的顶层露台,供人们聊天、品茶、冥想。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左一建筑)及天目里园区 朱海 摄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建筑外观 Wen Studio 摄

“我们希望美术馆是这个园区中的破冰者,勇于发言;也希望它像是乐队里的鼓手,领着曲子的框架,稳定地打着节拍。”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副馆长吴天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据她介绍,在天目里有一座红色的桥,经常能在下午的时候听到萨克斯曲,“我们因此做了一个叫‘桥下见’的公教项目,邀请了古墩社区的手风琴乐团与两位年轻音乐人一起合作了音乐快闪,即兴改编及合奏了《南屏晚钟》。”

吴天表示,公共教育是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的重要部分,从2021年年底开馆以来,已经举行了超过150场公教活动。其中,导览、工作坊、表演、与插画师跨界合作的教育刊物、环境戏剧等展览延伸项目试图将美术馆的内容以更大众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穿林里”活动对分布于天目里园区中的不同公共艺术项目进行激活和延伸讨论,例如针对提拉瓦尼用事物营造人与人之间交流场所的概念,他们举办了多个食物相关的活动,让观众去发掘和体验身边的公共艺术。“之外”板块通过工作坊、戏剧表演等跨感官创作活动,希望能创造声音、味觉、触感等多感官探索与创造的机会。“无障碍美术馆”关注身心障碍人士的艺术体验;志愿者培训项目聚集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社会力量,并期望对杭州本地的美育培训有所推动。

天目里园区的17号楼“之驻”是整个园区中最高的一栋楼,或许也是其中最富有实验性的地方。“我们会邀请驻留艺术家与本地文化深入交流,以工作坊、工作室开放日、对话讲演、展览、表演等形式呈现。”吴天介绍道。如今,驻留项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拓展,“现在的第二期驻留项目内新开辟了一个交换单元,邀请杭州的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去到福建屏南县汾溪村进行驻留,希望艺术家通过艺术展演、古建筑改造、美育建设等方式,为艺术、土地与人的关系带来新的视角与解读。”最近,这里又发起了“住留”项目,向公众开放短期入住申请,体验在艺术家工作室的居住场景。

“之驻” 66Jiang 摄

日前,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正在举行展览“筑梦”,通过4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探索艺术家与构筑的技艺之间的关系。展览的概念由美术馆的馆长Francesco Bonami与副馆长吴天共同确定。“‘筑’指实体的、理性的构筑,‘梦’指虚幻的、感性的梦境与表达,这两条线索相伴相生,”吴天说道,这是在讨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之间的共性”时提出的一个想法,后来作为了展览主题。而此前,美术馆的开馆展“从无到有”也与他们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用一种自发的想法和方法在做事情。我觉得,我们不只是希望做一个美术馆,而是一种方式,像博纳米之前说的,其实是一种系统,一种方法论,并非只是一个空间。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也将不断调试,研究如何让观众能在日常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艺术,这也是我们希望开展很多公共教育项目的原因。”

筑梦”展览现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