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看电影学历史:《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从匪首到英雄

今天推荐的是一部俄罗斯拍摄的战争片--《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影片拍摄于2008年,时长124分钟。由安德列·克拉夫丘克执导, 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 丽扎· 波亚尔斯卡娅 / 谢尔盖·别兹鲁科夫主演,豆瓣评分7.5分。

影片改编自帝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的真实故事,讲述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短暂而跌宕起伏的一生。

此片由俄罗斯政府出资,费时5年筹备,耗资一千六百万美金拍摄,被视为纪念俄国电影100年的史诗钜作。

影片不负众望,成为当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票房冠军,并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其是非功过的热议。

影片中的高尔察克,英俊潇洒、学识渊博、沉着冷静、有勇有谋,简直就是一个优秀军人的代表。

片中的白军也军容整齐、军纪严明,不再是贪生怕死之徒,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固有的形象。

作为俄罗斯政府督办的主旋律大片,影片在摄影、服装、道具上很是用心。镜头不多的海战场面也拍的大气恢弘,很是养眼。不论其政治目的怎样,至少值回票钱是没问题的。

影片依然采用了主副两条线,一条是男主人公的晋升之路,一条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路线。用这两条线穿插起高尔察克一生中的大事件。

在宏大叙事中穿插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是标准的苏式大片的模式,只不过这次的“小人物”的反转太具有标志性,可能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不明白。

好了,关于影片就介绍到这,下面咱们照例来温习下影片中的历史----苏俄内战。

对于我们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的是“十月革命” 一声炮响,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

但实际上,当时俄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为了谁来当家作主,整整打了五年之久。

“十月革命”只是结束了俄国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并立、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奇怪局面,同时,也意味着政治解决的道路彻底走不下去了。

所以,从苏维埃接管政权的那天起,整个俄国就乱成一锅粥,叛乱此起彼伏,内战在全国范围爆发了,这个新生的政权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

当时一战还没有结束,焦头烂额的苏维埃政府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不得不同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条约》,退出一战腾出双手处理国内矛盾。

苏俄如愿以偿退出了一战,但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丧失了领土约 100万平方公里、马克60亿和人口约6000万,生铁、原煤不计其数。

一贯只知道抢别人土地的俄国哪吃过这亏,顿时全体炸锅。本来就反对布尔什维克的资产阶级和沙皇拥护者就不用说了,布尔什维克内部不少人也向列宁投来鄙视的目光。

曾经的盟友--左派社会党人,更是恨自己当初瞎了眼,成为最激烈的反对派,直接将列宁炸成重伤。

而得了大便宜的德国居然还不满足,率先撕毁了《布列斯特和约》,在占领了已经独立的乌克兰后,又向南高加索地区进军。

要不是德国很快在一战中败北,小胡子占领莫斯科的梦想很可能提前几十年就要实现了。

德军走了,英法联军很快来了,并在俄国北部摩尔曼斯克登陆。

曾经一起打德军的盟国因为列宁单方面跑路,多损失上百万人,这笔账无论如何要算在苏维埃的头上。

而且出于维护旧秩序的目的,肯定不能容忍一群泥腿子登堂入室,毕竟再怎么说,各国的老大都和沙皇沾亲带故。

在英法等国的扶植下,俄国土地上的旧势力也开始使劲折腾。数月之内,俄国近40万平方英里和 6000万臣民落到了反对派手里。

一直和俄国苦大仇深的日本哪能放过这千载良机,派出了7万精锐,直接占领了俄国的远东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中国作为协约国之一也派了4000人进入俄国领土,驻扎在了符拉迪沃斯托克--曾经我们的海参崴!

此外,曾经投降沙俄的5万捷克军团,也受到了法国的挑动开始叛乱,从西伯利亚向俄国内陆进军。

俄国的旧军官们开始跑马圈地,沙俄将军邓尼金宣布建立“俄罗斯南方武装力量”,尼古拉·尤登尼奇在西北建立了白军集团,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建立了被各派承认的白俄政权。

此时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受到了三面围攻。白军基本都是前军队成员,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又受到协约国支援,装备精良。

反观苏维埃一方,已经把废除职业兵制写进党纲,基本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赤卫队。

这就相当于一群孩子拿着木棒和职业流氓对打,结果很快全国3/4的领土沦陷,只剩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两个首都和部分大城市还掌握在苏维埃手里。

危机时刻,托洛茨基主导建立了红军,他招募了大量沙俄时期的旧军人,为了保证军队的忠诚,他又在红军中建立了政治委员制。

政委在军中负责保障军官执行中央命令。如果部队不听军令擅自撤退,第一个杀政委。

他还把军官亲属押作人质,作为对军官的威胁。这个办法很阴损,却简单有效。

比这更有俄国特色的是督战队制度,每逢重大战役,托洛茨基都亲自带队督战,横竖是个死,普通士兵就只有向前冲这一条路了。

在托洛茨基一系列残酷严苛的雷霆手段之下,红军迅速壮大起来。

另一方面,红军装备低劣、训练不足,但却拥有民众的支持。这也决定了苏维埃在人力资源,尤其是数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毕竟是金字塔形社会。

反对苏维埃的多是原来社会上层既得利益者,或者地主和资本家,人少不说,还不团结,为了利益各自争斗。

有忠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有妄图复辟沙皇专制的,有想趁机恢复民族独立的,有想割据一方占地为王的,也有就是看不惯苏维埃政策的、甚至还有干脆就是打家劫舍过了今天不想明天的—大家各干各的,甚至互相之间也打。

这也导致这场内战乱上加乱,政治因素直接左右战局,双方拼数量不拼质量,拼热情不拼素养。

在组织力和宣传鼓动方面,苏维埃有着先天的优势,虽然苏维埃随时面临着倒台的威胁,却牢牢控制着仅剩的一点土地上人们的思想。

契卡通过大规模的肃反镇压运动,消灭了20万人,很好的控制了莫斯科、彼得格勒、察里津等地的局势。

为了了却沙皇拥护者的念想,契卡甚至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都杀掉了。

此事一经曝出,全欧洲震动。要知道当时还是比较珍视荣誉的年代,两国打仗别说是国王了,就是将军落入敌手也会得到礼貌对待。

由于欧洲皇室的各种联姻,导致欧洲好几个国家皇室都是沙皇亲戚,为了给亲戚报仇,各国立刻出兵进行了第二次武装干涉。

英法军队13万人在南方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随后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实施突击。

这边红军在托洛茨基领导下,好不容易打败了捷克军团,马上回师救援。

好巧不巧的是,1918年11月9日德国突然爆发革命,德意志帝国瞬间覆灭,德国的威胁立刻为零。

隔了三天,奥地利又爆发了革命,欧洲又一个君主制帝国被共和国取代。

趁着欧洲各国撤兵救火之际,红军粉碎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进攻,并把高尔察克赶进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最后利用法国将军的反水将其抓获并枪决。

随后,红军战神伏龙芝在1920年集中全力击溃了邓尼金部。此时,红军已经用鲜血证明了无产阶级政权是打不倒的。

至1922年10月,日本干涉军被逐出,苏俄内战结束时,红军已经发展到惊人的500万之众。

最终苏维埃赢得了内战的胜利,但这场内战也对俄国造成严重的伤害,红白双方总计有超过300万人直接死于战争。死于饥饿、疾病的平民更是3倍不止。

苏俄内战中红军击败了所有反对势力,使得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世界和我们都有着无比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如今,苏联已经作古,作为继承了苏联的财富却没有继承苏联制度的俄罗斯,在意思形态上属实有点尴尬。

普京曾说过:“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没有脑子。”也算是很准确的说出了这种尴尬心态。

苏联强大也好,邪恶也好,都是过去式了,现在的俄罗斯日子终归还要过,问题是怎么过?继续做空心人吗?

苏联那一套政工体系和红色价值观肯定是不行了,那就得再重新打造一套可行的有利于自己现在处境的价值观。

于是,在这种时代的迫切需求下,从前的“匪首”邓尼金和高尔察克都被翻出来粉刷一下重新立了起来。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这门学科自从诞生那刻起就充满了政治权谋的诡魅味道和为当权者服务的卑躬屈膝的精神。

所以,高尔察克可以是残暴的“白匪”,也可以是伟大的悲剧式的爱国者--他们说的都对!

如果高尔察克地下有知,恐怕也只能自己问自己:我他妈到底是谁?!我是谁连自己说了都不算了!

最后,看看第三视角是怎么评价历史上的高尔察克的吧。

和他交往过的英国军官回忆他:

“一个不高大的,不合群的人,他似乎没有太多朋友”

他的海军同僚这样评价他:

“他是透明的,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陌生人只需要一个星期就能把他摸透,他是上级命令的奴隶,对待下级他喜怒无常,极端情绪化,一点小事就能把他点燃,他反对特权,无意中又在使用特权,他没有自己的战略计划和参谋系统,全凭周围那些人七嘴八舌的告诉他怎么做,他没有业余爱好,社交能力几乎为零。”

维基百科评价他: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这些是真实的高尔察克吗?也未必!


--------------------

让电影照进历史

让历史照进未来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