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鲨鱼”事件二人被捕 猎奇式吃播当休矣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四川美食博主拍摄吃“鲨鱼”一事有了新进展。根据福建省东山县人民检察院官网信息,近日,东山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对犯罪嫌疑人沈某某、颜某某批准逮捕。

事情发生在今年7月,四川省南充市一名网红博主“提子”发布了一段视频,拍摄的内容是将一条市场购买的“大白鲨”带回家水煮和烧烤并食用,视频发布后引起网友关注。

根据视频,这条“大白鲨”长约2米,鱼体完整。虽然视频左上角标有“人工养殖可食用”字样,但是有网友怀疑烹食的鲨鱼是濒危野生动物大白鲨,随后警方介入调查。经鉴定,涉事视频中的鲨鱼为噬人鲨(也称大白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来自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9月5日,该案移送东山县人民检察院。

经审查,4月10日东山渔民颜某某在拖网作业时,捕获一条重约150斤的鲨鱼。此后,这条鲨鱼被沈某某以7700元贩卖给南充市金某某(女)。东山县人民检察院审查后认为,沈某某、颜某某已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对其批准逮捕。

吃播有多种类型,如测评类、美食探店类、“大胃王”类等。2020年以来,“大胃王”吃播因假吃、催吐、暴饮暴食等招致批评。近两年,吃播乱象频出,一些美食博主为博流量纷纷走上“猎奇”路子,在食物花样上花心思。

将“吃奇”作为卖点

2009年起,一种“我吃饭,你观看”的直播模式在日韩等国率先发展起来,后在国内流行,被人称为“吃播”。具体而言,就是主播坐在家中或餐厅的网络摄像头前,向网友直播吃下巨量食物的过程。“吃播”将主播个人的进食行为搬上屏幕,在互动中使受众获得了代偿性满足、好奇心满足、虚拟陪伴、娱乐消遣等体验。

随着行业竞争越演越烈,一度出现了以夸张食量和吃相争夺流量的“大胃王”“暴饮暴食”式吃播,并催生出假吃、催吐等行业乱象。

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颁行,严令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内容,否则监管部门将给予停业整顿、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等行政处罚,并追究包括主播在内的相关人员和责任人员法律责任。

随后,在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及今年6月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中,均明确禁止了铺张浪费粮食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

风靡一时的“大胃王”吃播类视频被叫停。一些美食博主在利益的驱使下另辟蹊径,大搞猎奇式吃播,剑走偏锋,将敢吃他人不敢吃的食物奉为流量密码。

从“提子”之前视频中可看到,除鲨鱼外,她还吃过鸵鸟、鳄龟、鳄鱼、娃娃鱼等。“提子”也被认为是较早做此类视频的博主之一,拥有数百万粉丝,目前“提子”的账号已被封禁。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吃播”相关内容,发现将食材新奇性作为卖点的博主并不在少数,如“鳄鱼三吃”“油炸蛇肉”“鸵鸟盛宴”“娃娃鱼四吃”等。在评论中,有不少网友表示“不敢吃”“太残忍了”“吓人”……还有一些主播,发布一些生吃活鱼、鱿鱼、生肉、昆虫等内容的视频。

“我属于易胖体质,但是又比较馋,所以经常通过观看吃播视频来满足自己的口欲。”王巍(化名)是一名资深吃播爱好者,最喜欢深夜观看吃播视频。

在观看吃播视频的时候,王巍也经常能看到一些猎奇式吃播,“我不敢吃那种比较奇特的食物,但是‘看过即吃过’,有时候我会有一种拿吃播当作‘代吃’的心态”。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指出,猎奇式吃播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物质生活的富足,观众需要比常规节目更加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部分观众精神需求的空虚,缺少合理的精神娱乐活动。

主角有人也有宠物

为了流量,部分主播甚至将“魔爪”伸向了儿童。2020年8月,名为“小佩琪的一天”的视频号在网络引起热议。视频中的女孩“佩琪”食量惊人,其父母按照远超出常人所需的食量喂养,3岁的“佩琪”体重高达70斤,其与年纪极不匹配的超额体重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

有网友质疑其父母为圈流量、博眼球,不顾孩子健康,让孩子当吃播,父母却依然视若无睹,把女儿吃东西的视频贴上“食量惊人”“几秒吃完”等猎奇标签发布于网络,炸鸡、可乐、汉堡等高油高糖食品轮番上场。同月,由于投诉密度大而被封号。

此外,还有家长故意给宝宝喂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拍摄宝宝表情取悦观众等视频内容。

伴随着对吃播的监管愈发严格,有些吃播账号的主角从人变成了宠物,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宠物的大胃王吃播和猎奇宠物吃播。

它们的嘴里被塞进辣椒、芥末、跳跳糖、柠檬等刺激性食物,有的宠物一次测试20种零食饮料,或者一顿吃下一个月量的食物。更有甚者会打着“生骨肉喂养”的名义,让宠物吃生食,喝生血。有些人为了让宠物吃得更多,会添加诱食剂——盐。

“羊腿、鸡腿、鸵鸟心、鹌鹑、乌鸡翅、鸡蛋……”记者发现,宠物吃播多数以一只宠物乖巧地坐在镜头前,其前面的餐桌上摆放着一个空盘子开头,随后博主往盘子里摆放各种各样的食物,其中不乏生肉、生鸡蛋。

类似的吃播已经拓展到越来越多的宠物类型:“宠物蛇沉浸式吃播”“蜗牛吃辣椒”“蜜袋鼯全程原声吃肉”……

曾有报道指出,另类宠物吃播里的宠物,多来自二、三线城市的低价宠物交易市场。虽然满足了吃播博主控制成本的需求,但这些宠物本身多有缺陷,大多寿命不长。

“相对于人类的猎奇吃播,宠物猎奇吃播更缺乏明确共识。”李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国现行仅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野生动物予以保护,家养宠物尚无相关法律,因此,从动物保护角度来说,宠物猎奇喂养视频尚无较好的法律规制手段。

治理猎奇式吃播

近年来,因发布猎奇吃播而触犯法律的情况时有发生。2020年7月,拥有300余万粉丝的某美食博主在视频中采摘濒危植物“水母雪兔子”,并与泡面同煮而食;2021年5月,一位主播因发布食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尾螺的视频,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猎奇式吃播可能会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食品安全法、电子商务法、广告法、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会涉及到公序良俗的问题。

此外,朱巍认为平台有审核义务,“在审核过程中,有一些靠猎奇去吸引流量、打擦边球的视频,平台应通过算法的方式去提高审核的准度和力度,对其减少曝光。如果是内容违规、突破了底线的视频,可以对主播进行警告和将视频下架,严重的话会导致封号、上黑名单。平台对内容安全审核承担主体责任”。

猎奇式吃播该如何治理?李旻指出,对于各方已经形成共识、确实存在浪费粮食、伤害他人感情(如对其他动物平等的关爱)、侵犯国家对重点动植物的保护等吃播行为,如果已经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追究食材提供者、收购者等食材相关人员、视频制作者、发布者、传播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各大平台履行相应的监管责任,网络用户积极监督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生态;对于不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则应当遵循各个视频平台的自治规则,在保障用户监督权、视频发布者创作和申辩权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网络视频生态环境。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