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奇葩认知:明明是侵略亚洲,咋就成了“解放战争”?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社会对二战的记忆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塑,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受难记忆”上,如广岛和长崎的核爆、东京大轰炸等等。

可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日本人,从未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否认。即便是以首相身份参拜过靖国神社的“鹰派”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明确表示“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行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日本民间就“历史问题”的争论,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认知。比如一些人将近代日本发动的所有对外战争均视为“自卫行为”,甚至还有人将“大东亚战争”比喻为“解放亚洲的战争”(拓展阅读:东瀛志:为什么一些日本人越来越“不尊重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都激发出了哪些“奇葩史观”?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中曾根康弘和邓小平

1)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近代日本对清朝的侵略

甲午战争胜利后,日本不仅“喜提”两亿两白银的赔偿款,还将台湾和澎湖诸岛据为己有(拓展阅读:为了“拿下台湾”,近代日本究竟“有多拼”?)。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中华民族迎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拓展阅读:居安思危:一文概述,近代中国的两次边疆危机)。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义和团运动爆发。1900年5月,由英、俄、日、美、法、德、意、奥八国组成的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由进犯天津和北京。直到次年6月,清政府与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联军才逐步撤离北京和直隶地区。

进入紫禁城的八国联军

不过,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在获得了巨额赔款的同时,还取得了在北京、天津等地的驻兵权。其中,日本的驻军就被称为“中国(清国)驻屯军”。

日俄战争(1904—1905)的胜利,让日本先后取得了辽东半岛顶端部分(关东州)的租借权、南满铁路的路权以及“满铁附属地”的治外法权。其中,一直负责维护“南满地区”秩序的驻军,后来演变为了关东军(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关东军”的膨胀、罪孽以及最后的彻底倒掉)。

日俄战争主题浮世绘之“203高地争夺战”

2)近代日本对北洋政府的侵略

一战开启后(1914),原本是德国租借地的胶州湾被日本占领。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了旨在肢解中国的“二十一条”(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不过,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得国际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拓展阅读一文概览: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一直“坚决贯彻国际主义”的苏维埃最高领袖列宁,不仅呼吁世界各国“实行没有合并与赔偿的媾和”,并提出了“民族自决”的理念。

列宁和劳动者们

社会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让传统的列强们开始坐不住了。1921年11月,来自美、英、法、意、日和中国等国的代表们,齐聚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华盛顿会议。

会议的结果是,以“中日民四条约”为代表的多个不平等条约被废除,日本对山东的军事占领和军事控制,在法理上宣告终止了。简言之,华盛顿会议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部分丧失的主权被北洋政府收了回来。

不过,日本一直“咬定东北不松口”。根据中国(清朝)和沙俄签订的协议,关东州的租借期限是1923年。因此,在租期已到,北洋政府提出“收回关东州”主权时,被日本政府一口回绝。

日本老地图中的“关东州”

3)全面抗战前的日本

北伐战争开启后(1926),日本担心国民革命威胁到其“满蒙的特殊权益”,因此在1927和1928年间,先后三次强行出兵山东,并于1928年2月发动了血腥的济南惨案。同年6月,主动退回关内的奉系首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关东军炸死。至此,中国反帝运动的最尖锐的矛头,从英国逐步转向了日本。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东北局势变得更为紧张。在经过一系列“紧张”的筹备后,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

1932年3月1日,关东军扶持溥仪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10日,双方签定《日满协议书》。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承认“满洲国”的声明(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了吞并东北,日本人动了哪些小心思?)。

溥仪“即位”

同年初,“一二八抗战(淞沪抗战)”爆发。不过,日本的这次“挑事儿”栽了不小的跟头。他们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5月5日,在欧美多国的干涉下,中日签署《淞沪停战协议》,日本取得了在上海驻军的权利。

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将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了华北事变;7月,双方签订《何梅协定》,华北局势岌岌可危(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

关于“何梅协定”的新闻报道截图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发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后悔了吗?)。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同年,4月,日本外、陆、海、大藏四相会议,敲定了《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指导华北方针》,中日两国的终极决战,一触即发。

攻陷承德的日军

4)全面抗战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同年12月,日军在攻克首都南京后,展开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残暴地杀害。进入1938年10月下旬,伴随着广州、武汉等重要城市的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2月,身为“二号人物”的汪精卫(1883—1944)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敌,抗战士气受到了巨大打击。1940年3月,汪精卫以“还都”的名义,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8月,日本政府公布《基本国策纲要》,外相松冈洋右(1880—1946)首次提出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

参加大东亚会议的各政权首脑。左起:巴莫、张景惠、汪精卫、东条英机、威塔雅康、罗雷尔、鲍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向日本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三国宣战。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与美、英、苏三国共同领衔签字的四大国之一。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通过了《开罗宣言》。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共同签订《雅尔塔协定》。

遗憾的是,因为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拙劣表现(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豫湘桂战役的惨败,对中国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中国并未受到邀请。实际上,苏联出兵的条件,是以中国主权换取来的(拓展阅读:一文综述:外蒙古独立的前世今生)。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东北。

8月15日,日本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当天中午,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日本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2)美英同罪史观

1)什么是“美英同罪史观”?

1993年8月15日,上任刚满9天的首相细川护熙,在“八一五终战纪念日”的悼念活动中明确表示,“日本负有对亚洲的加害责任”“(亚太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争,(我)再次向亚洲各国死难者和遗属表示哀悼,对于过去的殖民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

细川护熙

细川首相的发言,在日本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赞成的人很多,提出反对的人同样也不少。有反对者认为,“舆论不能只骂日本”,“美国和英国不也是做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只说日本不好呢?”

比如日本右翼学者西尾干二,在《国民的不动》一书中指出,英美提倡的“自由主义”、“门户开放”等理念,与日本在二战时期提出的“解放亚洲”口号,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不过,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编撰者们对双方的大义名分,并未做到平等叙述”。后来,学界将这种观点概括为“美英同罪史观”。

接受采访的西尾干二

2)日本与英美的差异:“法西斯”与“反法西斯”

但我们想说的是,将日本和英美划等号,是不合理的。

首先,因为“满洲国”问题,日本在1933年主动退出了国际联盟。作为对比,同样在1933年,美中棉麦借款成立,1935年,在英国支援下,中国的币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简言之,在这一时期,日本是中国的敌人,美英等国是中国的“帮助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敌对关系和中美英之间的合作关系,又分别被进一步加强了。

其次,日本侵略中国,也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因此,日本同美英等国之间的对立也日益加深。所谓“敌人的敌人可以是朋友”,他们选择向中国提供了更大幅度的政治、财政和军事上的援助。

南京被日本占领后,国民政府迁都于重庆。英美等国协助重庆政府先后开辟了香港通道、法属印度支那通道和缅甸通道;苏联开辟了通过新疆、甘肃的西北通道,即“向中国方面提供军需补给物资路线”的援华通道。

1944年的重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在亚洲与中、美、英的对抗关系,进一步同欧洲的德、意对英、法、美的对抗关系联系在了一起。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至此,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三国虽然具有各自的“特色”,但不仅都有反苏反共,敌视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并且都推行无视原有势力范围的武力扩张政策,试图建立所谓的“新秩序”。

“轴心国”集团

曾经作为帝国主义大国的美、英、法等国,虽然“黑历史”一点不比日、德、意三国少,但至少在二战时期,他们在抑制日、德、意三国扩张的同时,一直对被“轴心国集团”侵略的国家给予着支援。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形成了与轴心阵营针锋相对的“反法西斯联盟”。

一言概之,同盟国战胜轴心国的本质,就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而言,与纳粹携手的日本和与纳粹斗争并支援中国的美、英等国,一直处在完全不同的历史地位上——将英美等国和日本“划等号”,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3)自卫战争史观

1)什么是“自卫战争”史观?

1994年4月,新任首相羽田孜(1935—2017)在新闻发布会上,在被记着问及“是否考虑把终战纪念日列为全国性节日”时,他如是回答道:

“由于太平洋战争而给各国添了麻烦,也使(日本)国民受到了极大损害。当时,作为日本来说,不得不拿起武器,为打破ABCD包围圈而行动。遗憾的是未能得到国际上的理解。因此,是在不少地方添了麻烦而被打败的”。

在羽田孜首相看来,发动太平洋战争“可能是日本不对”,但发动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被迫进行的”。后来,这一理论被学界称之为“自卫战争史观”。

羽田孜(1935—2017)

2)什么是“ABCD包围圈”?

实际上,所谓“ABCD包围圈”的说法,早在太平洋战争(1941)爆发之前,就在日本军政界颇为流行了。展开来说,A是美国(America),B是英国(Britain), C是中国(China),D是荷兰(Dutch),即“日本是被美、英、中、荷四国包围起来了”。

但现实情况,真不是这样的。

首先,英国当时正与德国展开着激烈的鏖战。坦诚说,倘若英国稍有不慎,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被德军登陆甚至吞并的可能。经过激烈的防空战,英国尽管摆脱了被德军登陆的困境,但是,他们没有什么“本钱”去“保卫日本”。

其次,荷兰被德国占领后投降,流亡政府亡命于英国,“包围日本”就是无稽之谈。至于中国,包括北京、天津在内,从上海、南京直至广州、武汉的几乎所有大型城市,都被日本占领了。不客气地说,是“日本包围了中国”。

一言概之,英国、荷兰和中国的局势都很紧张。只不过,英国和荷兰的主要敌人是德国,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

犹太画家史克笔下的轴心国三大元凶——希特勒、裕仁和墨索里尼

当然,美国的情况要比前面几个国家“好很多”。

1940年7月,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飞机用汽油,又于9月禁止铁屑出口。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美国的制裁“掐住了脖子”。1941年7月,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的资产。8月1日,全面停止了对日本的石油出口。在一系列的制裁下,日美关系出现了不小的裂痕。

一言概之,在“ABCD”四国中,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是既定事实。而且,以太平洋舰队为代表的美国海军,具备威胁日本的实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对于日本的经济制裁,是有一定前提的。简言之,美国所采取的行动,是针对日本侵犯东南亚的反制。比如禁止汽油与废钢铁出口的举措,就是美国对于日本进犯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越南的河内等地)所采取的制裁措施。

众所周知,除了泰国以外,东南亚诸国几乎都是欧美列强的殖民地。为了“保卫”这些地区的权益(也为了支援中国),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举措,也算得上是情理之中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在1941年9月召开的御前会议上正式决定对美英开战。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人勾勒出的“大东亚共荣圈”

3)日本才是“引战”的罪魁祸首

一言概之,“ABCD包围圈”的实体根本就不存在。换言之,不是因为首先有了“ABCD包围圈”,才“逼得”日本只能进行东南亚作战;而是因为日本先后进犯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使得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经济和军事上的反制行动。

用发展的眼光看,日本的“大东亚共荣”理念,直接引发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至于太平洋战争,无疑是中国战场的延伸。如果再将时间线往前推,我们就会发现——全面抗战的苗头,正是出自日本的“满蒙野望”(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少壮派异端”石原莞尔的“亚洲野望”)。

因此,日本学界将“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视为“时间上相连续、内容上相关联”的“一体战”,进而有了“15年战争”的称呼从这个意义上看,太平洋战争是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最终结局;至于“自卫战争史观”,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东亚联盟》杂志封面(via孔夫子旧书网)

4)“解放战争”史观

1)“解放战争”史观背景下的朝鲜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日本进行的“大东亚战争”,本质上是“为了让亚洲各民族取得独立”的战争“,目的是“将亚洲各国从欧美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口口声声说要“解放全亚洲”的日本,为什么不先让朝鲜实现独立呢?难道朝鲜不是亚洲国家吗?

实际上,朝鲜不仅没有取得独立地位,朝鲜人民还遭受着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在二战期间,大批的朝鲜青壮年要么沦为炮灰,要么被强制押解到北海道及库页岛的煤矿等地,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大批朝鲜妇女被当做“随军慰安妇”,押送到从冲绳直至云南与缅甸边界的遥远地区。

与此同时,日本还在朝鲜强制推行日语教育,以“创氏改名”为由剥夺了朝鲜人的姓名,甚至强制他们参拜日式神社,甚至提出“日韩同祖”之说,试图“同化”朝鲜人(拓展阅读读书笔记:韩国历史中的“狂妄”和“自卑”)。

宣传“内(日本)鲜(朝鲜)一体”的海报

2)“大东亚共荣”背景下的菲律宾

坦诚说,通过太平洋战争,日本曾给予了两个殖民地国家以“独立”的身份——一个是曾为美国殖民地的菲律宾,另一个是曾为英国殖民地的缅甸

但现实情况是,美国曾经约定,将于1946年让菲律宾实现独立,并于1935年成立了菲律宾自治政府。由此可见,即便没有日本“插手”,菲律宾的独立也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日本陆军的南方军总司令部曾在1942年提出,将于“将来适当之时期”“允许其(东南亚诸国)独立”。不过,他们一再重申,“然须特别注意,此独立应是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均置于帝国强有力把握之下的独立”——由此可见,所谓的“独立”,只不过是徒有其名,真实情况是日本军队的残酷统治与掠夺。

日据菲律宾

现实情况是,日本在菲律宾实行着极为血腥的恐怖统治。“任何企图伤害日兵和日本平民的行动”,都以“-10个菲律宾人”来报复;在当地加强警察制度,城乡建立了“邻组制度”,“任何违反日军利益的行为”和一切“不合作者”,都将受到严惩。

数据显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菲律宾人战死和被屠杀者高达111万人,财富损失(包括死亡人口折合值)共160亿比索,约合80亿美元。因此,数量庞大的菲律宾人民,与美军相配合,一直进行着极为激烈的反日行动。

劳威尔(1891—1959),菲律宾政治家,日本扶植的菲律宾第二共和总统

3)“大东亚共荣”背景下的缅甸

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缅甸境内曾出现了名为德钦党的秘密组织,一直进行着反英独立运动。

为了攻取缅甸,日本选拔了以德钦党人昂山(1915—1947)为首的30名成员,在台湾和海南岛进行军事训练,并组建了旨在“保障缅甸的独立”的“缅甸独立军”。

缅甸独立军骨干合影,前排左四为昂山,左五为间谍铃木敬司

但是,缅甸获得了依然是徒有虚名的“独立”。具体而言,日本完全背叛了自己的承诺,实行了比在菲律宾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压制与掠夺。

其中最著名的,非泰缅铁路的修筑莫属。这条全长415公里的铁路,只用了15个月的时间便铺设完成了——显而易见,这是一条用鲜血染红的铁路。

数据显示,工程中总共募集了1万2千名日军、盟军俘虏6万2千人(战争结束前1万2千人死亡)、数万泰国人、18万缅甸人(4万人死亡)、8万马来亚人(4万2千人死亡)、4万5千印尼人进行施工。

战争纪念馆中关于铁路修建的雕塑

日本的残暴统治以及日军在陆海空战场上所呈现出的颓势,使得昂山对日军“能否自保”产生了疑问。于是,他秘密联络在印度的英国当局寻求支持,并与缅共合作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准备随时起义。

1945年3月27日, 在英国的支持和昂山指挥下,缅甸国民军举行反日起义。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1888—1948)狼狈离开,缅甸正式宣告解放。后来,这一天被视为缅甸的建军纪念日。

昂山家庭合影,穿白衣的小女孩是昂山素季

4)“大东亚共荣”的本质

一言概之,所谓的“解放战争”史观,根本是不能成立的。原因很简单,无论在菲律宾、缅甸还是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斗争。

实际上,早在1941年11月,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拟定的《南方占领地行政实施要领》当中,就已经全面确认了占领东南亚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针

“对于占领地区暂且实施军政,以恢复治安,确保重要国防资源的迅速获得和维持作战部队的生存”,“石油、橡胶、锡、钨、奎宁等“重要国防资源的迅速获得”。

由此可见,劫掠资源才是进犯东南亚的根本目的。所谓“解放东南亚”,真的只是具有蛊惑性的话术而已。伴随着日本的战败以及国际局势的沧桑流变,东南亚国家最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5)尾声

最后想说的是,历史记忆不应成为政客手中的“玩具”而随心所欲地进行“重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历史有所敬畏。

展开来说,无论是广岛、长崎的核爆和东京大轰炸,还是“南京大屠杀”、“慰安妇”以及“劫掠东南亚”等问题,均应视为亚洲诸国“共享”的战争记忆,不宜将其看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直面历史,寻找真实历史记忆的目的,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坚守今天和未来的和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