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天流的“改造”之路,顺应时代不断演变,却在影坛逐渐消失

蒋天流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蒋天流(1921-2012)和韦伟始终是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影坛中的两个“异类”,前者凭《太太万岁》(1947)中的陈思珍,后者凭《小城之春》(1948)周玉纹,就直接进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长廊中接受“膜拜”。

虽然两人演得都是少妇,但都在上海电影传统范畴的艳和雅中“怡然自得”。

韦伟在电影《小城之春》(1948)中的影像

不过,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最艳丽的那一抹则在1949年年底“洗心革面”成为人们群众中的一员——她是真诚地接受改造;

而最淡雅的那一抹则在那一年到了香港,虽然也是在“左派”阵营中,依然走她擅长的路线,但她也无法再拍出让人惊艳的作品了。

蒋天流在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中的影像

再来看蒋天流在银幕上倒数的作品《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这是她自《太太万岁》后的第15部作品。

《大李、小李和老李》的导演是谢晋(1923-2008)。影片的主角都是男性,且是喜剧人物,主要女演员蒋天流在戏中扮演大李的妻子,五个男孩的母亲。

蒋天流在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中的影像

蒋天流的戏不多,出场的时候,多数观众都想不到,她曾经是《太太万岁》中的少奶奶。

按谢晋的阐述,蒋天流扮演的秀梅,人物设计是这样的:“假想从农村里来得比较好。在乡下种过田,所以体力较强。如果过分是大小姐的话,就习气比较多,不适宜。”至于外表呢,谢晋认为,“粗中带点妩媚。”

蒋天流在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中的影像

“粗中妩媚”不仅成了谢晋之后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新方向,同时也指出蒋天流在银幕上的“改造”是和时代和环境分不开的,她最终没躲在某个角落而在那“自我运转”,而是冲到时代的前沿,成为试验品。

【父亲经常带她看戏】

蒋天流进入文艺界,从事影剧工作,可以说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所致。

蒋天流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蒋家是江苏太仓县人,蒋天流的父亲是该县县立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员,擅长文艺,会唱京戏及昆曲。

蒋天流出生于1921年6月16日,童年时代,她父亲常带她去看戏,久之,小天流也能哼哼京戏,且对文明戏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她在太仓县立中学读书时,学校举行联欢会,她都积极参加演出,所演出的节目也很受欢迎。

但是她的学业也出现了偏科现象,数理化比较差,所以1935年初中毕业后没考入高中。

1936年蒋天流进入苏州美专学习。1937年,日本在芦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紧接着在8月13日,又出动陆、海、空军大举进犯上海。

战火危及苏州,美专办不下去了,蒋天流无法学习便回了太仓老家。太仓也离战场不远,她全家只好转移他乡,母亲死在逃难途中。

蒋天流和严俊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1938年她考入南方中学。这所学校有抗日救亡组织在活动,蒋天流在课余还参加学校的歌咏队和演剧队的活动,参加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以及宋之的的《烙痕》等救亡内容的戏。

她本人有国恨家仇,太仓老家也被敌人烧掉了,所以戏演得很真实,受到同学和老师们的鼓励。

蒋天流和张伐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后来蒋家来到上海“孤岛”,父亲在文化界找到工作,在一家书店当了校对员,晚上还在一所补习学校兼课,勉强维持家庭生活。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坚持让她读书。

她17岁高中毕业,考入大同大学,但仍然没有放弃演戏。

蒋天流和卢碧云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边工作边供弟弟读书】

上海“孤岛”时期,留在“孤岛”的文艺界进步人士组成了一些文艺团体,在险恶的环境下演出了一些历史剧,借古喻今,以此唤起民众的爱国之心,去抗击日寇。

当时上海的话剧蓬勃发展,星期天还设有学生专场,蒋天流的父亲当时虽然贫困,但是没有改变以前的爱好,带着女儿去看了话剧《葛嫩娘》。

蒋天流和石挥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蒋天流被剧情感动,被演员的表演、舞台布景的美吸引着,此后,她更加爱好戏剧,在学校常参加演出,还曾在拉斐剧场演出了大型话剧《日出》,饰主角陈白露,演得不错,得到在场观众和上海剧艺社朋友的赞誉。

1939年下半年,蒋天流的父亲去世,扔下她和一个弟弟,她不能继续上学,就考进了上海剧艺社当演员,从此开始了她的话剧生涯。

这时虽然只能领到很少的车马费,但是除了自己生活外,她还要供弟弟读中学。

上海剧艺社不但风气好,而且有吴天(1912-1989)、朱端钧(1907-1978)、黄佐临(1906-1994)、李健吾(1906-1982)等一些著名的编导,同样是一个培养人材的“学校”。

导演们热心辅导,大家互相帮助,她有戏演戏,无戏看戏,还跟大家一起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进步很快。

蒋天流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对蒋天流影响最大的导演是朱端钧,她演的第一个戏《愁城记》就是朱端钧导演的。

演员中她最佩服夏复,觉得夏复演得轻松酣畅,吸引着她,常常偷偷去看夏复的表演。

1940年,上海剧艺社解散了,蒋天流又在体艺剧社演出过李健吾改编、朱端钧导演的《云彩霞》,黄宗江(1921-2010)改编、朱端钧导演的《大地》和《春闺风月》等话剧。

蒋天流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撕毁合同投奔重庆】

这时候,她在“孤岛”剧坛上已经小有名气,并引起影界人士的注意,新华影片公司的老板张善琨(1905-1957)看上了她,说请蒋天流参加他们的剧团。说他们团规模大,力量强,演出条件好、报酬也优厚。蒋天流听了就与他们签了合同。

但她心里很不踏实,便去找一向被她视为师长的朱端钧商量。

蒋天流在电影《护士日记》(1957)中的影像

朱端钧告诉她张善琨与日本人有关系,如果参加了张善琨的剧团,就等于历史上有了污点。

蒋天流听后很受震动,她连夜到太仓伯父家躲起来了,经过一番周折,转到美华剧团后,通过关系,才解除了与张善琨剧团订的合同。

在美华剧团,她演出了自己比较喜欢的《钗头凤》,并试图把京戏的表演手法溶入话剧中去,观众评价很好。

蒋天流在电影《北国江南》(1963)中的影像

由于演出条件不好,演员不被尊重,她开始思索演戏究竟是为什么这个严肃的问题,希望自己有更大的作为。

刚好于伶(1907-1997)、黄宗江等人在重庆组织了中国艺术剧团,希望她能前去参加那里的工作。

她便把刚从初中毕业的弟弟送到伯父家,但临行前,美华剧团的曾月明突然到家告诉她,说日本宪兵已经知道她要走,走了就要被抓。

蒋天流在电影《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中的影像

当她到了火车站,果然受到阻拦,后来她颇费周折地于1943年末到了文化人集中的大后方重庆,找到了上海剧艺社时期的同事。

【重回上海又登舞台】

到重庆后,她把朱端钧写的一封推荐信给了夏衍(1900-1995),夏衍对她鼓励一番,肯定了她“投奔光明”的行为。

蒋天流在电影《枯木逢春》(1961)中的影像

当时于伶、蓝马(1915-1976)、黄宗江、王苹(1916-1990)等人都在中国艺术剧团,为了对她表示欢迎,演出了话剧《草木皆兵》,剧中有二段唱京戏的情节,请她演出,还在报纸上登出了她到重庆的消息。

蒋天流在中国艺术剧团工作半年,她并不满足现状,由父亲在重庆的朋友们的资助,她考入成都的金陵女子文艺学院外文系读书。

蒋天流在电影《我们夫妇之间》(1951)中的影像

那里是外国人给上课,念了半年后,她的功课跟不上了,又改学中文。同时由于有人知道她演过戏,在业余演出中,请她去当导演。

抗战胜利后,蒋天流随学校回到南京。因为无家可归,她又到了上海,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回到上海剧艺社,又做了职业演员。

蒋天流和秦怡在电影《北国江南》(1963)中的影像

她参加演出《钗头凤》和《裙带风》两个戏。蒋天流很喜欢《钗头凤》这出话剧,认为故事动人。

她说过:“过去我也演过及看过许多古装戏,总觉得有点公式化。男的非忠臣必是孝子,女的非烈妇必是节女,实在有点厌烦。如今读了《钗头凤》,却觉得清新可喜。词人陆放翁的飘逸豪迈姿态,他与表妹的哀怨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舞台上,让人感到是历史的真实,是人物的坦白。”

蒋天流和卢碧云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蒋天流在剧中饰唐婉,由于她对剧情及唐婉这个人物理解比较深刻,表演很亲切感人。

之后结了婚,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此后,便转向以拍摄电影为主的艺术生涯。

【从福建赶回上海演代表作】

1947年蒋天流加入文华影片公司,先后拍了《母与子》(1947)及《太太万岁》两部影片。

蒋天流在电影《母与子》(1947)中的影像

前者由李萍倩(1902-1984)编导,蒋天流和卢碧云(1922-2005)、张伐(1919-2001)、严俊(1917-1980)、章志直(1901-1970)等联合演出。

1947年10月9日在上海的皇后大戏院及文化会堂首映,。

后者的导演是桑弧(1916-2004)。蒋天流是主要演员之一,与石挥(1915-1957)、上官云珠(1920-1968年)、张伐、韩非(1919-1985)等影星主演。

蒋天流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1947年11月13日首映于上海的皇后,金都、金城、国际四家大戏院。

1947年6月中旬,桑弧提交给文华公司一部张爱玲(1920-1995)新编写的剧本《太太万岁》,演员拟用蒋天流、王丹凤(1924-2018)、石挥、韩非。

但王丹凤未能出演《太太万岁》,因为这与王丹凤当时的人设“小家碧玉”不符,后来王丹凤的角色改由上官云珠担任。

蒋天流和程之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桑弧觉得,陈思珍的扮演者非蒋天流莫属,当时她26岁,气质和年龄很符合女主角。

她当时在福建,接到电报后立即赶回上海。

她在片中将陈思珍的上海少妇风情演得入木三分,从骨子里刻画出张爱玲原著人物的内心世界。

蒋天流和上官云珠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由于剧本非常扎实,组创人员从1947年8月4日开拍《太太万岁》,到9月23日全部镜头拍完,“实拍35天,起讫51天”,11月1日开始配音,不久便上映了。

首映得到了全面好评后,《太太万岁》开始全面公映,并引起很大轰动,整整两周,即使大雪纷飞,仍然场场爆满。

蒋天流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当时上海各报竞相报道《太太万岁》上映盛况,称其为“巨片降临”、“万众瞩目”、“精彩绝伦”“ 回味无穷”、“本年度银坛压卷之作”。

特别是蒋天流在《太太万岁》》中的卓越表现,不仅让电影界对她刮目相看,也让她的事业迎来了巅峰,一跃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她虽然把上海女人的特质彰显得十分到位,但她本人却并非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蒋天流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后来蒋天流在20世纪90年代回忆拍摄这部电影时,“觉得拍得意犹未尽,和石挥、上官云珠、韩非以及张伐的合作终身难忘”。

【自我形象的真诚改造】

上海解放时,全市文艺界都组织去街头演出,准备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蒋天流也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投入这项活动。

1951年《大众电影》第7期封面,赵丹、蒋天流主演的电影《我们夫妇之间》剧照

要知道,解放军进城的时候,“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准则,对全城是一次极为震撼的教育,对电影界尤其影响深远。

1950年,昆仑公司派孟君谋(1903-1969)动员蒋天流正式成为昆仑影片公司的演员,她不仅同意了,而且也彻底的投入了革命中,在不停拍片的同时,她有一段时间还曾在上海郊区参加过“土改”工作。

蒋天流和赵丹在电影《我们夫妇之间》(1951)中的影像

1950年的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都在努力地适应真正的“新时代”,但他们并不清楚“新时代”的真正意义,这就导致了很多混搭错乱的事情。

从当时的拍片来看,我们可以看见石挥一会儿在《腐蚀》(1950)出演坚贞不屈的革命者,一会儿又在《关连长》(1951)中扮起了解放军;

蒋天流和吴茵在电影《我们夫妇之间》(1951)中的影像

赵丹(1915-1980)除了饰演武圣人,还在《我们夫妇之间》(1951)中,和蒋天流、吴茵(1909-1991)一起穿起了干部服;

赵丹的妻子,“甜姐儿”黄宗英(1925-2020),除了在《武训传》(1951)中穿着军装给小朋友讲故事之外,还言必称“人民”,言必称“转变”,一会儿去北京,一会儿到苏联,俨然已是革命路上的过来人……

蒋天流在电影《我们夫妇之间》(1951)中的影像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关头,不少影人、不少影片都尝试在新旧话语之间搭建一个过渡的桥梁,但都没有成功。

要知道,在1950年,赵丹、吴茵、石挥、蒋天流及黄宗英等一批上海影星,他们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他们还是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蒋天流在电影《武训传》(1951)中的影像

为了让新的时代看见他们真诚的心,蒋天流等人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形象的改造。

虽然她接拍了《江南春晓》(1950) 、《人民的巨掌》(1950)、《武训传》和《我们夫妇之间》,不料她在昆仑公司拍摄的《武训传》和《我们夫妇之间》皆在1951年受到了“批判”。

蒋天流在电影《武训传》(1951)中的影像

蒋天流和其他影星一样反思自己的出身、教育背景,控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种种毒害,也在会上痛心疾首地表示“再不演出毫无意义的片子”,并要切实纠正自己的种种错误,“丢去最难丢的包袱”,以“进一步为人民服务”!

蒋天流在电影《武训传》(1951)中的影像

赵丹的女儿赵青回忆说,赵丹评价蒋天流是一个特别真挚的演员,演工农干部傻乎乎的,特可爱。

但如蒋天流一样的女星并不自知,一个人从旧时代转型到新时代的过程中,如果能和角色融合地更好地话,她会发展得更棒。

蒋天流在电影《护士日记》(1957)中的影像

她本以为在《武训传》和《我们夫妇之间》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得到回报,她的改变如此之巨大,但她不知道的是,她永远不能再去扮演自己擅长的洋气的资产阶级女性的形象了。

从蒋天流身上,就可以看到这些影星如何在新的社会和环境当中改变自己顺应时代。不仅要理解“革命”还要去真正“革命”!

蒋天流和秦怡在电影《北国江南》(1963)中的影像

【退休后研习京剧和丹青】

从1956年到1963年,蒋天流在上海厂主演了《小白旗的风波》(1956),在江南厂拍的《护士日记》(1957)饰护士长顾惠英,在天马厂拍的《前方来信》(1958)中饰申志兰,还参加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及《大李、小李和老李》等片的演出,在海燕厂的《激流》(1960)中她饰吴健,还演出了《枯木逢春》(1961)、《北国江南》(1963)两部影片。

1958年《上影画报》第7期封底,电影《前方来信》(1958)剧照,蒋天流(右)和范雪朋

而这些电影中的蒋天流如谢晋如言皆为“粗中带点妩媚。”她努力向时代靠拢,这令她不得不放弃了她擅长的形象,她也不像上官云珠那样真正彻底的在银幕上用心塑造每一个小角色,她彻底沦为了电影中的背景板。

蒋天流在电通《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中的影像

这种改造对她而言来自于其自身的认可,她已经“当家做主”,但她毕竟再也没法站在电影的中心,因为她的脸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了。

当时大众对美的追求已经朝着王晓棠、谢芳、祝希娟等女星身上倾斜。

蒋天流在电影《北国江南》(1963)中的影像

“文化大革命”以后,蒋天流因身体的原因,病休在家,1976年退休。1980年还在上影厂参加拍摄了《见面礼》。

之后她和一些已退休的老文艺工作者,一起研习京剧和丹青,还重新组织了春秋剧社,编排剧目,在社会上演出。

蒋天流与女画家董蕾

蒋天流在晚年的时候,与病魔进行顽强抗争,在最痛苦的时候,她曾几天几夜无法合眼,但她却一直咬牙坚持。

晚年的蒋天流

直到2012年12月19日,蒋天流因心律衰竭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现在回头再看的话,在那个17年时期,中国电影美学出现了一元化的趋势,电影变得更功利一些,让电影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

韦伟在电影《小城之春》(1948)中的影像

蒋天流之流的女星们也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得而知的慢慢消失在前进的时代中。

谁也没想到的是,不朽经典《小城之春》中的韦伟——这位出生于1922年5月17日的女星,在今年迎来其百岁生日,她感受和体会到了中国电影的变化。

蒋天流在电影《太太万岁》(1947)中的影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