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踔厉奋发 护佑人民健康

健康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确立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省委、省政府先后2次召开全省卫生健康大会,全面部署健康中原建设。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牢记领袖嘱托,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公共卫生安全为底线,以健康中原行动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群众美好生活奠定健康基础,全省人民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21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4%,双双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2.91‰、4.18‰、9.9/10万,连续多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超越”“三个优于”,是河南卫生健康事业砥砺奋进十年巨变的一个生动注脚。

十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区域城乡医疗资源布局,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症在市县、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一是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强基层”策略,向上引进“国家队”,建设了心血管、儿童、神经、呼吸、肿瘤、中医肿瘤、中医骨伤、中医脑病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效提升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居中强化“腰部支撑”,设置15个省医学中心,布局6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了填补省内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198项,获得了国家、省级科技奖项52项;向下坚持“深扎根”,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乡医疗机构全覆盖,优质医疗服务不断下沉。105个县域医疗中心提质升级,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群众出门步行15分钟即可找到医疗机构就医。“连天接地”的医疗卫生格局,有效满足了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需求。

二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省103个县(市)共建成17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采取“县联市、县带乡、乡管村”的方式,推动人才、技术、资源等高效下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提供医、防、康、护、养“五位一体”的整合型服务。中牟、息县、郸城、郏县等先后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三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效明显。现有12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数量居华中地区首位,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不断扩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省85%的乡镇卫生院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馆,通过“遍地开花”的基层中医馆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既省钱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多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拥有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7人,岐黄学者6人,中医药首席科学家1名。目前,全省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开放床位数和中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越来越多的群众“信中医、用中医”。

四是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5.34万人,床位总数71.68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由2012年的3.71张、1.66人、1.46人分别增加到7.24张、3.01人、3.32人,为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3万多支“家庭医生”团队扎根在城乡社区,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十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提升服务温度,紧盯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方面的迫切需求,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老百姓对卫生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是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极大改善。远程医疗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网络远程医疗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实现“村头问诊、云端看病”。仅2021年,全省就开展远程视频会诊2万多例。曾经进城“追着”专家看病问诊,如今在村头诊室就能得到省级专家的诊断。加强智慧医疗建设,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了网上预约挂号,能用身份证、社保卡、居民健康卡“通卡就医”。

二是健康扶贫工程如期完成。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盯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不断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围绕“减存量、防增量”双向发力,推进健康扶贫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如期实现“三个100%、两个90%”目标,即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贫困村100%拥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全覆盖,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全省162.1万因病致贫人口全部脱贫。

三是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印发《河南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修订《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的同时,细化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方面的具体配套措施,目前已办理三孩生育登记业务近7万条,进一步释放了我省人口生育潜力。

十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推动民生进度,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是全面实施健康中原行动。先后出台“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原行动实施意见,全面实施15个专项行动,推开“321”健康促进模式,推进健康素养进家庭、进乡村、进学校,加强基层健康教育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每个三级医疗机构对口帮助一个县(市),用十年时间,逐步唤醒和强化群众健康意识,构筑头脑里的健康防线,2013年至2021年,河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3.7%提高至28.4%。

二是全力护佑“一老一小”健康。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53%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了老年医学科,100%的三级中医医院设置了康复科,老年健康管理率达到70.91%。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现有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4737家,可提供托位21.4万个,实收婴幼儿11万人。持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自2017年起,连续6年将免费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开展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和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三是全方位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标准达到84元,均等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免疫规划疫苗平均接种率达到97.49%,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有力有效,成功消除疟疾,连续30年维持全省无脊灰状态,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保持低流行水平,慢阻肺、脑卒中和癌症防治工作全国领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实行了一揽子政策,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十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不断拓展开放广度,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同向发力,“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推进,有力彰显河南良好形象。

一方面,加快医学科技创新,为医疗卫生服务插上科技翅膀。加强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以重大科技计划和海外研修项目为着力点,形成具有国内话语权的疾病诊治规范和标准,加快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推动多学科交叉、优势研究力量整合,联合突破关键性技术。2021年10月8日,全球首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入术”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实施。

另一方面,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多元因素。积极推进与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合作意向500余项,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赴国境外培训培养7000余人,有力提升了我省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打造中医微创(筋骨针法)国际传承基地和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基地,积极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同时做好援外医疗工作,先后向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厄立特里亚派遣了23批医疗队共478名援外医疗工作者,累计诊治200万人次,开展手术1.5万余台,实施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0多项,培养当地医务人员2000余名,为受援国建成中国中医中心、中国创伤治疗中心等8个中心。积极与有关国家交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分享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河南力量。

时间见证非凡,奋斗谱写华章。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锚定“两个确保”战略目标,紧跟中央步伐、紧扣时代脉搏、紧贴河南实际、紧系群众期盼,牢牢抓住健康中原建设的关键时期,推动我省从卫生健康大省向卫生健康强省迈进,让卫生健康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打牢健康根基。

“河南这十年”卫生健康发展成就

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做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指示精神,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省委、省政府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解决医疗资源布局不平衡和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问题。着眼时代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全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高水平医院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儿童、心血管、神经、中医(肿瘤)、呼吸、肿瘤、中医(骨伤)、中医(脑病)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项目落地,要求各省辖市建好市综合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儿童医院这4所市级公立医院,各县(市)建好县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这3所县级公立医院,统筹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省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中心“四级中心”的贯通联动、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疑难危重病例救治能力和医学科研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不出省的问题。

二是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河南有一亿多人口,80%的人口分布在县域,满足县域内八千多万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必须依托县域、建强基层。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其实质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健全适应县域特点、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医共体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举措,按照省级抓统筹、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的思路,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工作推进机制,由省委改革办、省卫生健康委牵头推进,省委督察室督查落实,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内容,纳入“13710”豫快办平台督办,压实市级党委政府抓推进的领导责任、县级党委政府抓落实的主体责任,全省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创新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推进路径,先后出台了指导意见、工作手册和考评办法,为全省医共体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工作遵循。截至目前,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03个县(市)共组建17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放心、舒心看病就医的问题。同时,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创新形成了“两建三融四行动”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格局,较好地树立起群众健康防病意识。去年,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4%,超越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紧紧围绕“服务体系健全高效、配套政策落地有力、群众获得感增强”这三个方面,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在提质增效、总结经验、交流互鉴上做文章,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更优、水平更高、服务更好的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二、全方位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

围绕落实《母婴保健法》及妇女儿童“两纲”“两规划”,积极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进一步强化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保障,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

一是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为了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省卫生健康委持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龙头,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科室为骨干,以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截至目前,我省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达169家,其中三级妇幼保健院15家、二级妇幼保健院94家;全省362家二级以上医院、1350家乡镇卫生院、28038家村卫生室(所)达到省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水平。将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列入全省“五大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共建设“两个中心”389个,全省已形成省市县三级分工协作、有序运转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开展基层妇幼骨干医师培训项目,累计为县级培训救治技术人员1500余人。开通省级“云上妇幼” 平台,开展技术培训、远程会诊和指导,切实提升基层救治能力。

三是强化孕前产后健康指导。依托孕妇学校、母乳喂养和生育咨询门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将线下线上健康教育相结合,广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强化孕产妇“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新生儿生命早期基本保健,分娩后及早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新生儿规范化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母乳喂养、保健护理和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就诊。

四是加强孕产妇及早产儿专案管理。按照不同风险程度,对孕产妇进行“绿、黄、橙、红、紫”五色管理,对“橙色”“红色”“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专案管理,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强化早产儿专案管理,推广早产儿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和早期发展促进,不断提高早产儿专案管理率。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十年来,全省的孕产妇、新生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连年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多措并举,保障疫情期间妇幼健康服务不断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通线上义诊咨询平台,指导各地开通24小时母婴安全热线;实行分区分类管理,动态掌握高中风险区和集中隔离点内的孕产妇底数,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实现了妇幼保健机构院内感染“零发生”、确诊新冠孕产妇“零死亡”的目标。

当前,高龄、高危孕产妇的比例不断增加,妊娠风险也随之增多,母婴安全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大挑战。省卫生健康委将精准对接新时代妇女儿童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妇幼健康服务,让广大妇女儿童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全省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逐年下降,消除疟疾目标提前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全面实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重点,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疾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核酸检测、流调、隔离、社会免疫能力。建成了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核酸检测实验室网络,全省疾控系统日检测能力超100万管;在新冠病毒分离方面,省疾控中心跻身全国“第一梯队”,为新冠疫苗研制贡献了河南力量;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31亿剂次。在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率先实施肺结核按病种付费制度,率先开展精准溯源试点和高校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2019年,历史性实现消除疟疾。十年来,我省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较2012年分别下降30.5%、34.3%和19.9%,累计完成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3.27亿剂次,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30年没有出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

二是以综合防控为手段,非传染性疾病及危害因素干预得到有力提升。实施慢性病专病防治中心建设,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慢性病防治网络。十年来,肿瘤随访登记由不足1000万人,目前已超过8000万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从30%上升到42%;建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3个,省级示范区92个。累计筛查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病、慢阻肺高危人群250余万人,建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1.15万人。全省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4.65/10万,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下降至15.16%,圆满实现国家确定的目标值。153个县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砷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持续保持消除状态。

三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疾病防控水平不断加强。实施疾控中心硬件改造和能力提升工程,“一锤定音”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累计投入1亿多元,实施“534行动”、“疾控人才培训培养项目”培训疾控人员近10万余人次。省疾控中心建成全省唯一的BSL-3实验室,组建了省级紧急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控、中毒处置、核辐射处置4大类35支卫生应急队伍。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促进医防融合。

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各项疾病预防工作,推动我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多措并举提升全省医疗水平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2016年底,省卫生健康委就开始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019年,在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基础上,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打造“四级中心”医疗体系,持续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全省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我省已有心血管、儿童、神经疾病、肿瘤、呼吸、中医肿瘤、中医骨伤、中医脑病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效带动了全省疑难危重疾病诊疗水平提升。比如,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已开展31项国内领先技术,心外科手术量跃升至全国第七。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获批省级以上发展平台30个,河南儿童赴北京就诊人数较合作初期下降63.12%。

二是建设省级医学中心。选择群众就医需求最迫切的专业,设置了心血管、神经疾病、肿瘤、儿童等14个专业15个省级医学中心,这些中心已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6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人,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228人,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专科医师6705人,接收基层医师培训6368人,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适宜技术1046项。

三是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省辖市三级医院特长,通过委市共建、委校共建的方式,用3~5年时间,建成代表省内先进水平的区域医疗技术高地。目前,6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已布局到位。同时,每个省辖市都要建好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四所医院”,全部达到三级甲等水平;每个省辖市都要建成十大专科,达到省级重点临床专科水平。

四是建设县域医疗中心。目前,105个县域医疗中心全部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实现全省范围内县域全覆盖。有53所县(市)人民医院设置成为三级医院。通过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我省的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了极大提升,基本标准、推荐标准达标率均排名全国第4位。“十三五”期间,全国100家提升最快的县级医院中,我省有18家,位居全国第二。

为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我省在前几年便民惠民、优质医疗服务工作的基础之上,从群众就医的小处着眼、细微处着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河南省提升医疗服务十大举措》,通过落实十大更人性化的措施,使群众就诊更便利、体验更舒适。现在群众看病就医能明显感受到我们的预约服务更精准、支付方式更多样、门诊取药更便捷、综合服务更集中、多学科诊疗(MDT)更高效、远程医疗更方便、用血费用报销更简约、病案复印更便利、膳食服务更科学、医院公厕更洁净。目前,全省三级医院能够提供床旁办理出院42家,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医院111家;设立多学科诊疗门诊119家,建立远程医疗中心118家,设立“营养食堂”医院120家;国家“二类以上公厕”标准的厕所达标率70.83%;病案复印及无偿献血临床用血费用直免业务已实现“零跑腿”,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中医药强省

过去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在完善政策保障、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传承创新、提高社会认知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中医药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构建了高支持度的政策体系。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10月1日,《河南省中医药条例》正式施行,标志中医药强省建设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

二是拓展了高质量的服务体系。三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河南。拥有12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数量居华中地区首位。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成164个省级特色专科和71个强化专科。全省现有中医医院689家,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设中医科室,基本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三是打造了高水平的传承创新体系。全省共有注册执业中医医师8.05万人,拥有国医大师4名,全国名中医7名,中医药首席科学家1名,岐黄学者6名,中原名医7名,河南省名中医8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34名,为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并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性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建成9个国家中医药局三级科研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局重点研究室,成功创建3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四是营造了高知晓率的社会认知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组建省级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团,建成5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6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连续举办十五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开办丰富多样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栏目。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程参与疫情防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赖不断增加,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遵循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论述和指示,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推动健康中原建设提速提质

健康中原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在河南的具体实践。2017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饮食、培养健康行为、共创健康环境、繁荣健康产业5大重点任务,绘就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健康中原建设的宏伟蓝图。2019年,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健康中原行动的实施意见》《健康中原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围绕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个维度,全面实施健康中原行动。2021年,我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全面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健康中原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健康中原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目的,提速提质健康中原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着力加强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健康中原行动推进委员会牵头作用,积极探索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积极建立《“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健康中原行动的实施意见》为核心的“1+1+X”健康促进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省、市、县联动力度,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个人自主自律的良好局面。

二是着力控制影响居民健康风险因素。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等专项行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控烟,减少酗酒,引导群众合理膳食,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改善健康环境。

三是着力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四级医疗中心”,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看病更放心。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中医服务。着力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问题,多渠道、多领域扩大服务供给,补齐婴幼儿照护、老年健康服务短板。

四是着力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强化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加强青少年健康服务,重点关注青少年心里健康。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持续加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健康服务,力争健康服务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五是着力优化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健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癌症、慢阻肺、糖尿病防治网络,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加强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传统重大和新发传染病联防联控,确保甲乙类传染病持续保持低流行水平。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2022年10月13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