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车库”的中文老师!湖南一教师支教印尼传播中国文化

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稠泉小学教师张佳22年的从教生涯中,有许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支教经历。其中,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她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选派到印度尼西亚普华三语学校支教,成为了一名中文教师。

在张佳看来,这段支教经历不仅仅是传授中文,更重要的是让当地孩子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我时刻勉励自己,自己不只是一名支教老师,一定要当好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2018年2月5日,张佳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泗水总领事馆举办的“迎春招待会”,被湘潭市评为“优秀文化使者”。

住在“车库”的中文老师,克服各种困难融入当地

2017年11月,飞机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落地后,张佳坐了8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达当地学校。当地条件艰苦,外派老师们被安排住到了一间形似“车库”的房间,里面的全部陈设是一张0.9米宽的小床、小型桌子和柜子。

“刚到身体就开始各种不适应,还在当地住了两天院。”张佳回忆,身体不适持续了近半个月,期间经历了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以及冗长的雨季。由于气候过于潮湿,张佳的膝盖出现问题,“回国花了1万多元医药费才勉强治好一点,现在我的膝盖还不能随意折腾。”

克服了艰苦的外在条件,张佳还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教学方式。

支教的学校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普禾加多市,主要生源是华裔子弟和少数本土学生。为了尽快融入当地,更好教学,张佳需要先行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

备课还需“看不见”的大工程,各种方法帮学生掌握中文

根据校方的规定,教师每天早上7点和下午3点都要打卡。除了严禁迟到早退、打骂学生以及严格的着装要求外,还要求老师们上中文课时全程汉语,严禁用英语。

“刚开始跟学生接触的时候,他们只会英语或者当地语言。”通过自学,张佳掌握了当地语言的规律,发现它有许多和汉语拼音的相似之处,花大工夫掌握了基本的日常交流方法。

张佳担任的是小学部一二年级的中文教学和五年级的活动课,每星期24课时,负责6个班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堂外还要做许多“看不见”的准备工作。

“我们经常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来钻研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备课是个大工程,例如,每个中文词都需要有当地语言做注释,这些准备工作经常要到深夜才能结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接受知识,张佳还会运用带图形的卡片帮助理解。

当地的教学设施较为落后,每次上课她都要带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考试的试卷也是自制的,一套试卷至少要修改五六次才能够过关,从出题到打印,都由张佳亲手完成。

在这里,张佳指导学生参加了“汉语桥”比赛,获第三名;指导学生参加“华语节”比赛获优秀奖。她指导的学生参加汉语过级考试,全部合格。

教汉语,更要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老师除了上中文课以外,还结合孩子们的兴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地的学校普遍对如中国舞、武术、剪纸、书法乐器等感兴趣。学生们尤其喜欢武术,“而我本身就擅长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等。”

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不少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教一位初中的女孩参加了省级汉语比赛,她很感恩。”因为之前收到过张佳的礼物,女孩与其他同学合送了张佳一个包,还附上了她们的祝福语。“我回国后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她很担心,还特意跟我打了视频。”

支教期间,除了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汉语比赛外,张佳还在印尼的千岛日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多次在当地华人华侨组织的晚宴上表演中国歌舞和太极拳剑。委派优秀教师海外支教,是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一条有效途径。她说,每一位支教老师都是传递中国正能量和优秀文化的形象大使。

近半年的支教生活,张佳不仅教给了当地孩子地道的汉语汉字,也让他们初步感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离别时,当地华人华侨书画家赠送了张佳两幅书法作品,以此作为对她工作的肯定。她说:“我将终身学习,为传播中国文化奉献一生。”

潇湘晨报记者骆一歌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