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向未来乡村?超20国家学者参与首届未来乡村研究国际论坛

近日,首届未来乡村研究国际论坛在线上举办,超2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主办,以“面向全球南方的发展研究范式转型”为主题,各专家学者探讨如何在全球视野下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秀丽和诺丁汉大学研究员武斌共同发起本次论坛,他们介绍,本次论坛组织来自中国、英国、印度、加拿大、瑞士等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发展专家和青年研究者,聚焦探讨“全球南方农村发展研究的范式转变”“全球-地方知识体系和社会创新”等五个方面的议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秀丽。受访者供图

未来乡村的发展要保证自身独立性

“短短几十年中,中国从国际援助中‘选择性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同时保持着与自身发展步调相匹配的独立性和自决性,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解决粮食安全与工业化等问题,逐渐转变为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五大发展理念等为核心的多元发展路径。”徐秀丽在发言中,通过中国农业发展中“选择性学习”形成机制的介绍和剖析,提出未来乡村发展需要保证自身独立性。

讨论中强调,如何实现本土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如何搭建乡土知识与结构性知识的沟通渠道,都将成为未来全球南方国家应对国际合作和开展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从本土挖掘发展转型的力量,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徐思远在发言中提到。他用中国育种体系的转型做案例,围绕“种子市场化如何影响育种体系转型”和“创新育种体系对可持续育种的价值”这两个核心问题,介绍了中国育种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拉锯与平衡过程中逐渐转型升级的历程。他说:“中国的育种体系转型展现了公、私合作和对乡土知识的重视能够有效实现对粮食安全和效益的双重追求,这就是保证自身独立性下发展的优越性。”

超2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参与首届未来乡村研究国际论坛。受访者供图

未来乡村的发展需要知识交流

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农民等主体,对地方发展实践和发展知识具有创新作用,知识交流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在本次论坛有关“知识交流对于促进全球南方乡村发展”的讨论中,一共有三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分别举中国、印度、老挝和坦桑尼亚的乡村实践案例,指出知识交流在未来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正是那些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创新活动,才逐渐构建出一个自下而上的城乡互动平台,并推动着整体农业的政策创新。”西班牙维戈大学的助理教授波南·潘迪在汇报中用民间社会团体网络ASHA举例,介绍了ASHA在讨论农业的持续危机、农民的困境、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她介绍:“ASHA是一个由民间社会团体、农民和志同道合的个人组成的由志愿者驱动的大型非正式网络,在印度创新出农民主权游行、农民主权政策、种子节等方式,推动当地政策的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讲师张悦则从中国对点非洲坦桑尼亚进行农业援助的例子出发,提出一个创新的“国际农业合作的国家-市场混合机制”,她认为:“这一机制为中国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提高国际援助效率和可持续性的探索提供了参考,明确知识交流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定义和主体,讨论国际间知识交流的新范式。”

未来乡村的创新创业要可持续

诺丁汉大学的研究员武斌及其团队的研究中提到,目前乡村发展的背景是基于诸多新兴和转型经济体国家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农村衰落的,这为农村转型带来了挑战和创业机会。在这一背景下,武斌及其团队在一项题为《为中国乡村转型的可持续性创业:一个系统性视角》中引入“可持续创业”这一概念,并用其来考察创业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通过对中国黄河流域的12个农村企业家的微观叙事进行收集和分析,该研究团队为可持续创业研究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框架,用以确定成功创业背后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关联。他们表示:“农村转型是一种重构农村经济和社会体系,可持续性创业在其中有重要作用。”

“女性创业在农村区域的参与,不仅关乎其收入提高,还能提高家庭地位,更涉及后代的营养与教育等代际间的发展问题。”来自诺丁汉大学的博士普尼塔•巴特在发言中将视野转向印度,介绍了她们的一项聚焦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妇女创业的研究计划。她们认为,在关注全球南方的性别问题时,尤其应该推动农村女性的贡献。“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的农村女性正面临因为普遍受教育低、缺少基础创业技能而无法进行创业的现实困境,农村女性也是乡村创新创业中的主体之一。”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全球南方小农和社区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农村社区能力不足、粮食浪费等。”在本次论坛过程中,不少学者呼吁,希望更多的年轻学者参与农村发展规划、社会创新、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等领域的研究,为全球南方的农村发展贡献更高质量的知识成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及团队正在云南做乡村振兴实践,他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需要解决农业功能与收益的矛盾、发挥乡村生态涵养功能、人的现代化三大问题,进而才能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走向未来乡村。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