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大附院党委书记徐勇:将医院建成西部高水平区域医学中心,为群众“健康日子”作出更大贡献

西南医大附院康健中心院区

2022年是徐勇从医的第三十年。从一名医生到科室负责人、再到医院管理者,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不论哪个身份,他始终充满热情穿梭在医院,和世间的病痛、难过、焦虑一一对抗。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徐勇

“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令徐勇倍感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事业高速发展。作为奋战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徐勇见证了我国医疗事业十年间的奔跑风姿,自己和团队的奋斗身影也与健康中国同框定格。

谈变化:智慧医疗快速发展,多学科诊疗为患者解忧

“国家集采和创新药进医保,降低药品和高值耗材的采购成本,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的负担,10年来,徐勇欣慰地看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们面对一些重症时,都在选择积极进行治疗。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徐勇说,10年来,信息化手段和智慧医疗助推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和科技深度融合给群众就医带来巨大变化。

2018年4月11日,西南医大附院互联网医院上线启动仪式

随着医院实行预约挂号、线上挂号,大大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推行“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患者不必舟车劳顿,线上就能和医生进行实时交流,足不出户即可寻医问药;开设智慧药房,由过去的“人等药” 变成了现在的“药等人”;开放门诊电子病历打印、微信公众号预约病历复印邮寄服务……

在以患者为中心、联合多类专家问诊的多学科诊疗(MDT)这一热门领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也有颇多亮点。

西南医大附院 MDT团队

2015年以来,医院不断推动肿瘤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目前,已开通肺癌、中德乳腺肿瘤和中德卵巢肿瘤等MDT及门诊。为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器官疾病患者提供一种综合、全面、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断治疗模式。这种“患者不动、医生动”的新模式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和解决患者的关键问题,为患者制定全方位、专业化、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截至目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有19个MDT团队,累计服务病人数千人。

随着群众就医需求越来越大,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医院已难以承担每年的接诊量。2019年,医院康健中心院区投入使用,标志着医院进入一院两区的运行模式。

康健中心院区定位为集医疗、科研、康复、健康管理等一体化的现代化医院,未来还会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坚决担负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责任,为推进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救治第三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全力开展“行政职能部门全心全意服务临床科室、临床科室全心全意服务患者,全面提升职工满意度、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专项工作。

徐勇说,医院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加贴心、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和国家满意的奋斗目标。”

谈发展:科研创新突破不断,大力攻克“卡脖子”难题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阐述,让徐勇受益匪浅,他说,“过去我们很多技术和设备、药品都是从国外引进,但现在国内各项医疗科技水平也已经远超于过去,解决了许多‘卡脖子’的问题。”

徐勇介绍,今年1月13日,西南医科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研究所以放射性核素精准靶向诊疗为目的,对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常见疾病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利用先进的核素获得新的核药物,进行精准靶向治疗,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在治疗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取得理想疗效。

2022年初,西南医科大学代谢性血管疾病实验室获批建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徐勇担任实验室主任。谈起目前实验室固定的50多名研究人员,徐勇很感慨:这个2009年开始创建的实验室,最初团队人员很少,从一个医院的研究室到获批泸州市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路走来,实验室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2017年9月2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临床与科研同行,务实与创新并重。徐勇说,实验室成长壮大的背后,是医院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不断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的成果。

十年来,医院在科学研究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脑血管病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医院获得的科研奖项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评选得到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平台越来越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也逐年增加。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和省级平台、代谢性血管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同时拥有26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和1个省中医重点专科。

此外,医院获批建立陈孝平院士工作站,与澳门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联合成立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学共同建设细胞与分子病理学联合实验室等。

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2021年,西南医科大学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临床医学获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这也将促进我们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未来,医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努力取得更多、更有分量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同时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全力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谈担当:践行社会责任,大型公立医院应有自己的担当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医院上千人次白衣战士相继火线驰援武汉、北京、新疆、吉林、海南等地,医院管理及专家团队负责西南医科大学附属泸州市传染病医院救治工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熊洪担任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远赴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开展医疗救援工作,被授予“骑士级独立日勋章”,无数“大白”们奔袭在泸州本土疫情战斗的最前线。西南医大附院儿女永远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奔跑于各条抗疫火线上。

作为川渝滇黔结合区域的医疗中心,医院不断提升自身的辐射能力,通过党建+医联体、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双向转诊等模式,把优质资源下沉,以“造血”代替“输血”的对口支援方式,培养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对基层医院进行帮扶和指导,目前已经帮助泸州市合江县人民医院、凉山州的越西县人民医院等10余家医院达标提级,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2017年开始,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陆续派遣医护骨干到普格县、盐源县、越西县等地开展技术帮扶、艾滋病防治、十院百科帮百村活动等医疗援建工作。近4年来,7名医院班子成员、3000余人次师生员工先后分赴普格县、盐源县、越西县等10多个贫困县开展医疗帮扶、乡村振兴工作。

无论是面对大灾大难的突发应急,还是支援贫困山区的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无论是慈善爱心的公益活动,还是远赴重洋的国家援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闪耀着西南医大附院人的身影,应声而来、挺身而出,每一个西南医大附院人都是一面旗帜,他们战斗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凸显着公立医院的使命与担当。

“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作为一名有着3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能生逢盛世,见证和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感到何其有幸。”

徐勇表示,在新征程上,医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指向标,始终牢记一所大型公立医院应肩负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将医院建成西部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医院及高水平区域医学中心,书写“西南医大附院答卷”,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文/ 徐庆、黄黎、汪帆

图/ 梁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