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或现三重拉尼娜事件意味着什么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

今冬或现三重拉尼娜事件意味着什么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

拉尼娜事件对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那么,今冬可能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意味着什么呢?

拉尼娜是什么意思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拉尼娜事件出现后,全球气候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异常特征。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的音译,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气候现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ICAR)院长罗京佳向界面新闻介绍,通常热带海温是比较高的,当热带海温比常年偏低0.5度且持续5个月以上,即认为是冷事件——即拉尼娜现象出现;当热带海温比常年偏高0.5度且持续5个月以上,即认为是暖事件——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

2020/2021年冬季是这场“三重”拉尼娜事件的开端,2021/2022年冬季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因此2021年被称为双拉尼娜年。

今冬冷暖趋势尚难预测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拉尼娜事件对气候的影响更加复杂。一般认为,当拉尼娜事件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南旱北涝”现象。根据气象部门对拉尼娜年的气候特征统计数据,在发生拉尼娜事件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主要表现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

具体来看,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另一方面,我国冬季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气候的因素不止拉尼娜事件,拉尼娜年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出现冷冬。

1951年至今,赤道太平洋海域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2022年9月,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分布图。国家气候中心供图

典型的“冷冬”,如2008年和2018年,都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其中就有拉尼娜事件的推动作用。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最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2018年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当年11月,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与上述年份相反,2011年,拉尼娜事件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开始加强,经气象部门评估,当年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正常偏轻年份。此外,同样被拉尼娜事件影响的2001年、2012年、202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轻年份。

去年冬天(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2℃,相较于常年同期(-3.0℃)偏低0.2℃, 属于“正常略偏冷”。

需要关注的是,除了拉尼娜事件,我国冬季气候也受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影响,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作用。国家气候中心将在10月下旬开展冬季气候大会商,加强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分析研判,及时提供最新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拉尼娜事件会带来什么影响?

每个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发展的时间以及与其他气候模式的相互作用。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最近的拉尼娜事件预测公报中表示:“非洲之角地区和南美洲南部日益恶化的干旱具有拉尼娜事件的特征,东南亚和澳大拉西亚地区的超常降雨量同样如此。最新的拉尼娜事件变化不幸地确认了区域性的气候预测,即非洲之角地区的毁灭性干旱将恶化并影响数百万人。”

英国《自然》杂志6月发文警告说,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带来多方面影响,如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的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因素。尽管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拉尼娜事件持续存在,但估计其他地方9月至11月海平面温度仍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包括北半球许多地区在内的陆地地区温度高于正常水平。

塔拉斯说:“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是特殊的,它带来的降温影响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它不会阻止或扭转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中国小康网综合央广网微信、新京报、界面新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