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登上崛围山

#硬核探索之旅#

文/王民官

对于去太原西山下的崛围山景区来讲,心中早已是念念向往,但一直没有时间安排。11月1日,正好是个星期天,于是我们五位同学相邀一起直奔崛围山。

崛围山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尖草坪区柴村镇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从山下向上观望,南有青峰,北有飞云峰。二峰高峻挺拔,夹一东西走向的深沟,隔沟对峙,势如入山门户。而从山顶向下俯视,四周群山则如涛似浪,宛转盘旋,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像个倒立的大喇叭,又如硕大的圆盘,“崛围山”之名便是由此而来。

因是第一次来,在山下只感觉崛围山壁立千仞,山势陡峻,直插云霄。因今天是周日,来的人也较多,远远地望去,人群就像是一串彩色的蚂蚁,沿着陡峭的台阶,蜿蜒向上攀登。一起来过多次的游人说,到山顶一共有五根电线杆的距离,当我们才走到第二个电线杆时,就感觉已是气喘嘘嘘了。

崛围山自古桦柏成林,尤以秋色优美的红叶最为著名,居晋阳古八景之首。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有“暮秋霜降,满山红叶尽成朱紫”之语。山坳中,灌木杂草丛生。春夏翠色如流,山花盛开。深秋来临,崛围山便换上了一身轻纱般的红装,如云似霞,五彩斑澜。

我们站在半山腰往下看,此时深秋的山野,团团的红叶只是隐约可见,颜色已不像初秋那么鲜艳,秋来红叶满山的景色都已渐渐地褪去,感觉深秋的山坡上淡红的颜色,也已被遍山的灌木杂草所覆盖。登山的路上,偶尔也能看到挂在树枝上零星的红叶。下山的孩子们手里大都拿着从山顶买的长满圪针的黄沙棘,看着就能把人的牙酸倒。

到达了山顶,便来到了亭亭玉立的崛围山舍利塔下。据史料介绍,这个七级舍利塔,原是宋代建筑,塔基、平台用砖石砌成,东西宽约17米,南北长21米,塔高25米,共7层,呈6角6面,做工精巧别致,立于崛围山之巅,宛如武士头盔上的顶缨。

我们站立在宽约两米左右的塔基上,从北向东再向南远眺,只见远处的太行山似乎也低矮了许多,由远而近,看晋阳大地,阡陌纵横,太原城区一览无遗。双塔凌霄与此塔遥遥相望,平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如火柴盒般林立,汾河水波粼闪烁曲折向南,两岸金色堤岸与公路成行。站在这里,确实有指点江山,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但因现在已是深秋,山风很大,也很寒冷。游人来这里也呆不住,只是买点儿纪念品,吃点儿面皮、担担面等当地特色小吃后,大都就下山了。

我们在拍照片时,无意间看到了舍利塔西北方向的多福寺。问了摆摊的老乡,说走过去也就十几分钟,于是我们往西再往北,就来到了多福寺景点。

据史料介绍,多福寺位于崛围山上。寺院创建于786年(唐贞元二年),唐代大将沙陀人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父子曾到此礼佛朝拜。寺内现存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石碑有“栋宇远迈汉唐”的记载。清道光《阳曲县志》载:“晋王李克用与子存勖焚香刻石题名于此,即山上寺也。”宋代曾毁于兵乱,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我们想想在古代的时候,既没有宽阔的马路,也没有机械化的设备,所需要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水一灰,都要由人工一件一件地背上山来,那是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

整个寺院坐北朝南,殿台楼阁为砖瓦木石结构。原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别致,称为“真三院”,前后左右看皆为3院,共有9院。现存建筑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为面宽3间的山门,山门外塑哼哈二将,内塑四大天王,山门左右为钟鼓楼。进山门后,沿正中地面的走廊中间有善男信女烧香的炉盆,边上摆着一个木桌,坐着一位闭目养神的僧人。正面为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四周围廊,规模雄伟,内供三佛四菩萨,高达丈余。主像后塑有倒坐观音1尊,为明代杰作。殿内三壁绘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画84幅,采用沥粉勾勒衣纹,并用自然景观连缀单幅。

二进院正面为藏经楼,东侧是文殊阁,西侧是黑龙殿。藏经楼面宽5间,为下洞上阁式双层建筑,洞前6根木柱矗立,形成抱厦,洞内青石砌成,为无梁结构,洞前两侧的明石柱上有傅山手迹。上阁藏经楼为重檐悬山顶。藏经楼东侧文殊阁面阔3间,阁内塑3尊高约5米的佛像,造型精致逼真,为古代泥塑艺术之珍品,四周明代壁画保存尚好。

阁下石砌窑洞为傅青主读书处,俗称红叶洞,洞前石壁上傅山的遗墨和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镌刻的“傅青主读书处”石碑犹存。有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霜红龛”(庵),据相关史学家考证,实际上,这是在傅山构筑霜红龛之前借僧房读书之处。

大约在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左右,傅山曾在多福寺附近构筑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后又名霜红庵,是傅山专为读书和著书而建。他有《青羊庵三首》,写构筑经营和入住青羊庵的情形:“芟苍凿翠一庵经,不为瞿昙作客星,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缨松络柏絮团凉,红叶楼头雨气香。山下村屯看不见,山南山北响淙淙”;“幽花烂漫斗春晖,庵主扶藜启石扉。暖雪团团山葡萄,香风阵阵野蔷薇。”傅山曾说:“道人青羊庵在松阴,爰有句:秋山题不尽,霜叶可山红。”(《题自画崛围红叶图》)

黑龙殿为面宽3间、进深1间的硬山式建筑,殿内神龛中塑有龙王1尊,左右各塑“风、雨、雷、电”神兵4尊。门前有一石砌古井,井底石板刻有青龙一条,传为文殊菩萨显圣所留,号称龙池。

三进院落主要建筑为千佛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式建筑。两侧配有厢房,石阶梯左右各有方形牡丹池,池内有植于唐代的千年牡丹。看到已是枝叶有点儿枯萎,但还是挺有造型的牡丹,忍不住在牡丹旁边拍了张图片,以作纪念。上了台阶,在千佛殿的东侧空地上,有一株已是黄叶落满地的丁香。在丁香的空地前,还摆放着两樽多福寺初建时的青石蹲底柱,估计也是有些年头了。

此外,寺院东约11米处悬崖上刻有飞云峰,南侧中有尼姑院,傍崖凿洞,石房3间,垒石高达数丈为墙,原为尼姑居住处,现小院尚存。寺内松柏参天林立。

出多福寺东侧的小门,沿石阶小道而下,在北侧的山谷边,有两棵古柏同根生长,相互扭结,名曰“师徒柏”、“夫妻柏”等,此柏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来到了这两棵长在悬崖北岸的古柏前,望着高大的古柏,不由得顿生一种敬仰之情。人生何尝不应如此,同根生、同根长,就这么默默地携手,一起经历风雨霜雪,一起度过春夏秋冬。

在多福寺前广场,向西还可以看到山顶上有个庄头村,本想上去吃个农家宴,但想着还要回返。于是就下山了,等下次有时间再上去看看。

回到家里,虽然感觉上山下山的有点儿累,但还是草草地拟就了一首小诗,第二天一早发给《中国诗歌网》,结果很快就审核通过了。现在也放在这里,且当作是游崛围山的一点感受吧!

黄栌经霜树叶红,青松桦柏遍山岭。

翠色如流横石滑,碧涛云动飞险峰。

崛围山顶瞰晋阳,多福寺前话古今。

不期而遇同窗梦,最爱晚秋枫叶情。

(写于2020年11月2日)

此文发表在2020年11月7日《太原晚报》16版

2022年11月2日(此文发表在2020年11月7日《太原晚报》16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