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匠的忠告:烧红了的铁千万不能用手拿

文/李绪贵

铁之冶红,不可手摸。

相传楚国有一老铁匠,远近闻名,门下有三个徒弟,学习打铁技艺。寒来暑往,三个徒弟手艺日渐长进,有两个先后离开老铁匠自立门户。只剩下三徒弟,老铁匠极喜欢,尽授平生所学。可惜这个徒弟尚未出徒,老铁匠就一病不起。临终前,老铁匠拉着三徒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打了一辈子铁,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留给你,但有一点,你一定要记住,就是铁烧红了,别用手摸”。三个徒弟点头应诺,却一时不得其解。

这个故事看似普通,其中蕴藏的道理似乎人尽皆知,但如果对问题或现象的思考仅仅止步于此,未免辜负了老铁匠的深意。倘若换个角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去总结、去分析、去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时代寓意往往会使人豁然开朗……

铁之冶红不可手摸是生活中的日常现象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琐事,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较高的熟知性和重复性,人们只需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表象性认识掩盖了日常生活实质的复杂性,因而人们时常轻视日常生活的地位,低估对日常生活研究的现实意义。

烧红了的铁,千万不能用手去拿,就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现象,也可称之为一种表象。透过生活中种种的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才能够更清晰、明智地认知世界。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在绝大多数人都视而不见的情况下,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经过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早在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问学京师,游历诸侯,从漫长的旅途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论语·公冶长篇》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林则徐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果觉得书本上的高谈阔论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远,照搬显得未免有些教条,那么老百姓从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强扭的瓜不甜”“走马看不了春秋”等等,无不昭示着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做事情,要循序渐进、按规矩办事,否则将一事无成。

铁之冶红不可手摸是手艺人的箴言忠告

箴言本身是一种规谏告诫的老生常谈。老铁匠在弥留之际将“铁烧红了,别用手摸”的箴言告诫徒弟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要正确认识箴言忠告的作用,不妨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去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史。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血与火的考验。

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作为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新的伟大工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告诫全体党员干部要清清白白,遵规守纪,在党纪国法面前,任何人都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这就是一种箴言。而对于箴言,充耳不闻,满不在乎的教训是惨痛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不听忠告,不收敛不收手的人和事,从“打虎”零容忍,到“拍蝇”不手软,再到“猎狐”不止步,部分高级干部同样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

老铁匠的“铁烧红了,别用手摸”是一种箴言;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中,党的纪律与规矩是一种箴言;从广义上讲,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样是一种箴言。

铁之冶红不可手摸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联系与相互制约,运动、变化、发展,作为由逐渐的量变过渡到根本的质变的过程发展,这就是自然界、社会与思维发展的规律性,即在全社会起着作用的那些规律性,如果没有这些规律性,就不能理解现实。

烧红了的铁,千万不能用手去拿,所反映的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规律。当然,对这一普遍规律的思考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此。纵览中国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从未停止,诸如类、象、数、阴阳、五行等,这些都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以及所代表蕴含的观念都是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自然规律具有其不变性、稳定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譬如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儒家中的“和而不同”;道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其中同样蕴藏着种种普遍的自然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首次提出了“自然报复论”,即人类违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罔顾自然价值而进行的盲目改造自然,致使人和自然极端对立,而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就像烧红了的铁一样,如果用手去拿,可想而知,会导致怎样的惨痛后果。因此,只有把人类实践活动置于自然规律之下,尊重和学习自然规律,不妄图改变自然规律,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铁之冶红不可手摸是廉洁上的红线思维

南宋儒学家、理学家朱熹的学说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决定了其学说是以关注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在经济伦理上,朱熹重视义利之辨,反对从“过欲”出发的“求利”,主张“循理取利”。这种严以律己慎独慎欲的思想,体现着为官者的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品行的自觉性,这与《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明代《增广贤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楚辞·章句》:“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谋而合。

烧红了的铁,千万不能用手去拿,其中所蕴含的“道”亦可理解为底线意识和红线思维。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针对一个时期以来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着眼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汲取苏共纪律废弛丧失政权的教训,就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没有纪律作保证,再美好的愿望都将无法实现,再完美的计划必将落空。

正所谓小处看人品,小节看道德。纪律是块烧红的铁,谁碰谁出血;守纪律、讲规矩是最好的保护自己。

铁之冶红不可手摸是矛盾着的对立统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并且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和谐思想。《矛盾论》一书曾强调:抓住“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形而上学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思维方式上的致命弱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石。

烧红了的铁,千万不能用手去拿,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一方面烧红的铁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另一方面为了将铁锻造成钢,为人们所用,又需要不断将铁烧红,反复锻打淬火。古今中外,对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探索从未停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河里的水川流不息,不断变化,当你第一次踏进这条河与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时,河里的水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严格来说已经不再是同一条河。这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由于其内在的固有矛盾所致。宋代张乖崖提剑怒斩私藏铜钱的小吏:“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滴水穿石”“绳解木断”,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体,离开了量变,质变一般不会发生。

矛盾无处不在。其实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然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论》中提到止沸的方法,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釜底抽薪。俗话讲“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只要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常在河边走,可以不湿鞋”;烧红的铁通过使用护具、铁钳防护措施可以避免烫伤。

古今同理。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烧红的铁”。不注意廉洁从业,违反党纪国法、企业规章制度,人人知道不可为,但偏偏有人去为之,这与用手去拿“烧红的铁”有什么两样?老铁匠是将世上万千哲理,化做一个简单常识,告诉徒弟安身立命之道,长治久安之策。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作者系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来源|《国企》杂志2022年10月号(下半月刊)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