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 还是我来说明白吧 之三《体制改革2》

《供销社》系列原创,已编《合集》。头条号:喻世言,不是“明”。

供销社的“体制改革”进行了差不多有20年。从1986年左右开始,全国各地稍有先后,落落续续一直到2005年左右基本结束。

一、为什么要改制呢?

二、大势所趋 《体制改革1》本文后有链接

三、阻力重重

四、事件倒逼

五、体制转型

三、阻力重重

1986年左右,全国各地供销社内部改革逐步展开。但起初并不顺利,改变思想观念是需要时间和教训的。

最早进行的是“30%工资浮动制”,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过来的老员工已经习惯了“准时上下班”,习惯了“工作态度散漫”,习惯了“脸难看、事难办”……

然后又进行“内部三级承包制”,基础工资+绩效奖金。但是,如果干亏损了也没把承包者怎么样,实行的是“内部软承包”。承包者亏了,先记个账,明年赚了再补上,下个年度还是亏,承包者就不干了,结果亏损还是供销社的。承包者这样说“反正我没钱,我又没把钱带回家,账目都在会计那儿呢,可以查账,承包是领导让我干的。”

尽管起初供销社还有着人员多、摊子大、资金雄厚等优势。但随着个体户一年一年地积累,实力在不断壮大,不断冲击着供销社的经营业务。再竞争不过个体户,供销社面临着的是持续亏损。

开始有思想激进的员工辞职干个体去了,反正在本行业是熟门熟路。其他员工也期盼着供销社能够搞“硬承包”,每年上缴固定的承包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可有不少在位领导是不愿意这么搞的,因为,谁都不想失去手中的权力……您懂的!


四、事件倒逼

一件大事的发生使供销社伤筋动骨。

供销社在建国之初成立的时候就是由人民群众集资入股成立的集体合作组织,虽然在历史进程中曾经三次与商业、粮食等部门合并成为国营性质,但1995年又重新独立出来,下属企业恢复集体所有制(合股)性质,一直延续。

也就是说,供销社的原始起动资金是职工和人民群众拿钱一份一份入股的,尽管还有政府划拨的土地,还有后来银行的贷款,还有多年经营所得利润的积累。

“再亏损下去,我们的股金就没了!找供销社要回股金和分红”。内部职工知道供销社经营状况,好多人开始参与这事,席卷全国的股金挤兑潮迅速蔓延,供销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怎么办?推销库存商品变现、追收欠款等等,供销社需要快速筹集资金。对找上门的,先兑现一部分;将职工持股转成企业改制股本金,又安抚一部分。资金缺口还很大,亏损严重的基层供销社变卖了部分、甚至全部资产,成为空壳社。

在股金兑付过程中,股金风波对供销社造成的影响可谓伤筋动骨。(待续)

供销社 还是我来说明白吧 之三《体制改革1》供销社 还是我来说明白吧 之三《体制改革3》

备注:笔者是学农出身,在县、乡基层供销社工作过5年。近期,我又跟中国供销集团直属涉农企业有过几年的工作交集,在全国调查过80多个市、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洽谈过30多个市、县涉农项目,并考察了当地农副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相关情况,其中有10多个当地供销社参与一同考察。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