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与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宋代词作家中,我最喜欢、最欣赏的是苏轼,不是因为苏轼的诗词写得最好,书法最好,而是因为苏轼是个性情中人,诙谐幽默,为人忠厚,随遇而安,对事不对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能活得坦坦荡荡,潇洒自然。这与苏轼的人生观有关。

对诗词及书画爱好者来讲,苏轼的大名无人不知。即使是不喜欢诗词及书画的人,对苏轼的大名也应该知晓。喜欢看电视剧的朋友都看过《水浒传》那部电视连续剧,对其中的反面人物高俅熟悉得不能在熟悉了,就像是自己身边的某个人一样;其实,高俅最早的时候就在苏轼的府邸讨生活。那时候,苏轼叫小苏学士。之所以叫小苏学士,是因为他的父亲苏洵是大苏学士,苏轼只能是小苏学士了。苏轼的弟弟苏澈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哥哥苏轼、父亲苏洵,号称当时的“三苏”,非常有名的。

那么高俅又是什么怎样的人?高俅乃是个不务正业的人,靠给有钱人家帮闲讨生活。高俅因为教唆着有钱人家子弟赌博,被有钱人家告到了开封府。开封府早就厌恶高俅的为人,趁这个机会,把高俅打了一顿棍子,赶出了汴京城,不许其在边境城里谋生。无奈,高球这厮的运气太好了,没过多久,就逢着大赦,又得以在城中谋生活了。几经周折,高俅到了苏轼的府邸,帮着苏轼抄抄写写。

要说起来,高俅这个人还是很有本事的。据《水浒传》中说,高俅这厮“踢得好脚气球”。更兼“吹谈歌舞,刺枪使棒,相扑杂耍;亦胡乱学诗、书、辞、赋”。如此看来,倒是个挺全面的人物,和我倒有点相像;无奈书中又说:“若论仁、义、礼、智、信,却是不会。”这个我和他不一样,我是很讲究仁义礼智信的人。

那么,苏轼是个什么人呢?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前面说了,苏轼和弟弟苏澈,都是当时的大文豪,连仁宗皇帝在读了苏轼、苏澈同年参加进士考试的试卷后,都大为称赞,惊喜不已,回到后宫对曹皇后说:“朕今天为子孙觅德两宰相矣!”

但是,苏轼为人正直,不爱趋炎附势。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和司马光是一派,史称旧党,也称“元祐党”,一致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苏轼反对的是王安石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横加陷害;后来王安石被罢相,司马光出任宰相,在宣仁皇太后高滔滔的大力支持下,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又出来反对,发对司马光又“尽废新法”,又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

苏轼是大文豪,具有高远的政治抱负,无奈郁郁不得志,就有了文人的臭毛病,不是谏官,爱提个意见,不招人待见,侍妾王朝云戏称其“一肚皮不合时宜”。这时候,苏轼和小王都太尉王诜好上了,而且好得不一般,能穿一条裤子。

假若王诜是个好人,自然没说的,关键是王诜不是个好人。王诜是啥人?王诜是北宋画家、书法家、词人,娶的是英宗皇帝女儿大长公主,丈母娘是著名的宣仁皇后,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徽宗皇帝赵佶的姑父,时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这厮可恶在哪里?可恶在如此高贵的身份却不自敛,行为放荡,常和小妾在大长公主身边为非作歹,连小妾也不把大长公主放在眼里,常常触犯公主。大长公主郁郁而死。

据说,宣仁皇后高滔滔亲临探病,公主已不省人事,高太后大哭,公主很久后稍能说话,说自己必定好不起来了,握着母亲的手哭泣。宋神宗随后到达,亲自为公主诊脉,端着粥喂公主。神宗见妹子已经快不行了,便问还有什么要求。当时,王诜受苏轼牵连,被贬官至外地。公主见问,什么要求都没提,只是请恢复王诜官职而已。宋神宗遂命王诜官复原职,来安慰公主。第二天,公主薨逝,年三十岁。宋神宗未没有吃饭即驾往,望第门而哭,辍朝五日。追封越国长公主,谥贤惠。后进封大长公主,累改秦、荆、魏三国大长公主。再后来,乳母告发,宋神宗命彻底追查,杖打八妾并把她们婚配兵卒,贬谪王诜到均州。

就这样一个人,苏轼和他相好,说明苏轼也有文人清高和肆意放纵的坏毛病。然而,苏轼再什么说,也是大文豪,是有政治抱负的,也是清高的,作为小混混高俅,虽然能写会画,嘴巴子也麻溜,但名声不好,如何能入苏轼的法眼?于是,高俅被苏轼当成包袱甩给了驸马都尉王诜,谁知越甩越高,最后甩到了先是端王随后成为徽宗皇帝的赵佶那里,结果,圆社高二愣是摇身一变成为了殿帅府高太尉!人走运了真的是没高低。

高俅的发迹、王诜的可恶,都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说作为大文豪的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早年进士考试名满天下,因发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随后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官。苏轼上任湖州知府后,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于是,谏官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上任湖州知府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这些经历对于苏轼来讲,该长记性了,然而,苏轼乃豁达之人,办事随性,爱认个死理。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宣仁太皇太后高滔滔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因是司马光一党,曾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这回,苏轼被贬至杭州任知州。苏轼到了杭州后,见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便于任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再后来,苏轼分别被贬往颍州、扬州、惠州等地任职,最后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宋徽宗即位后,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常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可怜大文豪苏轼,满身的才华,高远的政治抱负,愣是实现不了,不但没当上仁宗皇帝所说的宰相,反而不是被流放到这里,就是被流放到那里,一段时间还给关到了狱里,如此的经历,如何能不写出光耀千古的诗词?!

果然,在被贬黄州时,写下了中国诗词历史上最为壮美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什么意思?意思是说: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词中,尤其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起笔不凡,读之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仿佛滚滚大江,滔滔流水一下子奔涌到了眼前。这两句词,把浩浩荡荡的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既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空间,又标示出了深厚悠久、绵延不尽的历史长河,而词人就在这样一幅极为壮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下,表现风流人物雄姿英发,卓荦不凡的英雄气概,能不让人心潮激荡,为祖国壮美的山川和众多英雄豪杰而感到自豪,感到热血澎湃,产生强烈的共鸣么!

这两句词,在文学史上影响很大。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就曾取其意作了一首《临江仙》词,开篇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字面到意义都十分相似。不过,比起苏轼的“大江东去”来,就要逊色多了。试想一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封建帝王又算得了什么?滚滚长江日夜奔腾,长盛不衰,而伟大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又在哪里?!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最引人注目的豪放词作之一。清代词论家徐轨对此评论说:苏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中,最具“英雄本色”的代表作,就是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大江东去”了。

我相信,苏轼的这首词,一定是在饱满的情绪下、跳跃的思续中、创作灵感喷涌时,一挥而就的。这种一挥而就是人生经历和丰富生活的沉淀,不是说有创作灵感就可以有的。有些人一辈子也写不出一首词来;而能写出伟大篇章的人就是一挥而就的事情,比如李白的《将敬酒》,酣畅淋漓。李白的《将敬酒》若是用数天或是更长时间写成,就没有那么肆意流畅了。事实上,满腹才华的苏轼、李白们,凭的是满肚皮的学问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文思如泉涌,不像我等,狗屁不通,文思像尿水一般,真的对古代大家们只能是高山仰止,敬佩至极。

希望与诗词爱好者畅游在诗词的海洋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