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没素质」之后,精神状态好多了

最近流行一股“没素质”之风:


室友把你一千块的面霜蹭掉了半瓶质问她时,问她却说:“不要那么小气嘛,我就是借用一点。”


好像错的在你。


身为一个高素质人才,你一向与人为善,避免争吵,可能就默默受下了这个委屈。


但有些人却说,对这种人,你就得没素质一点:


来源:@七颗猩猩


如果要对这种“没素质”下一个定义的话。


它指的是对方在我们的边界反复试探横跳后,我们以坚决的态度回击对方的行为。


视频下无数的小心心(点赞),则表达了用户看到博主这样做之后,替代性地感受到了爽感。


“老子早就想这样做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回击”这件事。


来源:pexels


01 生气,是一种积极信号


要说要回击,那得先聊聊生气。


因为生气,是我们回击的源动力。


当我们面对威胁的时候,比如看到别人侵占自己的边界,往往会有3种反应模式:战(Fight)、逃(Flight)、僵死(Freeze)。


生气,属于战斗模式的前奏。


也就是在面临危险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体验是狂怒(rage)、生气(anger)、恼怒(irritation)、困窘(frustration),在这种情绪能量下,我们才会在行动上的回击。


但我发现,很多人在面临 [对方冒犯我] 这件事的前奏是:


“该不会是我有问题吧?”


豆瓣发帖的楼主,会在现象后面加上一句对自己的质疑


再或者是:不懂生气,压根不会生气,一脸懵。


第一种“我是不是有问题”的应对模式,属于三种应激模式中的逃跑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当事人体验到的情感往往是恐慌、恐惧、焦虑、担忧。


对于当前的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于是逃跑。


而当事人和对方之间悬而未决的能量,由于恐惧等情感,不再冲着对方去了,而是直直地转向我自己,开始攻击自我的内部结构。


心理学家杰里·德芬巴赫(Jerry Deffenbacher)认为:


愤怒是由触发事件+个人品质+个人对情况的评估共同产生的。


这时,生气者的心理过程是:


“我这个人没事儿吧?”——我是不是存在什么个人品质问题?


“我是不是想多啦?”——我是不是把情况评估错了?


但是很明显,冲突是两个人造成的,为什么只攻击质疑自己呢?


来源:pexels


再来讲讲第二种僵住模式(Freeze),也就是懵掉了,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是因为大家太少进入冲突状态了,没有经验去应对。


在我小外甥三岁的时候,姐姐害怕外甥到幼儿园会受欺负,专门好好讲了讲怎么生气。


姐姐问:“如果有人把你的玩具抢了,并且把你推倒在地上,你怎么办呢?”


小外甥稚嫩地说:“那我就去玩别的玩具”拉着超长的尾音,萌坏了。


我和姐姐却是一脸无奈,相顾一笑。


来源:pexels


是的,小外甥没有经历过冲突,自然都不懂什么是生气,该在什么情况下生气。


这个问题宛如是他走进了一片茫野一般,完全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再或者,讲个极端的例子。


很多被性侵的人,在那个当下是不会反抗的。这也是个典型的僵住模式。


因为在这种罕见极端威胁我们生命健康的情况下,恐怖回路(fear circuitry)会释放一系列化学物质,阻碍我们的执行功能。


来源:pexels


02 回击,捍卫自由的利器


武志红曾说道: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控制欲望,免不了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另一个人身上,而那个被强加的人,必须靠愤怒与攻击与强加者拉开距离,否则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与其他人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界限的划分,往往就是在“越界-回击”、“越界-回击”中掰扯清楚的。


来源:pexels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例子,楼主是一位在校大学生,给自己的上铺床位安装了一个严严实实的帘子,非常喜欢这种密闭的感觉。


但是某室友看到任何好玩的东西,都会直接拉开楼主的窗帘,跟她分享。


楼主也很疑惑,室友并不是恶意侵越自己的边界啊。


但室友的非恶意,并不会让楼主对这种不舒服感到释然。


于是楼主进行了回击:


“宝贝,我不太喜欢你直接拉我床帘,会让我非常没有安全感,你可以用手机或者外面喊我一下吗?”


很棒,楼主的回击直接捍卫了自己的界限。


来源:pexels


室友拉床帘时,就已经把她自己的手伸向了楼主的床边,拓宽了自己自由的领域,那随之而来的,就是楼主的自由领域的减少。


我们就需要通过愤怒、回击,把两人之间的公约建立起来,达成两人都舒服的界限。


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攻击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望。


性帮助我们建立社交,驱动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拥有爱的动力。


而攻击则是保证我们建立自己的边界,让他人不再侵犯我们,让我们拥有自由的能力。


在人际冲突中,表达会帮助我们建立边界,让他人不再冒犯我们。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拥有想要在小规模群体中获得社会地位的动机。


来源:pexels


而表达愤怒正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往往敢发怒的人,别人会对他“敬而远之”。


来个不恰当的案例。


朋友最近换房子,新的房东一脸臭相,极其不好惹的样子。


但是由于很喜欢那个房子,还是硬着头皮租了下来。


租进去之后,发现卫生间的下水道堵住了。


但是为了避免与“不好惹”的房东交流,于是自己默默花钱去修了......(按理说,应该是房东负责维修的)


而默默忍受侵占者的越界行为,往往会让他变本加厉。


03 领地保卫战怎么打?


对于“我是不是有问题的”逃跑组选手,首先需要明白,冲突是两个人在一起才发生的,反思的时候绝对不要仅仅只考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达成两个人都舒服的界限,如果只是一味考虑自己的问题,无限地退让,只会让自己的自由领地越来越少。


来源:pexels


而对于“一脸懵”的僵住组选手,需要明确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再多多练习生气这个部分。


比如,你的界限是别人不能触碰你的身体。


那么,你可以想象,自己的身体被触碰后,对着枕头或者椅子练习:“我现在很生气,我要保护我自己。”


只有在生气的部分被矫正之后,我们才能谈谈回击的部分。


来源:pexels


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认知:


保卫自己的边界≠伤害别人。


你可能担心表达后,对方会经历被拒绝、被否定的伤害。


但只有在双方都舒服的基础上,才会有长久的关系。


我们需要坦诚尊重的沟通,去建立令双方都舒服的[公约]。


来源:pexels


下面就[怎么沟通]给大家三点建议。


a.不含敌意的坚决: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不含敌意的坚决”(non-hostile firmness),它指的是我拒绝你,态度非常坚决,但我没有敌意。


朋友之前十一回家,总是被催婚,她也不想和父母正面刚,于是迂回作战,巧妙躲避。


但好几年都这样过去了,问题就被吊在那里。


父母的心也悬在那里,消耗掉三个人大量的精力。


于是今年她准备直面问题。


当她说出“我暂时不打算找男朋友”的时候,父母当然是气愤的。


但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过去了......


父母看到了她的态度——说不通,也做不了主,于是自然而然就放弃了。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伤害了吗?


肯定是有的,毕竟冲击了父母传统观念。


但两个月过去了,朋友和我说,现在爸妈打电话终于不催婚了,我们反而可以聊很久的天。


来源:pexels


(要是对方含敌意,那咱就不考虑这条了!


直接告诉他:“你这样讲让我很不舒服。”


如果他说:“我就是想让你不舒服。”


那你就回击:“那你应该对你的行为和思想感到羞耻。”)


b. 问题+我的感受+我希望


武志红老师说,我们沟通时至少表达了两层信息:事实层面的信息,和情绪层面的信息。


我们害怕生气时的沟通,有一部分原因是愤怒会让我们的沟通越来越糟。


这时不妨使用公式:[ 问题+我的感受+我希望 ] 来表达自己。


“你不经我同意,突然掀开我的帘子,我感觉很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私密的空间被打破了。


如果你想要和我说话的话,你可以通过手机先和我说一下吗?”


“一下班,你就去打球,我感觉我被冷落了,你可以下班先陪陪我吗?”


来源:pexels


注意在这个表达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你永远”、“你总是”这样的字眼,给对方贴上标签。


如果,你担心沟通还是会被自己的怒气影响。


可以尝试着练习心理疏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这个技巧。


先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想象自己在未来回顾这件事时,或者是站在朋友的角度,他会怎么建议。


c.相对及时地让他知道


为什么是相对及时地让他知道呢?


给自己一些冷静的时间也无妨,但还是要及时地反馈给对方,以免对方忘记自己的行为。


这也同时避免了我们愤怒冗思,也就是我们事后会无意识地回忆起气愤的经历、反复思考愤怒的起因以及可能的后果。


最常见的就是“当时吵架这么吵就好了!”(拍大腿)


虽然我们可能会通过这种“反思”增强自己的吵架技能。


但Robinson的研究表明:


当个体陷入消极情绪且倾向冗思时,很可能会发生严重抑郁。


且发生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


同样是健康的个体,有冗思倾向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我们有事当场解决,事后尽量不再想。


写在最后


我们不必为了我们敏感而感到抱歉,不必为了我们生气而感到抱歉。


只有那些伤害到别人的人才应该感到抱歉。


我们拥有维护自己自由的权力,生气和回击是我们的利器。


作者:Yuki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