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脊柱耗材国采价格降幅预期好,创新药品新增适应症可简易续约

【报告摘要】

从整个行业估值水平来看,过去10年生物医药板块PE(TTM)基本介于20-75倍的区间当前医药生物板块PE(TTM)已处于过去10年的历史低位(过去10年最低估值为20x,均值为38x),截至2022年11月15日为23.6x。

今年10月,骨科脊柱耗材国采价格降幅好于预期,创新药品新增适应症可简易续约,创新医疗器械如3D打印骨科耗材等暂不纳入集采范围,多个政策表明医药行业的政策出现边际放松,对医药公司的盈利能力压制可能放缓,支持板块后续上涨。

以内镜设备为例,内镜设备处在替代早期,部分诊疗器材进入加速替代期受益于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内镜配置率的提升,国产品牌抓住增量市场,开始进行主机铺设,未来将带动镜体的销售我们认为国产诊疗器材有望率先实现进口替代,部分国产产品进入了加速替代期。

国家以创新为导向,颁布多项文件支持创新医疗器械发展,国产企业在政策支持下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以创新器械产品为例,创新器械上市数量快速提升。

高值耗材方面,冠脉支架等品种在过去10多年内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国产化率达到75%,但是骨科、神经介入和电生理等高端器械和耗材领域,进口替代空间仍然可期。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多项鼓励政策2017年7月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国家围绕着中医药全产业链,对上中下游逐步完善了行业标准和制度体系,并出台了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连贯性和支持力度空前:强调中西医并重,扶持与规范并举,传承与创新并进,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从而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医保定点扩容、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扩大医保准入、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建立起现代化的数据治理机制,形成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规范和标准。

第三条DRG付费适用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的中短期住号)院服务。

同时,建立激励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激励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与DIP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序推进与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结算省级经办机构应当依据本规程制定全省DIP付费经办管理规程第五条DIP主要适用于统筹地区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包括日间手术等)。

在2019-2021年试点基础上,按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年进度安排鼓励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提前完成统筹地区全覆盖任务。

3.抓病种全面覆盖(原则上达到90%)。

鼓励入组率达到90%以上统筹地区启动DRG/DIP付费改革工作后,按三年安排实现DRG/DIP付费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达到70%,每年进度应分别不低于30%、50%、70%,2024年启动地区须于两年内完成。

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规划共增加2671台,其中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增加55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增加2616台。

2016年至2022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同比增速最快,达到34.58%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例约为7.1%,而美国高达约19.7%。

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从城市视角来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少数高等城市,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低级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的医疗卫生竞争力指数依次下降,中国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受到行政等级影响大,优质医疗资源分部不均衡。

2020年5月9日,国家发改委、卫健委、中医药局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提出了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对市、县的医疗硬件配置情况做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加强应急救治物资储备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PET、MRI、CT、超声等中高端医疗设备的配备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就国产率而言,除监护仪类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之外,大部分产品进口品牌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其中超声设备、内窥镜、体外诊断设备等目前国产率仅10%-30%,未来国产替代潜力巨大2014年至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进行了8批次的优秀国产医疗器械遴选,中选产品成为基层医院配置的首选。

医疗硬科技以高端设备器械为首,通常集成了光学、机械、电子、流体、软件、算法、生物技术等多个交叉学科于一体,由于其既需要较高水平的单项技术,又对系统集成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以高端医疗器械中的高通量测序设备与质谱仪行业为例,根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2019年全球测序仪行业以国外企业为主,华大智造作为中国测序仪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3.5%。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医疗硬科技赛道由于集成多种复杂高端科技,极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除了国内设备购入受阻外,还存在海外供应链卡脖子风险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出,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等企业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国产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予以限制。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精准医疗服务热度上升,临床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将会加速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扩张在临床质谱应用最广泛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领域,其不仅作为维生素D检测的金标准发挥作用,还在新生儿早筛、类固醇激素、治疗药物监测(TDM)等领域具有优于传统检测方法的具有巨大优势,有望实现质谱法检测的快速普及,从而带动对于相关仪器设备的需求扩张。

科研服务商向下游客户销售科研试剂、实验仪器和高端耗材等产品,同时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科研用户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等科研机构用户,工业用户主要包括制药企业、CXO企业、NGS企业和IVD试剂生产企业等,主要采购科研试剂用于产品研发和检测、以及部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按客户类型来看,科研用户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科学服务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内科研院校研究经费投入的增长,有望驱动对科研试剂、仪器和实验室耗材需求的增加;工业用户端,全球在研发阶段的医药研发支出稳步增长,国内在规模化生产阶段的应用方兴未艾,将助推科研服务行业规模的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23%,假设该比例未发生变化,2021年全国R&D经费支出为27,864亿元,则我国2021年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约为6,400亿元,科研试剂市场规模约为1,280~1,600亿元。

我国科研试剂产业竞争格局由外资企业绝对垄断向相对垄断过渡,但外资品牌依然控制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根据中科院直属第三方科研服务平台喀斯玛的统计数据,承担重要课题项目的中科院院属科研机构和医药类高校的进口试剂交易额占比均超过80%。

近年来,内资品牌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等技术水平或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逐步打破了外企绝对垄断的态势。

科研服务行业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的上游,在打造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中起重要作用,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行业此外,近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在内的多项国家顶层纲领性文件重磅推出,大力推进国产仪器采购。

集采和医保谈判降价的大趋势下,工业客户面临成本压力,需要通过优化上游供应链等来控制成本在国产产品质量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国内领先的供应商相比进口产品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研发和规模化生产阶段的成本投入供应链稳定性是下游客户更多选择国产品牌更重要原因。

质量过关是进口替代的核心,国产部分产品质量已比肩进口此外,内资企业在自建电商平台,积极搭建海外直销渠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多项鼓励政策此后,陆续出台《中医药法》和促进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政策措施,并于2021年底推出重磅医保支持政策随着行业标准、机制体制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中医药行业呈现出中西医并重、扶持与规范并举、传承与创新并进的良好局面,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5年至今头部中成药OTC企业的毛利率总体稳步提升,并未受到上游中药材涨价和医保控费、药品质量标准提高带来的明显影响,体现了较强的成本质量管控能力以及终端溢价能力此外,院内中成药市场在医保控费、限输令、重点监控辅助用药、中成药集采等政策下面临较大压力,叠加药品质量安全标准不断提高,中成药行业产能加速出清品牌中成药OTC企业在上游原材料涨价的背景下,纷纷提升产品价格。

已落地中成药集采降价较温和,院内非独家大品种面临控费压力此次湖北省联盟集采是中成药集采价格降幅较大的一次,但较以往化药集采结果更为温和。

当前院内中成药市场将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中成药集采扩面+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基药目录986政策加强执行),我们判断以院内市场为主阵地的成熟大品种将面临控费压力。

近年来国家针对中医药上下游全产业链进行了连贯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稳步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地执行。

2001年以来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和化药、生物药、中成药相比,中药配方颗粒一直是政策比较呵护的细分行业此外,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具有分量明确、便携易服用、不易变质等诸多优点,更加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终端消费动力强劲。

2022年上半年行业处在国标切换期,医疗终端仍在消化上年的企标产品库存,且由于各省政策存在差异,配方颗粒省标及国标备案的推进速度较慢,导致头部企业的相关业务收入出现短暂下滑截至2022年10月,国家药监局已公布20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标品种,此外有69个品种处于公示期。

2021年2月发布的《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明确自2021年11月起,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监管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可在所有医疗机构使用。

品种覆盖范围:终端医疗机构一般不会混方,最多选用2-3家供应商,因此需要企业覆盖品种全面,至少需达到400种单方全产业链能力:生产企业应具备中药炮制、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等完整的生产能力,并且需要自行炮制用于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的中药饮片,全过程需符合GMP要求。

质控能力:生产企业应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追溯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要求中引入了“标准汤剂”的概念,规定了特征图谱的应用我们判断短期行业竞争格局不会出现剧烈变化,长期来看会出现多家全国性厂家以及部分地方优势企业,竞争相对有序。

策,由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或明确。

参考一致性评价是化药集采的前提,中药配方颗粒有望在标准体系完善后优先纳入集采中药配方颗粒集采大势所趋,但我们判断短期全国集采条件尚不成熟,原因在于:目前新国标200个品种不足以组方,医疗端使用配药机,一般无法混调,还有400多个品种未出国标;目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生产企业数量较少,竞争不充分;市场尚未全面放量,医保资金占用情况可控。

2020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将中药注册分类按照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进行分类,前三类属于中药新药2022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成立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进一步构建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保障和促进中药监管工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保目录已步入常态化调整独家药品通过准入谈判的方式确定支付标准,原则上谈判药品协议有效期为两年将经国家谈判纳入医保目录的中成药配备、使用纳入监测评估。

我们判断,2023年中医药行业在医保和政策支持下有望持续受益,传统中药企业传承发展,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全面拥抱新国标和市场扩容,中药创新药加速获批纳入医保,静待业绩兑现和价值重估。

药监局药审中心则在2021年11月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标志着me-too创新药的时代红利结束。

在降息周期优先选择远期空间大的公司,在加息周期优先选择短期销售现金流坚实的公司。

2022年贴息贷款的逐步推进有望带动未来2~3年板块业绩增长,推荐联影医疗、迈瑞医疗、新华医疗、药康生物、东诚药业、奕瑞科技、键凯科技,建议关注华大智造、开立医疗、海泰新光、奥浦迈、百普赛斯、泰坦科技等。

推荐太极集团、云南白药,建议关注同仁堂、达仁堂、羚锐制药、以岭药业、健民集团、中国中药(H)、红日药业、华润三九、天士力、康缘药业、新天药业、固生堂(H)。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技术底蕴,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8.56%股权,激励充分。

医学影像设备根据信号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磁共振成像(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X射线成像(XR)、分子影像(MI)等此外国内市场也呈现出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高端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低的局面。

公司坚持创新研发,关键性技术和核心部件的自研比例居行业领先地位此外,公司也建立起立体的营销网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海外收入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2%快速提升到2021年的7%。

考虑到公司的装机量攀升、在研产品梯队有序,维持“买入”评级。

产线维度,体外诊断业务前三季度营收实现了高速增长,其中化学发光营收增速超40%;全新高端超声R系列和全新中高端超声I系列迅速上量带来了海内外高端客户群的突破,医学影像业务营收实现快速增长;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营收增速逐季度环比提升。

报告期内,在体外诊断领域,公司推出了EU8600全自动尿液分析流水线及配套试剂等新产品;在医学影像领域,公司推出了POC超高端平板彩超TEX20、新双立柱固定DRDigiEye330/350系列等新产品;在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公司推出了TMS30和TMS60Pro遥测产品、易监护2.0生态系统等新产品。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共举办国际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超过300场,涉及产品、技术应用培训和最新临床话题研讨;此外,公司积极响应卫健委发布的贴息贷款政策,为各级医院提供定制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实现科学的、智能的、面向未来的医疗设备升级改造。

根据公司规划,确定以医疗器械、制药装备作为两大核心主业,着重突破血液透析、放射诊疗、体外诊断、生物制药装备领域公司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2.43亿元,同比增长34.98%此外,公司拟定增12.84亿元用于医疗器械板块的项目建设,定增项目稳步推进彰显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2019年公司开展“斑点鼠计划”,旨在预先构建2万余个蛋白编码基因的KO和CKO小鼠品系库,使模型小鼠供应由定制化转变为现货型,其实施将改变现有基因编辑小鼠供应模式通过预先构建品系,“斑点鼠计划”可以将原来4-7个月的客户定制交付周期最多缩短至7天,且大规模化研发与制备形成标准的商业品系可以降低成本目前该计划进度已经过半,创造了大量独特的新模型品系,累计形成约22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小鼠模型,品系资源数量稳居行业前列。

公司除了正在开发的斑点鼠品系外,还拥有免疫缺陷鼠、人源化小鼠、疾病小鼠及基础小鼠,可用于药理药效研究、药物筛选、基础科研等方面公司掌握了无菌净化技术,已开发出6个无菌小鼠品系,打造了完整的无菌小鼠与菌群定植平台用于共生微生物研究,是国内少数可以稳定供应无菌小鼠的企业;野生型鼠目前常用的小鼠遗传背景单一,难以反映复杂疾病性状,导致药物在临床前开发与临床开发的结果拟合度较低公司持续推出新的小鼠模型品系,旨在成为商品型公司,打造成为高毛利模式动物供应商。

公司是模式动物龙头,处于品类快速扩张期。

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卫健委也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

蓝纳成的氟[18F]思睿肽注射液于2022/9/27公示I期临床试验方案,用于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阳性病灶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氟[18F]纤抑素注射液在2022年10月提交临床申请。

随着公司核创新药产品线的持续推进,未来公司将持续拥有更加丰富的核药产品梯队,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2年10月,公司的重庆核药房与昆明核药房投入运营,核药网络进一步扩展,将在更大的区域内实现产品销售。

2017年~2021年奕瑞科技营收CAGR为35%,归母净利润CAGR为73%,保持较高增速凭借卓越的研发及创新能力,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掌握全部主要核心技术的数字化X射线探测器生产商之一,主要产品性能优越。

22Q1-Q3公司实现营收11.04亿元,同比增长34.01%;归母净利润5.08亿元,同比增长55.89%;扣非归母净利润4.05亿元,同比增长50.94%。

公司研发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加强公司拟建设数字化X线探测器关键技术研发和综合创新基地,加强CMOS探测器、CT探测器、TDI探测器等及探测器芯片研发,力求不断提升研发实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探测器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奠定基础。

2022年10月,公司可转债发行完成,募投资金将用于CMOS探测器、CT探测器等新型探测器和闪烁体材料产业化产能建设。

作为国内医用药用聚乙二醇(PEG)赛道唯一的上市公司,键凯主要从事PEG及其活性衍生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PEG医药应用服务以及自主开发创新PEG化药物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为国内上市及临床在研的约2/3的PEG化药物项目提供PEG供应。

聚乙二醇是迄今为止生物相容性最好的有机材料,将其衍生物偶联到药物分子表面时,能显著提升药物理化性质。

历经多年,公司已建立了完整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高纯度PEG原料研制技术、PEG活性衍生物研制技术、PEG医药应用创新技术,实现了从PEG原料、PEG衍生物到PEG修饰药物研制的全流程覆盖。

存量市场:长效化替代渐成大势,终端上市药品渗透率持续增加;品牌效应渐显,海外医疗器械订单正式进入放量期。

太极集团自1993年成立以来下属于涪陵区国资委,2021年5月国药集团正式入主,在经营管理、渠道协同、资源整合等方面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赋能。

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明确了战略方向,即以现代中药智造为主,以麻精特色化药、区域商业领军企业为辅,通过充分发挥“太极(TAIJI)”驰名商标、百年“桐君阁”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内生外延并举,力争成为500亿规模的世界一流中药企业,净利率不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

2021年公司已推进组织机构、薪酬激励、营销体系等方面的经营整改,总部职能部门由29个精简为20个,全公司减少人员300多人,业务和人员冗余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望持续改善15个核心产品上收营管中心直管,从规模考核转为利润考核,有望显著降低费用率重点产品增长喜人,22Q1-Q3消化系统用药(藿香正气口服液为主)营收同比+62.07%至17.47亿元,呼吸系统用药(急支糖浆和鼻窦炎口服液为主)营收同比+61.96%至10.13亿元,神经系统用药(通天口服液和洛芬待因缓释片为主)营收同比+34.50%至9.05亿元医药商业加速整合升级,推进业态和渠道、品类协同,探索建立“纵向一体化、横向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我们维持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20/5.76/7.9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269.16/23.05/27.05亿元,同比-5.10%/-5.94%/-7.73%前三季度医药集采降价拖累医药流通业务营收表现,而工业板块基本稳定单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基本同比持平,若剔除2021年股份支付费用和2022年上海医药投资收益,1H22内生扣非净利润同比-52.7%,3Q22同比-17.6%,业绩拐点初现22Q1-Q3毛利率同比+0.17PP,与收入结构调整有关,流通业务收入占比下降;期间费用率同比-0.22pp,其中销售费用率+1.34pp,管理费用率大幅-1.56pp,主要是由于今年没有了股份支付费用。

公司持续推进“1+4”的第二增长曲线战略落地,聚焦中医药、口腔护理、皮肤科学、骨伤科、女性关怀等赛道2022年重磅上线“齿说”(ToothTalk)口腔科学专研品牌,全新打造口腔智护解决方案,产品包括:智能电动牙刷、冲牙器、漱口水、口喷、耗材和小程序服务平台等,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对内推动企业管理和组织变革,从面向功能的流程转变为面向打通客户场景的流程,建立统一的“数据底座”和治理策略,构建以数据为基础,“基于事实”的智能决策系统此外,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平台—赋能百年中药启航工业4.0时代》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我们维持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34.59/55.44/64.95亿元,维持“增持”评级。

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单抗的适应症均为契合政策导向的利基市场,有效填补了当前临床治疗方案的空白,为相应患者创造了很高的临床获益2022Q1~Q3,公司单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50/2.00/2.19亿元,同比+3406.56%/651.83%/162.30%;归母净利润-2.87/-2.02/-1.9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2.90/-2.05/-2.20亿元。

RC108(c-MetADC)治疗c-Met阳性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Ⅱa期临床研究于2022-09-08首次公示试验方案;RC88(MSLNADC)在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于2022-08-22首次公示实验方案;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注射用RC98(PD-L1单抗)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Ⅰ期临床研究于2022-07-15首次公示试验方案。

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分别于9月26日和9月28日获得欧盟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022年5月,维迪西妥单抗的美国II期临床开始试验,评估维迪西妥单抗单药或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HER2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立足当下,氘代药物开发保证最大的成功可能性:公司研发团队具有持续性开发氘代药物的能力,且对药物代谢、氘代特性具有深刻的了解,能高效判断适于氘代的代谢敏感位点,提高研发效率和药物研发成功率赢在未来,PROTAC技术引领新药源头创新:公司整合生物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等学科,可快速评估PROTAC化合物的蛋白降解活性,设计目标化合物;结合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筛选、优化和开发潜在优质PROTAC药物由于申请发明专利需要将核心技术涉及的关键指标公开,出于对核心技术成果保密的考虑,公司部分PROTAC药物的制剂与工艺技术以技术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

该布局与国内涉足前列腺癌的传统制药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可在这一潜力巨大的治疗市场展开有效的差异化竞争。

随饮食结构变化,中国代谢性疾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现有治疗方案以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为主,安全性问题突出。

公司的核心产品(IL-4Rα抗体)2022Q1启动了评价CM310在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预计2023年完成试验并申报NDA,2022年6月药审中心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2022年中启动了评价CM310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III期临床研究;2022年8月,CM310就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申请获得FDA批准;合作伙伴石药集团已经就中重度哮喘开展II期临床研究。

CM310和CM326进度领先优势明显,产品竞争格局优良,研发布局思路具有差异化,将占据过敏性疾病大赛道的先发优势,其产品上市后将大幅度提高相应患者人群的生活品质,为公司远期业绩的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

截至2022H1,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的存款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期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银行理财产品34.22亿元,在手现金充沛,将有力地支撑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各项经营活动。

港元兑人民币汇率=0.90。

【完整版领取方式】

该份报告为内容摘要可能读起来不顺畅
如果您觉得这份资料对您有帮助
有完整电子版内容参考学习
您可以发我:报告

特别申明

本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买卖任何证券、基金及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决策建议,且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本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该资料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
文中转发、摘编的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撰写的研究观点及数据仅代表其本人/该机构的分析判断,不代表本号观点,对其中的信息及观点不做任何形式的确认或保证。对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对依据或使用本号所载资料造成的任何后果,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