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哭的孩子,与忍着不哭的孩子,长大后这2点差距很明显


当孩子想哭时,你是会先让他先哭一会儿,再去引导他解决问题呢?还是会阻止他哭呢?


不同的做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01


前段时间,带女儿在小区玩时,看见一个想玩摇摇车不成,反被爸爸训斥的女孩。女孩可能也就两三岁的样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两眼噙满泪水,嘴角不停地打撇,想哭又不敢哭的样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看着女孩伤心委屈的样子,她爸爸并没有蹲下身安抚,反而拉下脸吼道:动不动就哭,看着就冒火,要哭你就站这儿哭个够......


说完,女孩爸爸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女孩见状,迅速跑上去追爸爸。女儿疑惑的问我:她爸爸为什么不许她哭呢?


她爸爸可能心情不好,我搪塞性的回答着女儿。想起委屈的小女孩,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每次想哭时,父母总会说:你个男生,动不动就哭鼻子,丢死人了。


有了父母这句话,以后再大的委屈,我也习惯了往肚子里咽,从不对他人提及,也不通过眼泪来表现。久而久之,在他人眼里,我就特冷漠、严肃,同学关系也不是特别好。

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生了很严重的病,班主任提及时,都饱含眼泪。同学们在班主任情绪的带动下,很多人都哭了,唯有我,虽然难受,也并未哭泣。


后来就有同学问我:同学生病那么可怜了,你为什么不哭呢?


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啊?我反问道,自那以后,同学们都说我冷血。殊不知,这都跟父母从小不允许我哭有关系。


而妹妹则不同,父母认为她是女孩子,爱哭是天性。所以妹妹每次一哭,父母就会去安抚。


有了父母的安抚,妹妹就更是放肆,任何事都会通过哭来解决,将动不动就哭演绎得淋漓尽致。

长大后,妹妹跟我的性格也截然相反,她活泼开朗,人缘好。到现在,遇到伤心事后,她也会选择大哭一场,哭过之后似乎就雨过天晴了。


看着那个想玩摇摇车不成哭鼻子的小女孩,文文爸就很心疼,特想跟她爸爸说:让孩子哭一会儿吧,别忍者,别将她逼成一个冷漠的人!


02


文文爸也是父亲,非常清楚孩子动不动就哭、乱发脾气,纷纷挑战大人极限的样子有多可气。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父母可能真的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可即便是那样,文文爸也想提醒父母,孩子委屈、伤心时就让他们哭一会吧,别让他们忍着不哭。

毕竟从小忍着不哭与动不动就哭的孩子,长大后,这2点差距很明显,文文爸结合自身经历及所查资料,来跟大家说说。


①身体健康程度不同


有研究发现:悲伤的眼泪有毒,若得不到释放,会让人憋出内伤,长期的忍着不哭就是自杀!


究其原因,心理专家们认为:人在悲伤时,眼泪中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它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若长期堆积在体内得不到释放,就会有害健康。


虽然这只是一项研究,可信程度不得而知。但在文文爸看来,孩子有情绪,想哭时就让他哭出来吧。就像妹妹常说的一样:哭过之后就会雨过天晴,天大的事儿,哭一场就好了。

动不动就哭的妹妹,虽然常被人说“没心没肺”,但她却活得轻松、阳光,身体也很健康,从小就没生过啥病。


而反观那些长期忍着不哭的人,个个看上去就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易患上抑郁症。


所以,当孩子想哭时,就让他们哭出来吧!将悲伤情绪释放后,反而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②爱哭的孩子,更懂得表达情绪,将来更聪明


有研究者发现:孩子的性情与智商有关,尤其是低龄婴幼儿。他们将孩子按照性情好的、坏的、不好不坏得分为3组,分别测试其4-5岁时的智商。

结果发现:性情“坏的”一组智商得分最高


研究者给出的解释是,“性情坏的”孩子,在家长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与照顾,从而潜移默化地开启了他们的智力。


而那些“性情好的”孩子,因为“乖”反而被父母忽视,长期一个人而影响了智力的落后。


虽然这项研究的准确度有待商榷。但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哭”不仅是孩子在与父母沟通交流,更是为了吸引父母注意,在表达他们的情绪。

孩子在哭的过程,也是他们在学习控制情绪、表达情绪及应对情绪的过程。如果每当孩子想哭时,父母就简单粗暴的让孩子忍着不哭,堵住他们的情绪出口,就会阻碍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


那些长期忍着不哭的孩子,看起来很坚强,但多数是不懂得如何表达情绪,甚至表达感情,在与人相处时,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03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动不动就哭,难道就要放任不管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当孩子想哭时,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把悲伤情绪发泄出来,但不是放任不管。


首先,用语言来描述孩子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想哭时,你可以蹲下身,温柔地问孩子:你现在很委屈,是吗?

这样一句话能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描述出来。低龄孩子都是“情绪脑”,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教会孩子用语言描述情绪,让其用理性思考,不仅能减少怒火,还能促进“理智脑”的发育。


其次,引导孩子分析情绪


比如询问孩子为什么委屈?是爸爸错怪你了吗?找到孩子委屈的情绪源头。


然后告诉孩子,如果爸爸被人冤枉,也会感到委屈。这句话能让孩子放松警惕,愿意将内心的话讲出来。


紧接着,跟孩子道歉,让孩子感受到,爸爸是理解自己的!这样的分析过程,不仅有利于平息孩子的委屈、怒火,还能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不再动不动就哭泣。


最后,带着孩子反思情绪


比如你刚才很委屈,如果不跟爸爸分享出来,我就不知道你委屈的原因,也无法解决问题。

爸爸看着你委屈,我也很难受,但是你分享出来了,爸爸就知道原来是错怪你导致的,跟你道歉后,是不是就不那么委屈了。


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知道,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能引导孩子体会感受他人的情绪,增强共情能力。


总之,当孩子想哭时,我们要允许他宣泄情绪。只有把不愉快的情绪宣泄掉,才可能再次拥有预约情绪,你说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