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象(101)证与登

证,有两个字形,都是小篆:證,証。原本是两个字。

先说證,从言从登。

登,甲骨文字形,从双止,从豆。癶(bō),正反止,左右脚。豆是什么?

李孝定说,今吾湘甲第大门两侧常见两圆形石鼓分置作八字形,石鼓横置下有座,侧视之正作〇形,俗谓之圆鼓,登或谓之上马石,即此物也。

石鼓应该是门当,圆圆的并不方便踩踏上马,上马石是方的,而且有高低两级,拾级上马才省力。李孝定显然是为了替许慎做解释。

说文:上車也。从癶豆。像登車形。籀文登从収,徐锴《说文系传》:臣锴曰,两手捧登车之物也,登车之物王谓之乘石。

登字上面两只脚,踩着石鼓上车,故有蹬字。段玉裁:引伸之凡上陞曰登。便有借助某物上升、往上之义。

摄影 知行文化

徐锴说:两手捧登车之物也。这颇令人费解,上马石怎么要用手去捧?不过多两只手确有一字:

这是登的异体字,甲骨文字形,从双止从豆,又从収或廾,豆下双手,豆上双脚,会捧豆升阶以敬神祗之义。

癶(bō),说文:癶,足剌癶也。从止从反止。什么是剌癶?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两足箕张是剌癶也。像畚箕一样张开两只脚,走路就不顺,如同罗圈腿。

癶在登字上面不是为了写脚有没有病,而是说双手捧豆升阶敬神的步履小心谨慎,所以登有严肃、恭敬的意味。如,登峰造极、登堂入室、登坛拜将、登记在册、一登龙门、五子登科、五谷丰登……

摄影 赵汉阳

说文:,籀文登从収,还说:,古文登。列了两个异体字。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两个,《汉典》还收了一串异体字:僜蹬豋(很遗憾,有的字显示不出来)。登字为什么有这么多异体字?似乎值得研究。

还有一款异体字,把上一款手脚齐全的字形,省去了双脚,只剩下双手捧豆:

杨树达列举了殷墟书契中的数例:登人三千。又引王襄云:登人疑即周礼大司马比军中之事,将有征伐,故先聚众。杨树达从声音相同的角度认为登通徵,徵,召也,征兵。登人三千,就是招募三千士兵。其实看字形,双手捧豆,也可意会招兵护卫之义。

省手,手脚齐全,省脚,三种构形,所有异体字皆可对号入座各归其类。

登字的三种构形,带着各自的意义,来与言说会合——證:言说需要像敬神一样严肃谨慎,论证须得严谨;言说需要征集材料,言必有据,论证讲究证据;言说如同登高,节节上升,论证为的是提高认知水平,攀登理论高峰。

摄影 杨永华

再来说証,从言从正。

《汉字解象(53)正》: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框像城池,后来变为一,表示目标、方向,下面是止(足),意思是朝这个目标或方向笔直地走去。锁定目标笔直走,形成正字的本义:不偏斜,平正。引伸出准则、法则义。

証,从言从正,按照准则去言说,就是有理有据的论证;并且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先秦文献只出现一个证字:《论语·子路》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意为告也,儿子向上告发老子。《吕览》有二例,都是进谏,如: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说文:証,谏也;谏,证也。告与谏都取向上义,但不等同于论证。

证字用于议论证明,到汉代才多起来,王充说得十分明确:《论衡·薄葬》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将证跟论联系起来,而且多用证验二字,讲究证据和效验。段玉裁说:今人为证验字。

为您链接

汉字解象(100)评与平

汉字解象(53)正

象思维(56)论证模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