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寺的那些人那些事

广东四大名刹:潮州开元寺、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和肇庆庆云寺。

今天我们要讲讲的是肇庆庆云寺。

如果说广州光孝寺是中国禅宗的序幕,韶关南华寺是第一乐章,开元寺就是黄袍加身的御赐皇家血脉的奏章正演,肇庆庆云寺则是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

肇庆庆云寺素有“禅、净、律三宗俱善”之盛名,寺里香火历久不衰。


庆云寺寺联如下:

莲华历劫香初地

云液飞泉响万峰

字体为隶书,苍健有力.联中意思,既艺术地点明了庆云寺的盛衰史,也概括地描绘了眼前的景色,意境深邃,给秀丽的鼎湖山增添了情味.作者是著名中医、爱国人士梁剑波。

肇庆鼎湖庆云原寺联为文星瑞所著,字树臣,萍乡人,任官知府。著有《啸剑山房诗草》。

泉声鸟声钟磬声,声声入妙;

树色石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肇庆庆云寺历史悠久,在光绪十九年时,慈禧太后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寿辰,便敕令赐“万寿庆云寺”匾和“龙藏经”,并对该寺庙进行了大规模修葺,正因如此,庆云寺才会跻身于广东四大名刹之列,成为著名的寺庙。

庆云寺是在莲花庵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犄和尚来到莲花峰,视若佛地,于是结草为庵,取名莲花庵。

两年后,栖壑大师应邀到莲花庵当住持,随即大兴土木.把缓坡削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至清顺治年间,规模渐大,到清光绪年间已有僧众达八百多人,寺内殿宇重重,堂室深邃,计有大小殿堂100多间,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

栖壑是万历十四年(1586)生人,天资黠慧,儿时做游戏即学阿弥陀佛作合掌状,嘟噜着小嘴,奶声奶气,念念有词,惹得旁人呵呵大笑。长大上学了,别人读四书五经,他却爱读《金刚经》,很另类。

十七岁的一天,他拜永庆庵碧崖大师做了小沙弥,第二年就入南华寺做了憨山的侍者。他读书很专心,寺里的内外典籍,几年间都给他读尽。

二十一岁发足参方,憨山写了偈子鼓励他:

“汝持一钵曹溪水,

去洒诸方五味禅。

莫道老憨能说法,

如今不值半文钱。”

酸溜溜的,无非是说后生可畏。栖壑来到南都,先后在雪浪、一雨和尚座下听讲。他读书更加用功,别的和尚都就寝打呼噜了,他还站在路灯下偷偷看书,一两年就破格提拔为南都华严讲座的副讲。

但也从此落下病根,早早地把眼睛搞花了不说,上了年纪后腿脚也不行了,走路要人扶。

二十五岁时,又往杭州参莲池大师。莲池哪能轻易亲近得?一般人门儿都摸不着,但栖壑一来,老人家就笑眯眯授以净土法门,并付衣钵。

之所以如此,栖壑本身人品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肯定得到了憨山老人的特别照顾。要知道,这些大佬都和憨山老人关系好得不得了。

栖壑是广州闻名的大孝子。因挂念老亲,乃从杭州返乡,为大人养老送终。等他葬了父母,再回到佛门时,憨山老人也已经不在了。不得已,礼憨山弟子光孝寺寄葊和尚受具足戒。本来是憨山的徒弟,却做了憨山的徒孙,心里有些疙瘩不是?

天启七年(1627)春,又往江西侍曹洞宗无异元来和尚,恳求指示。无异大师见憨山的小徒弟自远方来,青眼频加。栖壑在博山钵盂峰力参三年,成绩斐然。

无异在油灯下写了偈子为他点赞,说:

“栖禅岭表称耆旧,

镇海明珠谁不有。

栲栳相传古及今,

谁是拏云攫浪手。”

并提拔为教授。

一日,栖壑偶翻《赵州语录》,言下大悟,即呈偈:

“兵马骈阗何处避,

囫囵赤骨露堂堂。

不须向外求知己,

六月炎炎降雪霜。”

无异大呼了得,当场印可。不久无异示寂,栖壑为师父料理完后事,乃洒泪而别,南还广州。应陈子壮、梁朝钟等士绅礼请,驻锡于白云山蒲涧寺。

广州一地闻者争谒,缁素问道如雨。

庆云寺颇具规模,占地面积1700O平方米,有殿堂房舍100多间,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寺庙建在山上,依山势分成七级,l-2级为花园,寺院建筑群则分布于3-7级。寺内现存舍利子、佛经、题匾、法座椅、大铜钟等文物,还有菩提、木樨、古梅、红棉等古树名木,鼎湖十景中的“菩提花雨”、“方池印月”、“塔殿香风”诸景均在寺内。

庆云寺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层韦陀殿,内设知客堂、云房,南有客堂、鼓楼;北有斋堂、钟楼;第二层大雄宝殿,内设东土祖师殿、伽蓝殿,三殿合而为一;第三层中正堂;第四层毗卢殿,南有藏经楼、七佛楼,北有睡佛楼、佛母楼;第五层塔殿,即原建之莲花庵。寺宇建成后,栖壑大师见周围雾霭袅袅,加之山顶有湖,“天将雨,湖先出云”,遂将莲花庵易名为 庆云寺。

庆云寺环境优雅。寺前第一级,是宽阔的平台,放置有吉祥缸和塔式香炉;第二级以下,是一个百花争艳斗丽的大花园,有桂花圩,菩提花雨、兰苑花圃、方池印月。寺后,三宝峰俨如天然屏障,其余脉蜿蜒起伏,犹如行龙高昂峻秀,把庆云寺衬托得愈发庄严典雅,雄伟肃穆!

庆云古刹,质朴而宽宏,庄严而典雅,雄伟而肃穆,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寺内,文物古迹甚丰,如舍利子、千人镬、大铜钟、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碛砂藏经》、百梅诗碑、梅花图碑刻,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都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将九洲大地分成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里是第十七福地。

彭泰来书写的“第十七福地”五个大字,悬于侧山门门楣之上。

“第十七福地”匾额为木板制作,长220cm,宽61cm,篆书,阴刻;匾额左方题款“彭泰来按图经题”,分作直行两行,楷书,阴刻。

一埕油换一埕水的传说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的女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多方求医不奏效,因为医病用钱,生活一天天地

困苦下去,有天晚上,其母做了一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叫她带一埕油上庆云寺添香油,然后在寺里装一埕水回去饮用。

第二天,她们照着做了,不久女孩的病就渐渐好了,而且体格也一天天强壮。

远近的村民知道这回事,都纷纷仿效带一埕油上山换一埕水。人们都说鼎湖山庆云寺内的水是龙泉圣水,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到庆云寺都是经常带油换水回家睇屋(民间传说保平安之意),所以有一埕油换一埕水的传说。

当然,以上这些都只是庆云寺的故事传说。

其实真正的历史是在明代崇祯六年(1633),居士梁少川(今鼎湖区蕉园村人)与十四信徒在这块宝地上建起了莲花庵。

据传居士梁少川是住在鼎湖山下的上迪村,年过半百,对母亲十分孝顺。一年冬天,他母亲病故。为了使母亲能有一块风水宝地下葬,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硬是冒着刺骨的寒风,踏遍了鼎湖山的山山水水。最后,梁少川寻觅到三宝峰处的莲花洞,放眼一看,大声赞日:“峰恋环秀,若莲花婷婷开天半间,宝地也!”莲花洞就这样这被梁少川圈定为埋葬其亡母的宝地了。

梁少川满以为择一个良辰吉日,将亡母送上莲花洞埋葬,自己的心事就了却了。可是,在举行葬礼的前一晚,梁少川辗转反复无法入眠,到半夜时分,梦见一个神人向他走来,指着鼻子直嚷道:“莲花洞不是你梁家的,是朱家的,快滚!”梁少川惊醒后,身上直冒冷汗。

第二天一早,他请来一个风水先生,一同匆匆上山,察看地形。风水先生说:“北有青狮领,南有白象领,确是块好地。俗语说,北青狮,南白象,大象追小象,代代出和尚。这是块佛地呀!”梁少川一听,心头一惊,心想:把母亲葬在这里,岂不是叫我梁家绝后吗?梁少川好不晦气,一连几天都不思茶饭。

又过来几天,有个叫朱子仁的,为找道场云游到鼎湖山三宝峰,他见这里群山环抱,面临谷地,峰恋起伏,“山灵之气全聚于此”,喜不自禁。于是,朱子仁便兴冲冲地冲下山,到广利会晤好友陈清波居士。一日,朱子仁经陈清波居士引见了梁少川,而梁少川一听子仁姓朱,想起梦中所见所听,便连忙把莲花洞这块山地送给了他。

继后梁少川又与学问渊博的新会朱子仁合力开山垦土,种松载竹,使莲花庵面貌渐改。

次年,粗成殿宇及左右禅房。

因鼎湖山层峦叠嶂,气候迥然异于山外,旦暮阴晴,气象万千,祥云时常缭绕于山中,于是改莲花庵为庆云庵。


附:咏广东的山水名胜庆云寺诗词赏析

苍梧西望鼎湖东,黄帝飞升湖已空。

环佩自归金阙后,仙灵常在白云中。

青山地涌莲花藏,绀殿天开释梵宫。

倚杖独依空界立,侧身恍惚御泠风。

客冈州送栖壑和尚还鼎湖 明:伍瑞隆

昔日从师断二愚,别来原只在须臾。

肉身喜见原菩萨,法座前称老腐儒。

满月一帘天在水,香风万里露成珠。

凭师试展琉璃臂,入我罔城立雪图。

#今日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创作挑战赛##故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