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重新启动48小时核酸引争议:部分城市走回头路可能是一种选择

全面放开是大势所趋,封控已经是过去式,这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可就在最近,山东重启48小时核酸,到底是重走回头路,还是政策进一步优化,一度引起热议。


12月10,山东冒天下之大不韪,重新调整防疫政策:第一,保持现有的核酸检测点不减少并优化布局,为原检应检的人提供便利。第二,进入密闭场所如网吧、酒吧、桑拿洗浴等,或者进入老年群体居多的机构,比如养老院、福利院等,需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才能进出。

言外之意就是放开后形势并不乐观,毕竟突然放开对社会面冲击过大,舆论压力也不小,特别是对医疗挤兑的冲击显而易见,不管是被迫,还是主动,山东都迈出了第一步,因此网友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还有观望的。

三年前封控,持续动态清零;三年后放开,鼓励轻症或者无症状居家隔离,这是顺势而为,不管政策发展到哪一步,作为父母官,要在保经济和保民生中找到平衡点。

记得今年吴凡说过:上海不仅是上海人民的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乃至于全世界的上海,上海有40%左右的市民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由此可以判断,上海早已不仅仅是原住民的上海,而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上海了。

三年疫情肆虐,绝大多数行业都是煎熬,尤其像上海这种沿海大都市,它们有庞大的进出口规模,需要紧密的跟国际、国内港澳台做买卖,一旦封控会导致进出口业务停摆,而一个上海的GDP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体量的国家。

前几天,随着国家“新十条”放开,江浙一带的政府立马带着企业家出国“抢订单”,可见这些沿海省份对于经济恢复的重视度。

当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严重依赖进出口,因此它们更倾向于放开,优先保经济。

而山东,尽管也属于沿海省份,但省会济南处在省部西边,相当于是个内陆城市,而沿海也就青岛拿得出手,但在我的印象中,青岛是以一个旅游城市存在的。山东整体偏向内向型经济,有进出口业务,但不会过于依赖这方面的业务量,因此封控的影响主要来自省内。

相对于放开,之前的严管可能更适合它们,因为能出门的基本都是健康的,老百姓消费也不用担惊受怕,因为感染的人都被拉到方舱医院,这样整体社会还能运转。

就目前来看,放开没有错,但突然的放开,让大家没有准备,最起码医疗体系没有准备好,因为第一波医疗挤兑正在上演,不管你信不信,它就在身边发生。

山东做为人口过亿的大省,已经习惯之前的动态清零,毕竟那时候可以正常出入各种密闭场所,而且身边阳的人很少。这一放开,亲朋好友陆续中招,药店一药难求甚至被哄抬物价,医院排起长龙,每天出门上班提心吊胆,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那更是担惊受怕,尤其是医院不足以接纳这多病患,搞不好会引起更深的社会矛盾。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指责山东走回头路的做法,这是把实体行业再次逼回到寒冬,特别是餐饮行业,可问题是,全面放开,餐饮就真的恢复了吗?

就拿我们武汉来说,上周公司组织了一次团建聚餐,想着解封了,大家聚一下,也算庆祝一下,选的那家店,2019年前都是要提前预定的,如今随到随点,压根不用排队,而且吃堂食的掰着指头也数得清楚,可以说人是放开了,但餐饮业要想重回爆满的场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医院的角度,了解的一些信息,可以供大家参考,医院现在是阳性聚集高发地,很多人感觉身体不适,又没有便民的地方做核酸,最后只能自费16元去医院做单管核酸,然而排队的过程异常痛苦,可以说是里三层外三层。

另外从我表妹那里得知,她在武汉市协和医院做护士,她最近在我们家族群就提醒我们,接下来到过年,这段时间将是感染的高发期,尽管每个人最后都会得,但是能晚得就不要早得,而且整个医院的床位已经告急,如果你不幸感染了,而且发展成重症,那么你是进不来的,因为真的没有呼吸机给你用,这一幕又让我想起三年前武汉封城的场景,可以说你有钱都不好使。

放开和管控,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这个节点放开让人捉摸不透,专家说:大概率不鼓励就地过年,言外之意就是让大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然而在高位放开,各城市赌的是“报复性消费”和经济反弹。然而随着身边的亲朋好友陆续中招,请问你还敢让老人和小孩出门吗?你还敢放心大胆去旅游吗?你还敢去不查核酸阴性证明的密闭场所浪吗?

想必这几天,很多人已经有了答案。

从目前已知的奥密克戎死亡率来看,似乎我们控制得很低。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一个数据,绝对人口基数和人均拥有床位数。

死亡率就取港台的平均数,千分之3.33,意味着1亿人就有33万死亡,全国14亿人,就是466.2万人。

而像我们武汉有1400万人口,意味着要死亡4.6万人,加上人均拥有床位数不足千分之7,可见一旦造成医疗挤兑,这个死亡率还会攀升,请问谁能独善其中?

放开的蝴蝶效应已经陆续显现,对于人口大省的山东,他们采取了适当收紧的升级政策,可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毕竟管控在左,放开在右,山东只是想找一种折中的方案,让经济和民生都得到保障。

毕竟放开后,身边不断有亲朋好友倒下,这么高的感染率,让大家再次陷入惶恐,因为专家说过,感染了还会重复感染,而每一次都是对免疫系统的冲击,这还是在后遗症未知的情况下,加上现在买药难,看病难,已经实质性对医疗系统提出了严重的考验。

专家驳斥了“早阳早自由”、“不会重复感染”的论调后,有些民众开始重新拥抱动态清零的老路,未尝不可以一试,只是不需要一刀切,最起码常态化核酸还是要保留。

防疫政策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能评判对错,只有合理不合理,要看是否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些大V这段时间又跳出来,说放开是为了弥补三年封控的错误。

我想说,你们说违背良心的话,良心不痛吗?

说句难听的,如果当初不是国家果断封武汉,然后全国严防死守,相信今天很多人没机会刷到这篇文章,因为可能去另一个世界报道了。

做为漩涡中的武汉人,我们要感谢国家封城,感谢这三年的尽心尽力,因为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保护,最起码在毒性最强的时候,我们不用担惊受怕,生活尽管很苦,但我们出门的时候没有太多担心,看看国外躺平的国家,付出的是什么代价。

之所以前段时间大家闹解封,不是在怀疑国家的防疫政策,而是对一些层层加码、核酸造假、滥用职权等歪风邪气的回击,但老百姓分得清对错,里得顺是非,绝大多数人还是理智的。

像山东走回头路,未尝不可行,毕竟全国这么大,用一个政策是行不通的,也许这种回调是一种止损,不然事态扩大,反而回不了头。


不是每个城市每个人都要承受躺平的代价,允许部分城市回头,未尝不是一种顺应明意的选项。

从放开后,别的城市不敢多说,但是身处武汉,感触颇深。

之前圈内有个朋友透露,原本国家出台“20条”的时候,是希望各地软着路,毕竟冬季是流感高发期,又伴随着春节,怎么说也得逐步放开,把人类最大的迁徙先跨过去,再全面放开。这样给医疗系统、防控体系、社会层面都有一个过渡期,结果在舆论压力下,各个城市一下大踏步走,这实际是跟顶层设计有出入的。

现在有部分人之前没感染,很反感动态清零,如今自己中招,就大放厥词,说医院不收治,国家不管自己。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西安的医生跟家里父母的电话录音,大概意思是:国家放开是必然,但是太突然,他们作为医疗体系的人压根没做好准备,如今医院床位紧张,不少医护也被感染,接下来会迎来感染高峰,让自己的父母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出一次门就多买些生活必需品,因为这次冲击不光是对医疗系统,也是对老年人有冲击,毕竟感染了还会重复感染。

但凡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接下来都会面对医疗挤兑的问题,区别在于时间先后。

而山东走回头路,可能是意识到医疗挤兑后更大的社会矛盾,因此调整放开后的政策,可以说一种负责任的尝试。

要知道三年动态清零,老百姓付出的死亡代价是最小的,而接下来全面放开,死亡人数不论从哪个维度都不会低,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一旦家里有人感染,一家人都逃不过,因此放开一刀切不适用每个城市,有些地方还是需要精准防控,只是不要在管控上层层加码就行。

全面放开,需要北上广深武去尝试;走回头路精准防控也需要像山东这样的大省来探索。两条路一起走,可能是接下来的新常态。

否则我们所希望的经济反弹没有实现,报复式消费也没有到来,但是付出节节攀升的死亡率,那就得反思政策的适应性,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代价,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死亡成本。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