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太年轻,居然以为徐克的梁祝在讲爱情

《梁祝》大家都知道吧,至少那首经典音乐《梁祝》大家肯定都听过。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向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遇相知相爱?连小孩子都可以告诉你,梁祝的经典桥段不外乎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

然而现在不少人重新解读梁祝认为,祝英台就是现在的恋爱脑,梁山伯就是当代的凤凰男。好多影视剧翻拍梁祝时都是要嘛放大祝英台的非君不嫁,要嘛放大梁山伯的无能为力,要嘛放大马文才的强取豪夺。这么多版《梁祝》看下来,我认为只有徐克才拍出了真正的梁祝悲剧内核。

徐克版的《梁祝》并没有按着原著经典桥段走,而是作了较大改动。比如英台并非自愿求学,而是个不学无术上房揭瓦的顽劣小妹,为了与马家成亲乖乖去书院镀金。比如我们再也看不到“男二”马文才,直接失踪,整部影片都找不到他的“踪迹”,这让那些把悲剧怪在马文才的人闭嘴了。徐克把现代社会的解读以及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十分巧妙地联动在一起,反而让观众更加清楚地把握《梁祝》悲剧的内核,撕开了古代万恶的封建主义社会的丑恶嘴脸。

有人说徐克版的《梁祝》那色调,根本不是爱情故事,是鬼片。其实可以粗略地将《梁祝》分为前后两篇。

前篇是青涩而又甜蜜的相处时光。两人从不熟悉到产生误会,再到解除误会、惺惺相惜。

后篇则用诡谲的光影开展了一场无法避免的腥风血雨!

前面越甜蜜,后面就越无力。

有一幕是祝英台趴在窗那里,一束阳光直射在她的脸上,刺眼却充满希望。然而随着最后一条缝隙被木条封死后,她的世界也只剩黑色了。

而当祝英台去祭坟的时候,大雨洗去了她脸上的脂粉,再配上经典的《梁祝》音乐,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宿命感瞬间有了。

故事背景中官场上下都要化妆,体现了当时官场那层虚伪外壳下早已腐烂的本质;英台求学,老师之乎者也一番后听到她坐拥多名家仆与车辆箱奁,进食与院士夫人一起后,腰越弯越低。

儿女的婚姻是什么?徐克版的《梁祝》告诉你是权力门阀之间拉帮结派的强纽带,祝父与祝母的对话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们盘算的不是儿女幸福吗?不是的,是己方势力又增加了多少,在朝堂上话语权是否增加,能增加多少呢?

梁山伯好不容易考取了县令,迈入仕途的他以为有了迎娶祝英台的资格。事实上呢?在祝父眼中:“县令就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 在祝母嘴中:“马家的聘礼送了三天还没送完!” 祝英台一语道破:“再过几年你也比不上马家呀!”怎么办,无能为力,只有逃走。

所谓门第,就是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迂腐的世道,谁又能置身事外,即使祝母已经看透了一切,仍然选择困住梁祝:你们以为只凭你们两个年轻人就能改变这一切吗?怪只怪你们生错了时代!祝英台的母亲与大和尚也是权势派系牺牲之下的产物。他们都懂,但是他们选择沉沦。

那就是只不过苦了两个相爱的人。

李碧华曾说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现在有点明白了。年轻人冲破门第的枷锁,化为了蝴蝶,终是离开了世俗。但是没有冲破的人呢?要么如祝母最终被驯化变得不堪,要么如大和尚放下一切四大皆空。

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大家一直在强调的“内卷”、“佛系”、“躺平”,不也是一个个的祝母和大和尚。

#梁祝#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