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道,人就不会感到无助(连载255)

《道德经》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第60章分享暨新年祝福09

第二层面,心中有道,人就不会感到无助。

四、“其鬼不神”的根源在:是否有道?

原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莅”指临;“鬼”指看不见的力量;“神”指神奇的效用。

这句话表示,以正道行走人间,阴阳和顺,人不会有非分之想,也不求妄加之福。

人君有德,百姓安生,大家幸福自在,谁也用不着去求神拜佛保护自己。对于鬼神来说,人求才有应;人不求,鬼神还怎么展现自己的神奇呢

所以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整部《道德经》中没有任何宗教内容,在老子那个年代,也没有宗教。

老子只讲根本规律——这种规律是超越宗教、超越文化、超越时空的。

此处提及的“鬼神”并非后世宗教中有名有姓、有具体形象的人格神,那些是人们按自己的认知,为某种力量套上了外衣,以便于表述。

所以不难发现:东西方的神鬼妖魔,形象也都和当地人一样。


“鬼神”二字很敏感,在中国历史上说来话长,在日常生活中却应用极广。

  • 比如,我们把不可思议的状态称为“神鬼莫测”;
  • 把故弄玄虚的人称为“装神弄鬼”;
  • 把登峰造极的造物称为“鬼斧神工”;
  • 把不合逻辑的行为称为“鬼使神差”;
  • 把半信半疑的犹豫称为“疑神疑鬼”……

很多人也许在逻辑上不信鬼神,但在潜意识里却敬畏鬼神。

因为,中国文化的视角是从宇宙源点看世界,中国人敬天地、敬祖先是传统,我们相信这种未知的力量拥有赏善罚恶的能力,所以人不敢做神怒鬼怨的恶毒之事。


读《道德经》,我们要用超脱的高维视角去看,才更容易看出共性,找出规律。

古人讲:“天神曰神,地神曰祇(qí),人神曰鬼。”

天地人这三种力量,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三者纠缠互动,就展现出了万事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

所谓“鬼神”就是指不同的能量,或者简单说,就是阴阳。放在人身上,可以理解为正思维和负思维。


人有道时是没有“我”的。

道浑然一体,包含阴阳,看似空无一物,实则充满人无法认知的、最原始的、最精微的粒子,老子将之称为“朴”。

在这个状态里,人心不动时与道融合,人心一动能化育万物:

  • 合道者充满创造、广大、平衡的力量,他无需外求,宇宙尽在我心;
  • 不同空间的万物众生都能在他身边安详自处。大家只需各守本分就能让生命达到最好状态,所以谁也不会生出妨害之意,即使有什么不可思议的能力也无需显露,这就是“其鬼不神”。

所以说,“其鬼不神”的根源在:是否有道?

下一篇:只要有光进来,黑暗将被驱散(连载256)


更多有趣内容(可直接点击浏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