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大院》为什么没有火?其实县城真实是这样的


这部剧的问题出在哪?

这部剧能把胡歌拉来演,我想应该是很好的剧本吧,应该多少能够突破一下尺度,展现一下中国基层县城最真实的样子吧。

然而我只看了几集,很失望,胡歌再怎么演也不是现实中县委领导的样子。

县里的干部啥样全中国的人都知道,没必要拿大家当傻子,装模作样不敢来真格的。

一个挂职半年的编剧写出来的剧本像是公务员再过家家,把一个大院里的公务员全都描写成一心工作,无欲无求的圣人,你不觉得幼稚吗?

总结了三个这部剧不会火的根本原因

一是缺少劲爆题材,说得难听点,没有满足观众大尺度需求。

比如黄磊搞女企业家婚外恋,胡歌老丈人是个反派,省级大佬女常务是靠着做情人上去的,这样就劲爆了,收视率就狂飙了。

二是缺少说服力,人民的名义为什么火爆,祁同伟占了很大的功劳,寒门出身,考入名校,成绩优异,被发配乡村,就这一点经历共鸣的观众就多了去了。

有多少人以为没有背景奋斗一生,不过是有多少人专业能力拔萃也为不懂搞关系而虎落平阳。

又有多少人没有勇气迈出祁同伟那一步而看到了祁同伟圆梦的样子。

这些与祁同伟后来的黑化没有关系,前面的坎坷已足够观众回味了。

侯亮平,钟小艾夫妇拍的是真实的,他们住着帝都的大房子,不用操心什么学具,一个电话老纪都得客客气气的。

而侯亮平与祁同伟能力上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不同的只是侯亮平娶了有背景的钟小艾,而祁同伟不愿意娶同样有背景但大自己十岁的梁祝。

这样的电视剧观众都爱看了,这才是他们眼里平日里看到的真实。

反观县委大院,胡歌是孜孜不倦,毫无架子,夫妻俩活生生的就像教科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黄磊和胡歌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就像上学时两个玩伴一样,共同商量难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法。

没有把中国真实的县城写出来,演出来。

真实的县城有三类人

在所有的县城里,不管你有10万人还是50万的人口,总共就只有四类人。

第一类,当官的。他们掌握着哪里拆迁,谁家的孩子能进重点学校,谁能够拿到政府招标的项目,总之他们掌握着权力。

第二类人,成功的商人。他们靠着用钱砸社交,形成自己的交际圈,靠着用钱能使鬼推磨,在县城里也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第三类人,知识分子和医生,记者,律师,事业单位编制内员工。这样的中产家庭在县城里,他们独善其身,不爱社交,不爱跟自己的穷亲戚来往,守着自己的既得利益。

第四类,真正底层的人。他们根本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靠着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赚取着只能满足自己温饱的基本收入。

为什么如今大学生毕业后宁可留在大城市住地下室啃馒头吃咸菜,都不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就是因为他们受够了从小到大县城里这些可恶的游戏规则。

谁说县城应该是这样的?凭什么是这样的?年轻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们的家长或已经被同化的那些人告诉他们,规则就是这样,屁大点的事儿都得找人托关系才能办。

既要与利益者结成同盟,铁板一块,工作和升迁的机会留给这些利益团伙或者他们的家族。

殷勤打工的人过年过节不走动走动,给领导们送点礼,肯定会被穿小鞋。

甚至即使你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县城创业,还要面对城管,消防等等各种部门甚至社区的百般刁难。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问题出在哪里?刚才说的那四类人,谁做错了?

当官的做错了?肯定有人说这些人做错了。

但是贪婪是人的本性,没有权力制约他们才根源,问题的根本不在他们。

商人们做错了吗?追逐利益本就是商业的本质,总不能天天要求生意,人家做慈善吧。

底层的老百姓们做错了,他们除了活着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啊,就只剩下他们了。如今中产阶层的沉默才是县城最悲哀的现状。

归根到底,想靠着上层甚至顶层的管理者天天插手县城的事情来改变社会风气,那是不现实的。

中产阶层如果不能站出来发声,医生,记者,老师,律师这些人,如果他们都到既得利益者那一点,没有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心,没有知识分子应该有的风骨和亲情,连他们都没有挑战不公的勇气,那社会凭什么进步呢?

回到县委大院,如果这个剧组拍出来的县城都是这样的,连他们都不敢拍社会真实的样子,先不说收视率的问题了,我们的社会都会迟早败在这些只会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不会实事求是提供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分子。

主流媒体和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公平公正的环境才是有利于每一个人。

30年河东,30年河西,或许你今天用既得利益排挤打压的那些人,将来名震天下的你会不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如果是其他既得利益群体的对你排挤打压,你又做何感想?

人都是自私的,在公平公正的规则没有深入文化属性之前,这样的现状还要走很长时间的路。

当然现在国家上层已经开始了县域经济和内部整顿,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也有魄力改变县城的现状,未来也会有更多大城市回县的青年人共同建设美丽县城,我们也要有所期待。

未来总是美好的,道路总是曲折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