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吉林村妇心善救毒蛇,没想却“赖着不走”,在家养了12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慈悲之心,或大或小。有的人,即使面对冷血的蛇,他也甘愿冒险。

1995年,来自吉林省四平市的王桂珍,作为一个朴素的村民,她善良仁慈,坚持自己,就亲自“上演”了一场“与蛇共舞十二载”的奇闻。

1 救蛇

家住吉林四平叶赫镇的王桂珍,是当地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丈夫黄长江是一名手艺人,平时靠扎纸人谋生,王桂珍操持家务,农活不忙时,就上山挖草药,晒干后售卖补贴家用。

夫妻俩还共同抚养着一个女儿,生活虽平淡,但一家三口相互理解,日子也算其乐融融。但1995年4月17日一天,这家人的生活轨迹被一条蛇改变了。

当天下午,王桂珍忙完当天的农活后,就扛着锄头上山挖草药去了。4月的季节,正是草药长成茂盛的季节,望着碧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王桂珍没有一丝疲惫,反而激情轩昂,今天定要满载而归。

当王桂珍经过一片山林时,她被一阵窸窣的声音所吸引,她看见几个村里的男子在草丛里捣鼓着什么。他们手上拎着麻袋,不停的用器具扒拉着草丛里的泥土。

难道,他们也是上山挖草药的?看他们的造型也不像啊!王桂珍往前靠了靠,其中一个男子看见了王桂珍肩上的锄头,他还借用了。

经过一番折腾,原来草丛下是一个蛇洞,刚才他们用器具捣鼓了半天,估计不好抓。现在有了锄头,只需几下,就翻开了土,随即一名男子擒住里边的一条花蛇就拖了出来,并麻利地装进了麻袋。

东北的4月,正是冬眠蛇大量出洞的季节,当时的“捕蛇风”盛行,很多餐馆都有蛇类菜肴,还有很多商人利用蛇毒牟利,也让很多人加入了捕蛇队伍。

这几个男子就是专门上山捕蛇的,在花蛇刚被拖出来时,王桂珍就瞧见它身上布满了伤痕,估计是刚才被他们的器具所伤。而且,这条蛇还这么小,他们怎么忍心用它赚钱。

善良的王桂珍见不得这种场面,她当即就问,这条花蛇这么小,真的能卖钱吗?要不把它放了吧?

其实,王桂珍生在农村,早已对捕蛇这事司空见惯了,然而这次,她不知怎么的,就想让他们放了这条蛇。

几个男子听闻要放了,当然不愿意了,好不容易才抓到一条,怎么也要卖几个碎银子喝二两酒才行,哪能放了呢!他们当场就拒绝了王桂珍的请求。

王桂珍诉求无果,一想到自己还借用锄头助纣为虐了,心中五味杂陈。随即她连忙说道:“反正你们都要卖,倒不如你们现在卖给我吧!小蛇这么重的伤,估计你们也不好卖!”王桂珍说着说着,就开始掏钱了。

几个男子有点懵,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王桂珍就掏出了几张皱巴巴的票子,合计5块钱左右,就全部塞给了拿麻袋的那名男子。

“这条蛇的市场价大概在10块左右,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哥几个,我们干脆就友情价卖给她吧!”男子得到大家示意后,就接过钱,把小蛇倒进了王桂珍的口袋中。

当王桂珍准备收紧袋口时,她看见小蛇也撑起脑袋看向她,四目对视,奇怪的感觉在王桂珍心中一闪而过,或许,这就是缘分!

看着伤痕累累的小蛇,王桂珍决定先把它带回家,等把它治好后,再放生也不迟。然而,真正放生的决定,直到12年后才实现。

2 治蛇

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睦,平日里的沟通和商量是首要的。由于丈夫黄长江还没有回家,王桂珍就先把装蛇的麻袋放在一旁,好等丈夫回家后商量给蛇疗伤这事。

然而,王桂珍去做饭就给忘了,等黄长江回来时,他看见了袋子,他还以为是白天王桂珍挖的草药。他走过去直接打开袋子,不料一条小蛇直接窜出来,吓的他一踉跄坐在了地上。

黄长江抄起工具就准备将小蛇打死,还好王桂珍及时赶到阻拦。黄长江连忙问道:“这蛇哪来的?”“你没看见它脑袋是扁的,通体花纹,是剧毒蛇吗?”“毒蛇你也敢带回来?”

还没等王桂珍开口解释,惊魂未定的黄长江就噼里啪啦说了一通。王桂珍等黄长江缓过气来时,才从容地说道:“这是我花钱救的。”“我把它的伤治好了就放生!”

在详细听完小蛇的来龙去脉后,黄长江仍然很气愤:“你说这是什么事?别人见了毒蛇,躲都来不及,你倒好,直接往家里带,我和女儿还住不住这个家啦?万一它逃了,咬伤邻居们又怎么办?还负不负责了?”

看到丈夫仍在气头上,王桂珍也不多说什么,反正事情已经做了,自己就要负责到底。她只能保证,不管是疗伤还是喂食,小蛇都控制在袋子里,绝不让它出来溜达。

黄长江知道王桂珍的性子,她决定的事情是无法轻易变卦的,算了,先由着她,只有再找机会说服她了。

面对小蛇的伤口,王桂珍也是伤透了脑筋,这是一条剧毒蛇,肯定是没人敢帮忙的。她只好自己操作,穿上了棉衣棉裤,做好了全身防护,全身颤抖的用一只手去捏住蛇的七寸,用另一只手连忙把捣碎的中草药涂上蛇的伤口上。

一回生二回熟,连操作了几次,王桂珍也变得不怕蛇了。蛇也知趣,后来在换药时,它干脆就趴在王桂珍的手套上一动不动,任由摆布。

王桂珍本想每天喂蛇一些面条米饭就行的,奈何蛇只吃肉,也不吃死物,这可难道了王桂珍。自己家本来就不富裕,现在还要“供”一条蛇,这到哪里去找食物呢。

好在丈夫黄长江友善提醒,蛇要吃青蛙、老鼠、小虫、小鸟等动物。于是,王桂珍每日外出除了干活外,还专门帮蛇挖蚯蚓,捉菜虫等。

黄长江天天都在催促王桂珍放生蛇,好在一段时间后,小蛇的伤口也痊愈了,王桂珍只好拎着袋子,把小蛇放生到了深山老林中。

不过,小蛇却赖着不走,它居然悄悄地跟着王桂珍又回到了家中。王桂珍再次把它往远了放生,可是不管怎样,小蛇依然能找到回来的路,不出五天,它准能出现在王桂珍的视线中。

这可成为“赖皮蛇”了,面对如此难缠的角色,王桂珍的心也软了下来,既然把你送不走,干脆就把你养着吧!于是,养蛇之路开始了。

3 养蛇

有一次,估计王桂珍没有把蛇喂饱,蛇溜了出去,当时黄长江正在茅草堆里拾柴火,突然小蛇掉下来悬挂在他面前,差点没把他当场送走,黄长江吓得,捡起柴火就准备把它打死。

闻声而来的王桂珍及时赶到,顶住丈夫的一片骂声,苦口婆心劝说了半天才算作罢。不过,黄长江和蛇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这个家有它没我,有我没它。

女儿也非常怕蛇,她没无法理解,母亲为何要在家里养一条毒蛇。本想和父亲联合作战的,奈何王桂珍一意孤行,随便丈夫和女儿怎么说,这条蛇,她都养定了。

既然这个家已经“容不下”他们了,那他们只能负气搬家了。于是,丈夫黄长江搬到了隔壁兄弟家空闲的房子里,女儿搬到了外婆家住。这样也好,再也没有人阻挡王桂珍养蛇了。

黄长江也是明事理的人,他冷静了几天,也在饭点回来陪王桂珍吃饭,不过到了睡觉时,他还是抹不开面子,只能腼腆的出去。王桂珍也不点破,毕竟,多年的夫妻情感,他总会有妥协的一天。

从此,王桂珍和小蛇相处了好长一段时间,每天王桂珍外出回来时,就带回一些小动物给它,小蛇待在家里,也算衣食无忧了。

不久后,黄长江的气也消了,他还能怎样,当然是选择和小蛇,同处一片屋檐了。不仅如此,黄长江为了减轻王桂珍的负担,他开始拼命挣钱了,也时不时带回一些小蛇的食物。

小蛇也不负他们的照顾,随着一天天长大,它也能自主捕猎了,也算是一种良性回馈。

村民们听闻王桂珍家养有一条毒蛇,刚开始大家都不敢来窜门,后来发现,小蛇对他们一家人都很好,也啧啧称奇,拍手叫绝。从此,“蛇女”的称号,算是被王桂珍坐实了。

令王桂珍开心的是,自从小蛇来到家后,家中的米粮油面等食物,再也没有遭到老鼠小虫的祸害了。搁以前,家里还被小偷光顾过,现在“蛇女”传开后,家里也算太平了。这也算是蛇的“报恩”了。

在岁月的不断冲淡下,女儿也放下了当初的芥蒂,选择了理解王桂珍,当初其乐融融的家庭,也在逐步的恢复。

就这样,小蛇在王桂珍家中一待就是12年,它早已长成一条人人退避三舍的大蛇了。在12年里,它和王桂珍一家三口和睦相处,互不伤害,完美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不过,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在一段时间里,王桂珍发现小蛇总是攻击自家的小鸡,这是不寻常的。通过一个采风队才知道,这是蛇步入老年后的正常反应,说不定还会出现伤人行为。

想想也是,一条野生的蛇,寿命也不过数十载,现在这条蛇已经被自己养了12年了,也是时候让它回归自然,寿终正寝了。

于是,王桂珍联系了当地的动物救助站,她双眼噙着泪水,看着工作人员把这条和她相伴了12年的蛇,放生到了深山中。至此,这条蛇再也没有在王桂珍的视线中出现,也许,它已经魂归自然了吧。

蛇为何不伤人?

蛇是冷血动物,是说它的体温只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当到了15℃以下时,它就要选择冬眠的方式,来熬过半年左右的光景了。

蛇作为一种上亿年的古老物种,它并没有进化出高等的智慧,反而身体结构还返璞归真,连四肢都不“显出来”,爬行,是它移动的方式。

据研究,蛇的智商很低,它脑袋并不具备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它很多反应都是由脊椎上的神经来控制的。

它对热感和震感的捕捉比较灵敏,“农夫与蛇”是告诉我们,农夫发现蛇冻僵了,他用身体缓和了蛇,没想到蛇感应到突变的温度,出于自身的应激反应,随即做出的自卫动作,从而伤害到了农夫。其实蛇不是知恩不报,而是它无法控制这种条件反射的行为。

而“打草惊蛇”就是对蛇震感的最好解释。

一般来说,包括蛇在内,自然界的动物,都懂得和人类拉开距离,都不会主动伤害、或很少攻击人类。如果在某一个特定场合,动物走进了人类的世界,只要人类不刻意伤害它的话,它自然不会攻击人类。

这种“互不打扰”的和平相处模式,是不断熟悉而产生的自然结果,即便是蛇,也是能和人类“和平相处”的。

其实,现实中,人和蛇的奇闻还真不少,比如同样为东北的黑龙江养蜂女,她就和十几条菜花蛇“共处”了十几年。

总的来说

慈悲和包容之心,是拉近人和动物之间距离的密匙。即便现在高楼耸立,工厂四起,动物们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榨,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共处共生的关系。

人类取之自然,也要归入自然,千万不要掠夺自然,否则吞食恶果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所以,人与自然之间,只有建立起了良性的平衡点,才能保证和谐相处。而这些,全凭人类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自觉。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