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山:一座因碑刻石刻闻名天下的小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有一座山确是不是因为巍峨高大闻名,它的出名是因为“摩崖石刻”,这就是水牛山。水牛山位于山东省汶上县白石镇小楼村东南约1公里,花岗岩石质,海拔92米,周边为广阔的大汶河冲击平原,相对高度不足五十米,东西约百余米,该山呈东西走向,北坡、西坡陡峭,南坡倾斜,东坡狭长,因远观像一头伏卧而眠的大水牛故名水牛山。


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这座小山上,名闻遐迩的国家一级文物、北齐时期的《文殊般若碑》原来立于此山的顶峰(目前移藏于汶上县中都博物馆)、隋朝的《章仇造像碑》,除外还有两位历史名人的名碑,即颜真卿的《孔子讲书堂赞颂碑》、苏洵的《闵子迁庙堂碑》等。在山之顶端还有一处著名的北朝摩崖刻经,就在朝阳的立壁上,旁边还有一石窟。

石窟寺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在开凿的洞窟中雕刻或放置佛像,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水牛山石窟门作拱状,高约2米、宽约1.3米、进深约2.5米,无佛像(原有佛像),也无题记。从其建筑体量和形制来看,当属出家人与民间信众共同开凿,开凿年代与小南海石窟相当,约在北齐建立(550年)前后。

山东省文物保护标记

《文殊般若碑》,简称《文殊碑》:现保存在汶上博物馆,青石质,高2米,宽0.7米,厚0.14米。原有碑帽,碑额正中置佛龛,为一铺五尊(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由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释迦的两大弟子阿难、迦叶组成。龛之两侧阴刻“文殊般若”四字,字高15厘米,宽约为20厘米,隶书体,与泰山经石峪书体如出一辙。碑首下书体隶、楷兼具,以隶为主,字径5厘米,阴刻南朝梁曼陀罗仙译《摩柯般若波罗蜜经》。

摩崖石刻,位于水牛山南麓山洞右侧。摩崖刻字处为一长方形磨光石面,刻面高2.6米,横1.95米,隶书6行,字径27厘米,共计52字(1980年当地民众开山采用石,损毁了摩崖石经的右上角,使“舍”、“利”二字被炸掉),经文出自《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内容为:“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水牛山摩崖石刻字迹清晰、笔法遒劲,以天地为背景,借山峦为材料,展现了大自然的空间,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是人文书法和自然环境,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

刻石字体在书法上也是自成特色,以隶为主,间有楷、篆、行书;如“能”字的左边上半是小篆,下边则是篆隶结体,“月”中左边一撇是隶书的波挑,而中间曲弯的二横则是小篆的写法,且右半下面的捺,则又有楷书的写法,一字中有篆、隶、楷三种书写成分,确有趣味。

这些书法书体、字体体现了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前后承接的痕迹,古朴拙厚,方圆兼用,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书法价值,对北魏以后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在北魏时首先树起了楷书之榜,为后世尤其是唐代楷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综之,水牛山石窟约开凿于北齐建立(550年)前后,时称石窟寺;《文殊碑》建造于北齐建立后,由东阳平郡太守泰山羊钟书丹;摩崖刻经略晚于《文殊碑》,也由羊钟书丹。“北齐天保七年”东阳平郡撤销后,羊钟来到洪顶山隐居,改称僧安道壹,专心修行佛法和书法。隋、唐两朝崇尚楷书,宋代学者对北朝书法持否定态度,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碑学兴起,僧安道壹及其刻石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僧安道一,被誉为神秘的中国传奇书法僧、书佛,中国书法史上首位具有独立表现体系的大书法家,其书法造诣及成就可与“书圣”王羲之媲美。


水牛山《文殊碑》

近年来,国内外书法家到水牛山考察观摩的人数逐年递增,愈来愈多的游客也来此观光。1975年济宁市人民政府行文公布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12日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