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集体放飞气球,这样的“浪漫”不要也罢

跨年夜,河北石家庄的某商圈聚集众多市民,他们零点放飞气球,沿路的树枝上挂满了氢气球。1月1日,环卫工人赶着大早举着长杆,沿路摘下昨晚年轻人跨年夜的“浪漫”。(1月1日 北京头条)

如今,许多年轻人喜欢追求跨年“仪式感”,去到广场与诸多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一同跨年则成为了首选,氢气球也成为了增加跨年“氛围感”的必备物件。诚然,与众人在跨年时刻一同放飞气球,既有着类似于古时放飞孔明灯一样的美好寓意,能够借此许下关于新年的心愿,又能在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活动中,找回阔别已久的仪式感。然而,这种行为却忽略了氢气球带来的安全隐患与环境破坏。这样的“浪漫”,不要也罢。

氢气球的填充气体氢气易燃,遇上火苗会瞬间燃爆。跨年活动中,难免有燃放烟花的人群,两者相遇易造成爆炸起火。国家规定,制作气球应该使用相对安全的惰性气体,比如氨气,但是很多小摊贩为了节省成本,往往氢气与空气混合制作气球,这种气体仍然很容易爆炸。因此,在跨年广场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场合下,氢气球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此外,放飞氢气球属于乱扔垃圾的范畴,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负担。氢气球外部由难以降解的塑料制作而成,氢气球一旦在高空爆炸破碎,则会形成诸多碎片,最终会落到地面或者江河湖泊。由于氢气球鲜艳的碎片与海鸟喜欢的食物非常相似,海鸟不仅会自己食用,还会喂给雏鸟,比起其他塑料垃圾,气球碎片更容易造成海鸟死亡。当代表人们对新年的祝福与美好的气球,转身变成了海鸟的“梦魇”,这估计是大家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而其他被挂在树上的氢气球则成为了环卫工难以清理的“顽固分子”。面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垃圾”,环卫工人需要用长杠一个个将氢气球摘下,费时又费力。不仅如此,这些狂欢的“残骸”也与文明的城市形象格格不入。由此可见,放飞氢气球虽看似浪漫美好,但倘若群起效仿,则容易对城市文明带去不良影响。

氢气球的治理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治理,并且向大众科普氢气球的安全隐患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于个人来说,若能兼顾狂欢与环保,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留下美好愿景,带走垃圾废物,则更能彰显个人素质,也能为环卫工人减轻负担,共同营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红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