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毒株流行或缩短二次感染“安全窗口”!第二波感染高峰可能在这个时段…最新研判来了

近日,针对上海市民对于欧美地区毒株BQ.1和XBB传入的担心,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袁政安表示,目前上海所发现的奥密克戎BQ.1和XBB毒株,仅在极少数入境隔离人员中检出,尚未在社会面上造成本土传播。


此前,在12月20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我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同时50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暴发流行,包括BQ.1和XBB,其中9个省份的49例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在3个省11个病例中检出XBB亚分支。



专家:第二波高峰可能在五六月份

规模将为现在25%-50%左右



2023年中国是否将面临多波感染高峰的问题,近期颇受关注。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蒙国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至于三个月一次,但半年是有可能的。第二波高峰可能在五六月份。根据对周边城市及地区评估,第二波疫情规模将远小于现在,将为现在的25%-50%左右。因此不需要过分紧张。


新毒株流行或缩短

二次感染“安全窗口”



XBB毒株会引发二次感染吗?


针对再感染问题,深圳三院院长卢洪洲表示,以色列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以色列新冠再感染率随着新毒株的流行而走高。近几周来,在BQ.1.1和XBB变异株的大流行下,新冠再感染率从20%上升到35%,且仍在增长;在BA.1和BA.5变异株流行时期,再感染率高峰分别为15%和20%。


这意味着,群体免疫对于预防BQ.1和XBB新突变株感染的作用较弱,新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尽管感染新冠后短时间内比如三到四个月内不会感染,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毒株流行或缩短二次感染‘安全窗口’。因此,在欧美国家,一些免疫力较差的人可能一年内感染多次。”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卢洪洲表示,疫苗接种仍是重要手段。虽然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虽然不能有效预防新毒株的再感染,但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不错的保护作用。


XBB毒株刷屏

这些事情你需要知道


近期,XBB毒株引发关注。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以BA.5.2和BF.7为主,但一些国家出现了BQ.1和XBB等优势毒株,并且已经在我国本土病例中被检出。这些毒株的致病力如何?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流行?

XBB毒株是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BQ.1和XBB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分支。已在一些欧美国家成为优势毒株,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

XBB毒株的致病力增加了吗?

许文波介绍,BQ.1和XBB的致病力与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1和XBB的国家也没有增加。

近三个月以来,我国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但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优势传播还是以BA.5.2和BF.7为主。


XBB.1.5或将在短时间内

成为全世界主要毒株


据澎湃新闻报道,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新增369条中国本土新冠病毒测序结果,上传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


这些样本来自上海地区新冠患者,随机采集于2022年11月23日至12月22日,经基因测序确认30个已知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尚未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此外,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是境外输入病例,未造成本土传播


研究人员表示,境外输入患者中的毒株较为复杂,多为我国境内首次检测到。当前测序结果表明,针对境外输入新型病毒株较多,仍需要常规开展病毒株检测为后续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据报道,国内外专家预计,XBB.1.5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需要密切关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XBB.1.5 的人ACE2结合亲和力几乎与 BA.2.75 相当,可能使 XBB.1.5未来像BA.2.75一样获得更多突变,不过XBB.1.5目前免疫压力不大,还不会很快进化。  


XBB.1.5致病力究竟如何?


据媒体报道,此前,美国疾控中心于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估计当周美国有40.5%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由XBB.1.5毒株引起。科学家们还表示,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取代BQ.1.1和BQ.1,成美国头号流行毒株。


研究显示,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与 XBB.1相当,但关键突变F486P使其具有更高的人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ACE2可以被看作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大门”,这意味着XBB.1.5更容易感染人体


对此,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介绍,F486P在轻微增加与ACE2受体结合能力的同时,其免疫逃逸能力也有轻微减弱。这再次说明复制感染与免疫逃逸是连动的。现在的变化是遗传漂变,也就是偶然发生的变动造成下一代基因频率不同于这一代的现象,实际上没有离开基线太远。


金冬雁称,XBB.1.5目前在美国没有导致感染、住院、死亡数字出现显著变化,对其致病力和二次感染风险均不用过于担忧。“除了免疫逃逸能力有一定程度增强,其他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比较小的。”他说。


医疗机构能否应对新毒株?


今年1月1日,据央视《面对面》节目报道,2022年12月上旬,不少城市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感染患者数量猛增,医院的发热门诊首先承压。


对于XBB.1.5是否会造成中国内地新一轮感染高峰这一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教授向中新网回应称:“不必要担心,有些夸大了。”


张继明表示,目前监测到的新毒株仍属于奥密克戎亚型,仍属于呼吸道病毒,即主要感染呼吸道,且致病性并未增强。同时,结合处理第一轮感染高峰的经验,医疗资源可以应对。


金冬雁也表示,XBB.1.5在美国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新冠在美进入地方性流行的基本态势。在他看来,目前新冠在美国已不存在海啸式爆发的土壤,XBB.1.5并没有改变这个土壤,且在美国并未引起类似年初 BA.2的大爆发。


阳康后,会再次感染XBB吗?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目前XBB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和我国流行的BA.5有所差异,感染BA.5后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力水平下降,遇到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但是,再次感染主要会发生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短时间内再次感染风险比较小,而且感染后的症状通常比第一次轻微。

来源: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广州日报、看看新闻、钱江晚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