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一响,黄金万两,这件传统民乐,现在你都高攀不起

民间唢呐老艺人张瞎子

前几天,老妈回老房子去取东西,回来跟我说,老邻居张瞎子没了。我感慨了一番,张瞎子之所以还在我记忆里,一是因为他是一位盲人,大家都叫他张瞎子,终生未娶,身世颇让人唏嘘;二是,他吹唢呐很厉害。逢年过节,他都会和老朋友们提前排练秧歌曲。这唢呐、锣、鼓、铙一响,十里八乡都能听得到。一听到这曲子,就会使人莫名地兴奋,因为这说明,过年的热闹就要来了。

张瞎子,我愿称之为民间艺人。我不知道他的本名,他的故事,我也没有仔细打听过,也没有听别人议论过,或许他本身平凡至极,没有故事,双目失明据说也是天生的。以前上下学,就看见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或者背着手在门口溜达,没见他跟谁说过话,或者去过哪,是一个用现代话说“很没有存在感”的人。但当他吹起唢呐,整个人就焕发出一种“我的主场我掌控”的精气神,眉飞色舞,身体随着曲调之音有节奏地晃动,这应该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欢快高亢的唢呐之声,划破天际,直冲云霄,似乎天地之间,这唢呐之音,便是他孤独寂寥中宣泄命运不公的强烈对抗。他的离开,中华大地又少了一位技艺娴熟的唢呐艺人。

唢呐并非起源于我国,但盛行于中华大地

说起唢呐,在农村并不稀罕。唢呐属于双簧木管乐器,因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盛行,很多人以为唢呐是起源于我国的传统乐器。但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才由西欧东亚一带传入我国。唢呐根据音高分高、中、低音三种。由于各地特色不同,唢呐从外形上也各有不同,有长、短、大、小之分。全国各地,唢呐人气大区主要有东北、陕北、河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唢呐的特色,是喜庆,而非“送人走”

现在可能比较少见了,以前,唢呐一直在婚、丧、嫁、娶、典、祭和秧歌会等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堪称是镇场之宝。唢呐一响,锁定全场;唢呐一吹,大喜大悲。

然而,受很多影视剧里出殡场面的影响,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变化,很多人会觉得唢呐不够积极正面、高雅舒缓,根本就上不了台面,是农村low文化的代表,是旧俗,是吵、闹、烦的代名词。

确实,唢呐因为嗓门大,有些地方管唢呐叫喇叭,它简直不分场合,但凡出镜必抢戏。

唢呐之音穿透力极强,方圆五里,都听得清清楚楚,很容易勾起大家的好奇心,不得不循着声音就过来了,看看到底是谁家娶娘子,还是正出殡,或者是搞什么小庙会、秧歌会、搭台唱戏、乡间二人转……以前甚至谁家买了个大彩电,都要敲锣打鼓吹唢呐庆贺一番。

这样看来,唢呐更多是喜庆的象征,古代状元衣锦还乡,更是需要唢呐大队造势。所以,唢呐出现的场合里,喜庆多过于悲丧。唢呐应该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具人气的顶流民间乐器了,它热闹,音色嘹亮,听了就使人振奋。

唢呐的华丽转型

近些年,因为国风兴起,国潮盛行,大家渐渐对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器乐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有人去研究这些传统民粹,去发扬和推广国粹瑰宝,更是有一些民间艺人的坚守和传承,让唢呐这样几乎被世间雪藏的传统顶流民间乐器重出江湖,甚至登堂入室,由下里巴人的民礼风俗和土味怡情,摇身变成潮酷之音、国粹代表。

让我们来欣赏几首现代唢呐演奏的潮酷名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来视频版看一看。

《耍猴儿》,是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片头曲。里面的唢呐魔音,经网友们的诠释,细细听来简直就是梵界冥音。唢呐既出,百鬼夜行;鬼王娶亲,是喜是悲?正是这魔性的旋律,越听越上头。网友纷纷留言:麻烦帮我盖一下白布。这首曲子,非躺平了听不可。

《囍》,号称灵魂唢呐之音,令闻者头皮发麻。作者曾现身说法,这唢呐配曲其实是喜庆的,但放在这个故事里,被网友们解读出一段少女含冤而去、心有不甘却还要被新郎在正月十八硬办冥婚迎娶过门的怨恨悲戚来。

有才的网友们最终总结了:没有二胡拉不哭的人,没有琵琶奏不出的情,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

《小刀会序曲》,开头的唢呐吹奏出来的磅礴气势,若非齐天大圣腾云而来,谁还配得上如此张力十足的雷霆之音!就好像是美猴王挥舞着一面大旗,无论牛鬼蛇神,跟着这面大旗,排山倒海,撼天动地!这段乐曲是1959年推出的中国大型民族舞剧《小刀会》中的音乐,作曲者商易,山东人。想想这开头的唢呐之音,其后循音而来的二胡和琵琶,皆是华夏传统民族乐器的瑰宝。也唯有我们的民乐三宝,才能演绎出如此雄壮浑厚、国风十足《小刀会序曲》,且被广泛用于具有典型国风、武侠特色的影视音乐作品中。

唢呐这气势,这腔调,真正应了那句话:百般乐器,唢呐为王。唢呐一响,嗨翻全场!唢呐一出,谁与争锋?

同时,因唢呐演奏本身存在感极强、但凡给个出场的机会、一定不负众望。在近些年来各类影视综艺音乐剧中,唢呐演奏大放异彩,唢呐也逐渐重回人们的视线。

大家耳熟能详的《好汉歌》,除了刘欢老师本身的演唱非常传神之外,唢呐的编曲也为此歌注入了灵魂,使得此歌高亢嘹亮,大气磅礴,令人热血沸腾。从而成就了时代经典。

《武林外传》里燕小六吹唢呐的片段,也是神来之笔,堪称经典。不得不说,唢呐的感染力非常之强,能积极地调动人的情绪,让人随着音乐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当时的场景和气氛之中。

众伙计湘玉榻前狂蹦迪

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在电视上偶尔看到有乐队在央视的舞台上,将摇滚与唢呐合并表演。喜欢摇滚是天生的,但当唢呐出现在摇滚现场,真的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抖擞,唢呐竟还可以这样玩!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演奏者兼主唱吴彤,是一名民乐演奏家,而乐队叫做轮回乐队。再次翻出乐队和吴彤的表演现场,仍然惊为天人!吴彤本身就是一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演奏家,科班出身,曾两次获得格莱美奖,特长是吹笙和唢呐。笙啊,简直了,这世间的活化石。看吴彤的唢呐演奏现场,真正感受到民乐+摇滚的瑰丽动感。(大家可以去找找吴彤版的《百鸟朝凤》感受一下。)

年轻时的吴彤,图片来源于网络

唢呐艺术需要传承

在2006年,唢呐艺术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然已被列为遗产名录,就更需要不仅是专业唢呐演奏艺人和广大民间艺人来传承和保护唢呐艺术,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去弘扬唢呐文化。

有人说,现在的唢呐表演,在世界的舞台上,可美誉为“唢呐一响,黄金万两”。因为能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让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球邻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迷人、梦幻、夺人心魄、余音绕梁、荡气回肠、慷慨激昂,怎么是万两黄金可以比拟的。文化艺术是无边界的,更是无价的,而这些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全体人类艺术文明的结晶。

让我们继续将中国的唢呐民艺发扬光大,保留它的底蕴和特色,升华它的形式和内涵,让民乐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