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端子在汽车线束中的应用(中)

关注线束 ↑,让我们一起进步!


接上文《【汽车线束】端子在汽车线束中的应用(上)


3.3.料带切断长度

端子在冷冲压连接时,端子绝缘压接区后端部距离料带切断点的长度,或端子前端部距离前料带切断点的长度,即料带切断长度。在冷冲压连接压接过程中,当端子从料带上剪切下来时,如果保留的尾料过长或过短则会导致3种不良后果:


①在端子插入护套后,过长的金属尾料会伸出至护套的后端部,较高的电压会引起连接器的相邻触点之间的电弧;


②如果端子前端部的尾料过长,会干涉端子和护套、端子和端子的接合;


③当端子前、后端料带切断长度保留较小甚至不可见时,可能会出现端子被切伤的问题,导致端子不能使用。如下不同的生产商对常规端子的料带切断长度作出了不同的要求。


1)DELPHI规定前切断料带必须可见,后端料带切断长度必须可见且最大0.5mm。

2)AMP对250和070端子规定为后端料带切断长度必须可见,最大为0.25mm。

3)YAZAKI将后端料带切断长度规定在0-0.3mm,最大不超过0.5mm。

4)KET规定前、后料带切断长度最大不超过

0.5mm。

5)MOLEX规定前、后端料带切断长度大约为1~1.5倍端子材料厚度。

总的来说,前后料带的切断长度必须可见,最大不能影响到端子的可装配性能,尾料带不能伸出护套尾部。


3.4.前、后保护口

在端子和导线连接的过程中,前、后保护口对导线线芯起到保护的作用,后保护口尤为重要。在冷冲压连接过程中,如果没有保护口或保护口过小时,压接后导线的线芯就会被端子切断或切伤,使压接后端子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降低,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当保护口过大时,会使端子和导线的接触面积减小,机械性能不能保证的同时电性能也降低,一般情况下压接后端子和导线的接触面积必须大于导线的截面积。以下举例来分析不同厂商和用户对常规端子作出的不同要求。


1)DELPHI对最低限度作出规定,规定后保护口必须可见。

2)AMP对070和250端子要求:前保护口最大不超过0.25mm,后保护口0.3±0.13mm。

3)MOLEX规定前保护口可见,后保护口大约为2倍端子材料厚度值。

4)YAZAKI规定后保护口0.2~0.8mm。

5)KET规定前、后保护口0.3~0.8mm。


总的来说,冷冲压连接的最佳状态为:前后保护口都可见,不影响压接后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


3.5.端子的形变

端子在压接后一般情况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形变,端子的形变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为:

①端子不能装入护套;

②端子被损坏;

③公、母端子对接不到位;

④端子对接后局部接触,接触电阻过中,影响导电性能,有时会出现局部过热导致的车辆自燃等安全事故。


端子变形一般分为弯曲变形和扭曲变形,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厂商和用户对此参数的要求也不同。

1)AMP规定插头可上弯1°,插座可下弯3°。

2)YAZAKI规定上弯曲最大3°,下弯曲最大1°,扭转最大1°。

3)KET规定上下最大弯曲不超过30~6°,左右折弯最大不超过3~6°,最大扭转度不超过3~6°。


3.6.端子压接高度、宽度和拉脱力

端子冷冲压连接的高度和宽度是一个确定值,当端子设计成型后,端子的压接高度和压接宽度就已经确定,但由于不同设计制造商设计端子时参照的导线标准不同,其压接高度数值有所差异。


如173631-1端子在使用日标0.5mm²的导线和使用美标AWG20导线时压接高度数值不同,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压接的高度还需要根据实际使用导线规格来确定。


端子的压接宽度和高度在端子的冷冲压连接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当压接高度过高时,端子线芯压接区中导线形变不到位,端子和导线的接触电阻高,电性能低,端子压接后的机械强度不够,拉脱力不能保证。当端子压接高度过低时,线芯压接区中的导线形变严重,导致压接后压接区内的导线截面积大幅度减少,导线载流能力减弱,端子和导线接触电阻增大,电性能降低。


同时由于大的压缩比导致导线截面减小后端子压接连接处的机械强度不够,拉脱力降低,严重时会出现导线线芯被切断等现象。压接对机械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如图5所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控制端子压接性能时最实用的方法就是使用拉脱力测试其机械强度,因为拉脱力标准测试值是通过剖面实验、电性能、机械强度等测试后,综合衡量得出的一种简便有效控制方法。从图5中可以看出,机械强度曲线的曲率变化最大。


3.61.压接高度和宽度的测量点

压接高度和宽度的测量区域一般选择线芯和绝缘压接区的中间位置上,如图6所示。



压接宽度的测量在目前还有异议,有人认为压接宽度测量时不能测量其总宽度,应该测量压接处两圆弧和倾斜面的切点之间的距离,如图7所示,不过这种测量方法不太理想,测量难度大,很难找准测量点。


还有人认为压接宽度的测量点在两侧面的中点上,如图7所示,此测量方法也不理想,两侧面是由曲面和斜面组成,很难找到中点,测量难度大,测出的数值不稳定,测量误差过大,这2种测量方法不建议采用。


3.62.测量工具的使用

对压接高度进行测量时使用一端为锥体的千分尺,测量压接宽度时适用两端面都是平面的千分尺进行测量,如图8所示。压接高度测量时测量无肋条部位,不能使用两端平面的千分尺测量压接高度,因为测量的数值不是真实值。




(未完待续)


《线束智造》技术交流群,为行业精英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资讯交换的渠道!如果你需要入群,请:

关注我们

公众号:线束智造

聚焦线束智能制造相关资讯

共享线束行业最新动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