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研究)献礼两会:宋元400年间重庆教育中心在江津(一)

宋元400年间重庆教育中心在江津

——江津教育强区的历史文化支撑

作者:谭云籍 谭蘅君


作者按

江津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否创造过辉煌?是否一直落后渝中、江北、沙坪坝等当下主城?是否有江津富人跑到九大核心区买房?有哪些江津富贵子弟到主城区读书考中进士或举人?……这是江津人民很想知道的历史真相。

我们在研究《宋代江津迁移县政府之马鬃嘴究竟在何处》时,突然发现北宋重庆唯一有书院的地方,只有江津。江津不仅创下了重庆市最早开办书院、书院存续时间最长、分布面积最广,还创下最早打破重庆科举无进士的局面、渝州内进士最多、最早修建文庙等教育方面的大手笔。

于是我们研究宋代江津教育及其背景,发现整个宋朝,江津教育在渝州,即巴县、璧山、江津三大行政区域中,江津综合指标遥遥领先。即便放在大重庆范围,江津作为县级单位,不仅综合指标远超诸县,而且还有实力硬抗各大州府。

宋朝的天空,江津教育就像一轮初升的太阳,些微细小的光芒都足以穿透千年历史,灼痛我们阅读的眼睛。

300年弹指挥间,江津教育的阳光透出元朝的云隙,瞬间化成天空中行走的火轮,光芒万丈。江津科举独占重庆市鳌头,秒杀各大州府,再续辉煌,成为宋元400年间重庆教育中心,呈现出源头性、连续性、可持续性三大特征,在全国不多见,县级视域则可谓罕见也!

借古鉴今,回首江津当下教育窘况,作为江津教育人,深愧这片土地上的先辈前贤。希望本文让江津教育人反思的同时,也获得地域教育文化自信。



目录

一、历史大背景:蜀人反抗北宋地域性歧视

二、恭州内自比:江津拥有科举书院双优势

三、恭州外横比:综合指标县级中遥居第一

四、总结主特征:源点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五、江津的未来:教育强区的十大顶层思考

(一)教育强区的区情认定

(二)教育强区的顶层设计

(三)教育强区的顶层配置

(四)教育强区的顶层选择

(五)教育强区的顶层反腐

(六)教育强区的学术繁荣

(七)教育强区的教师教育

(八)教育强区的家长力量

(九)教育强区的领导群像

(十)教育强区的晋升机制

六、最后的规劝:每一种选择都比不选为好



谈论当今重庆教育,免不了会赞美一、三、八中和巴蜀、育才等中学,不管其他学校如何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但普通百姓乃至整个社会还是只看每年的高考数据。

这无关对或错,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形成的衡量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质量的硬规则,谁也改变不了。

但不同朝代,重庆的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们回到宋朝,会发现重庆主城区的教育几乎处于荒漠阶段,位于鄙视链最下端。而江津则以绝对优势,一骑绝尘,高悬云外,让主城区望尘莫及。


一、历史大背景:蜀人连续反抗北宋暴政


宋朝对整个巴蜀来说其实并不友好,甚至很恶劣。宋太祖伐蜀时担心大将们拥蜀自重,割据称霸,便告诉他们“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刍粮,悉以钱帛分给战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

于是“掠子女,夺财货”成为宋军一路征蜀的标配暴行,巴蜀人民深受其害,史学界对此已成共识。

因此巴蜀民众反抗暴政,学子拒仕,成为宋初巴蜀大地特殊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后蜀军人兵变,都是北宋地域歧视恶行带来的恶果,合计有4次大的抗暴战争。


(一)全师雄绵阳兵变


公元965年全师雄绵阳兵变,攻占彭州。蜀地十县军民响应,众至十万,占领都江堰、青城、郫县、新繁等地,全歼并杀死前来剿叛的宿将高彦晖及所部,击溃东路军主将张廷翰等进攻,分兵占领绵阳、广汉,从成都附近的诸州到东部的渝州(今重庆市)等十七州均起兵响应,蜀军又切断剑阁通道,致使宋军邮路不通,王全斌等困守成都。

主帅王全斌担心后蜀降军兵变,随后坑杀降卒2.7万人,蜀人震怒。嘉州(今四川乐山)虎捷指挥使吕翰,“怨其帅不礼”,率部兵变;果州(今四川南充)虎捷指挥使冯绍文与军官宋德威杀知州兵变;遂州(今四川遂宁)军官王可僚也率遂州人民反宋……这场自发的反宋战争进行了两年。

历史对王全斌的审判结果是:“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指全师雄兵变)。”

宋廷平定叛乱之后,不仅将后蜀府库的物资全部运往开封,掠夺蜀地锦绸,还设“市买场”低价强买民间布帛,称为“和市”;宋太宗又设“博买务”,民间织造布帛全都以低价购入,严禁商人贩运;川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贸易,全由官府控制。地域剥削和压迫极其严峻。

从战争过程看,此次战争范围南起乐山、北至剑阁、东到重庆、西至都江堰市,对江津波及不大。


(二)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带领被压迫民众起义。提出“均贫富”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朝派兵镇压,攻陷成都,余部至995年失败,持续了3年。

从这次起义地图可见,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余部在蜀将张余领导下,沿长江而下,连克嘉州、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江津、渝州(今重庆)、涪州(今重庆涪陵)、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开州,发展到10万余人。

即公元994年5月成都陷落以后,起义军大约在该年7-9月经过了江津、渝州,沿江城市受到战争冲击。

经此反抗,四川“旁户”这一名称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压迫减少,但并未停止。


图注:王小波、李顺起义地图,蜀将张余沿长江而下路线。



(三)刘旰兵变

第三是公元997年8月,西川都巡检使韩景祐帐下军官刘旰率西川戍卒兵变,攻占了怀安(今四川金堂南)、汉州(今四川广汉)、蜀州。附近州县民众纷纷加入,短短几天聚集数千人马。“三日而四郡不守,五日而两川震惊。”不久,宋兵围剿,刘旰败逃邛州,很快在方井镇被全歼。

此次反宋,未波及江津、重庆。


(四)王均兵变


公元1000年正月初一,戍守益州(今四川成都)的神卫军指挥使王均发动兵变,占领益州,王均称帝,改元化顺,国号大蜀。随后攻占广汉、三台,又率兵攻打绵州、剑门,但未成功,只得回到益州。

北宋调集军队征讨,王均突围南逃,经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荣州(今四川荣县),到富顺蓝(今四川富顺县),正准备南渡沱江,王均被杀,兵变失败。

此次反宋,仍然未波及江津、重庆。

总体来说,在蜀人反抗的30多年时间里,战争多数发生在成都及平原周边,对江津的波及总体较小,因此对于重庆教育来说,江津更有发展空间。


(五)后蜀文化领先全国


当然,后蜀孟昶勤政好文,在五代十国时,巴蜀地区相对安宁,大批文人流寓巴蜀,为儒经的学习传播提供了条件,使巴蜀的经济文化处于同时代的领先地位。所以后蜀灭亡,孟昶押送京城的时候,蜀地百姓沿路痛哭,送别数百里。

宋人吕陶《经史阁记》说“蜀学之盛冠天下”是对后蜀文化昌盛的肯定。刘咸炘《推十书·史学述林》描述了五代十国北方战乱,士人南迁,带来“惟吴、蜀二方多收文士……宋复南迁,得有吴、蜀,掌故文献,蜀人保存之力为多”的局面,以致“河东富人多弃产入川蜀”,直接导致北宋时期巴蜀和江南进士人数占全国80%左右,列全国第8名。到南宋时,跃居第4名。宋代蜀籍宰相多达27人。

征服者不都尽是文明者和先进者,蒙古征服欧亚,满族征服中原,都是野蛮对文明的蹂躏。宋朝对后蜀的征服同样如此。

(请看续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