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现负增长,当务之急应抓住机遇窗口期

我国开始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全国总人口规模的负增长,标志着未来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

我国人口负增长将呈现下降速度早期阶段相对温和,后期逐步提速的特点。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负增长的重要原因。受育龄妇女规模缩减、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生育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远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人口负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加强。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较去年减少106万人,较2016年减少809万人,五年下降幅度接近一半,快速下降的出生率提早了我国人口负增长到来的时间。

应该理性看待人口负增长。一是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依然庞大。早在总人口出现负增长之前,我国就已出现劳动力负增长。2012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达到了10.06亿峰值,随后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劳动力负增长,到2021年降至9.65亿。虽然劳动力持续减少,但规模依然十分庞大,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仍将保持有七亿左右的劳动力水平,远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人口总和。

二是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高。七普数据显示,与六普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8930人上升至15467人,提升幅度高达73.2%。与此同时,中国PCT专利申请量从1.2万件升至6.9万件,增幅高达475%。高等教育背景人才的累积带来中国“工程师红利”的雄厚基础。

三是人口负增长意味着老龄化在不断加深。一般认为,当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占比超过14%,就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14.9%,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随着20世纪60年代“婴儿潮”人群相继进入老年人口队列,我国老龄化速度将大大加快。根据联合国数据,2030年前后,我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1%。

四是人口负增长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人口负增长和快速深度老龄化的趋势在中长期内难以改变,人口负增长将从供需两端对宏观经济增长、社会保障运行及城乡协调发展构成挑战。

当务之急应抓住当下重要的机遇窗口期,正确认识人口发展大趋势和老龄化规律,推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促使人口负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二是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寻求资本和技术创新,助力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孩子负担,提高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力。四是发展银发经济,促进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培养和发展经济新动能。

文/李晓晴(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