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灏学历史》第二章之李广,抗击匈奴。

今天聊一聊李广。


为什么人们一提飞将军李广,就会联想到怀才不遇呢?


李广的起点很高。出身名门,秦朝大将军李信之后,属陇西李氏,算得上贵族血统,包括后来的李世民都主动攀高枝自称李唐为陇西李氏之后。工作没多久就在地方上任太守了,也算一方父母官,按这个仕途起点,干到丞相没问题,可参考相同出身的堂弟李蔡,官至丞相,是汉武帝的第二任丞相,政绩斐然,颇有贤名。


可是李广呢?一辈子没有被提拔到卿一级,终生没有被封侯,也没能战死在沙场,马革裹尸,而是含恨自杀了。不仅仅如此,到孙子那一辈,还被灭了门绝了后


咱一个农民的儿子,奋斗一生当上县长,那是祖坟冒青烟了。但李广他是官N代,起点就是县长,却当了一辈子,那就是失败,是掉阶,和咱当了一辈子科员没区别。


而且他最后还混到自杀了。


古代没有即时通信,打仗全靠约定,说什么时辰到就必须什么时辰到,误期当斩。东、西两路同步进攻,西路的卫青都打完准备回家了,返程遇到了东路李广的部队在转圈圈,问,你咋搞的?说是迷路了!你一个打了四五十年仗的老军人,竟然总是迷路,不应该写检查吗?不应该接受全军通报批评吗?他觉得老脸挂不住,自己解决了


而且,李广到死也没有封侯


因为缺成果。打个比方吧,我们把大将军理解为足球队的前锋,你觉得如何评判一个前锋的水准?肯定就看进球率。李广作为抗击匈奴的旗帜人物,被后人称为飞将军,他最缺少的恰是进球,他主动出击打的几场战役,不是被俘了,就是溃逃了,或者迷路了,鲜有歼敌过千的战役。所以,他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就是缺成果


妥妥的一悲情人物。毕生郁郁不得志。


咱们都看过不少书,文学作品里非常喜欢写一些不得志的人物。


一是,文人借人说己,一股酸腐劲儿,仕途一不顺就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二是,古往今来,从东方到西方,无论是大汉朝还是古希腊,悲剧人物,是文人最想呵护的;悲剧,是文人最热爱的。比如项羽,临死还给安排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剧!


那李广作为公认的飞将军,水平就这么菜


与朝廷的战术调整也有关系。汉景帝是防守战术,把李广放在边关当后卫,李广对于防守是比较专业的,但是防守是不出战绩的,就如同后卫很难拿到金球奖是一个道理。而到了汉武帝呢?汉武帝喜欢主动出击,卫青、霍去病都是天才级的前锋,李广这个后卫适应不了前锋打法,另外年龄也大了,等于让40岁的后卫突然改踢前锋,注定是一场悲剧。


所以,在司马迁的笔下,也只能说李广是一个人品爆棚的好将军,爱兵如子,还专门为他创造了一则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毕竟,李广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就算在太史公眼里,李广是标准的才气无双而又怀才不遇的人,笔下也对李广充满惋惜之情。


可是,在太史公的赞美和惋惜笔下,无形中也说明了一切。


赞美大将军,就只需要赞美他的专业才能,打了多少胜仗,收复了多少失地,这一点就足够了。你想司马迁着墨描写李广人品好、射术精准意味着什么?不就是意味着李广在专业方面的确没啥成绩?这就如同你是一位足球运动员,你的生平总结写了你扶老太太过马路,写你唱歌好听,写你很孝顺,写你训练刻苦,写你的角球踢得好,但是把你参加大赛的经历一笔带过,用了一句:在赛场上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而李广还是沾了他孙子李陵的光。司马迁与李陵是好朋友,司马迁真正要捧的是李陵,他要把李陵塑造为继承先辈道路的人,所以就在李广身上多用了一些笔墨。虽然没有经典战役,也还是浓墨重彩地详细描述一番。后来司马迁被阉,就是因为给李陵打败仗找借口,惹毛了汉武帝。


看来,他老李家的悲剧是一脉相传,代代传啊。


读李广传记时觉得他主要是缺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固然君子藏器于身,但只要是千里马,早晚会有伯乐发现。所谓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


李广经历过三朝,他在汉文帝跟前混过,在汉景帝跟前混过,在汉武帝跟前混过,三代伯乐都没发现他这匹千里马?为什么几代皇帝都把他放在边疆当太守?啥官不给吧?好赖也是贵族出身;重用吧?他又真不行。


三朝元老、三朝元老,混了三朝,都没混成元老


后来逐渐明白,其实,不存在真正的怀才不遇,人之所以怀才不遇,只有一个原因:才不够


而李家从秦朝大将军李信,到汉朝太守李广,再到李陵,最终被灭族。一个从秦朝活跃到汉朝的贵族最终尘埃落定


可是为什么李广这类人在历史书上很有名气,在当时却不得志呢?


得不得志取决于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名气取决于谁来写,怎么写。有时一句话可能就把一个人吹上天,就如同书上说,刘邦在表彰大会上说,“在运筹帷幄方面,我不如张良”,于是后人都把张良定义成谋圣了。太史公专门写了《李广传》,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赞他。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诗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更让这位汉朝飞将军的威武形象深入人心。你说咋可能会没名气。


其实,李广没去过龙城,打龙城的是卫青,飞将应该是指李广,毕竟媒体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头衔:飞将军,所以我认为龙城飞将是指卫青+李广。


龙城之战,李广也参加了,他作为四路统帅之一,率一万骑兵从雁门出发,但却被匈奴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紧急关头,李广夺了一匹马一张弓,边跑边射,这才逃回中原。


全军覆没,回来也是死罪,汉朝允许花钱赎罪,李广掏了一大笔钱买命,虽然不死,却被削职为民,卫青收复河套的时候,他正在家里闭门思过。


哎,还是水平不中啊。要是有卫青,霍去病的一半的水平,李广也就封侯了。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都是军神级人物。卫青把项羽的长途奔袭闪电战升级到了2.0版本,霍去病又给升级到了3.0版本。

他俩虽然是草根出身,但是有皇亲,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而且战功卓著,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将军。


但貌似司马迁不喜欢卫青与霍去病。两位顶级的人物,合并一传


因为司马迁是世家,李陵也是世家,世家对世家是旗鼓相当,彼此惺惺相惜。而卫青和霍去病呢?则是外戚,属于屌丝系列。司马迁内心瞧不上这俩屌丝,但还是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了他们俩的赫赫战功。


而西汉初年,刚建国,匈奴总想来试试,趁乱摸鱼,也就给卫青霍去病这对舅舅外甥营造了展示舞台。这跟新中国刚成立时,苏联、越南、印度蠢蠢欲动是一个性质的。真正解决争议问题,一是需要时间,例如针对南海问题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二是需要和平谈判,例如派出了王昭君;三是需要彻底强大,让他害怕。你看越南,现在敢吱一声吗?别说越南,就是苏联老大哥也要虔诚地抱拳喊一声哥


王昭君的通婚就是表明双方的态度,并不是因为她漂亮。嫁谁过去,不是最重要的。形式大于她本身的价值


而抗击匈奴,在汉代的战略也是动态调整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硬碰硬,要打出个输赢;第二阶段就是和亲,维系和平;第三阶段就是一带一路,主动拓展西域市场,例如后来张骞与郑吉。也不存在谁比谁牛,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刚读历史的时候,总是在想,若是我穿越过去,能当个皇帝不?


读得多了,就渐渐明白了,今天的人,总是低估了古代皇帝,觉得他们很弱智。实际上呢?能成为天子的人,特别是那些开国皇帝,真是亿里挑一。你说是张良聪明还是刘邦聪明?肯定是刘邦更聪明,若是张良聪明那么江山就姓张了。虽然刘邦说过,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今天这些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真穿越过去,你以为你能指点江山?对不起,我就是杀敌三千的那三千分之一


在历史书上能留下名字的任何人,哪怕是个小蟊贼,换算到今天,也是马云级的人物。别说普通人了,有些皇帝都被历史一笔带过了


古代皇位多是世袭,整个天下是他们家的,龙一直生龙,凤一直生凤,在确保基因足够稳定的前提下,会出现几代盛世的,比如从刘邦开始几代人治理能力都不错。但是,世袭制有个最大的BUG,就是皇帝明知道太子是个草包也不会把皇权传给更有能力的外人,从而就产生了昏君。从概率来讲,只要是世袭制,整个游戏最终一定是毁灭式的,因为你无法保证代代都是强势基因。当然,不是说不是世袭制政权就可以永存了,这属于另外一个课题,超纲了。


读了很多历史,通过各种史料的相互佐证,突然发现,貌似历史没有真相。


我们在见证或者描述历史时,唯一了解的真相只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除此之外,或多或少都有些偏差。哪怕你穿越到两千年后,跟后人讲今天的一些人与事,你以为讲得很真实,其实离真实还差得太远太远,这个误差来源于你在这个时代的角色、位置。


我们写的历史人物,估计历史人物他自己看了都觉得很陌生,那是我们捏出的泥人张,是想象中我的样子。就如同影视剧里的华佗,为什么一定要仙风道骨,跟张良的师傅黄石公的形象差不多?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世外高人就应该是神仙的模样


实际上呢?倘若真有华佗这个人,他应该是个邋遢老头,一口大黄牙。古代人多是大黄牙,包括民国后的一些名人,他们的照片其实都专门处理过牙齿的。


就像贾平凹写过的一篇散文,米脂一个石雕老艺人,刻了一辈子狮子,但是没有见过真狮子,有好心人请他去动物园看了看活的,他端详了半天后说:这不是狮子


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是石雕老艺人。


冷兵器时代,战争必胜的法宝就是以多胜少,通俗一点理解,足球场上罚下一人,看似战力是11比10,其实是121比100,日常打群架也是如此,三人打两人,战斗力表面是3比2,其实是9比4。这就是最核心的谋略。


这是有理论依据的,就是兰彻斯特方程,描述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变化关系的微分方程组。战斗力=参战单位总数×单位战斗效率。当双方在彼此视野以及火力范围内交战的时候,任一方的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不过,刘邦、毛主席,为什么还能做到以弱胜强?也是利用的这个原理,就是我只有10人,我躲避你的15人,但是攻击你的5人,避免以少打多,只要作战就保持人数上的压制,游击为主,正面为辅。


当年,汉文帝还说李广生不逢时?说倘若他跟着刘邦打天下,肯定会战功显赫。
当皇帝的都是画饼高手啊,给下属送甜枣,这些话听听就罢了。汉文帝真欣赏李广就会重用他。你不要听一个人说什么,而是要看一个人做什么,你真欣赏一个员工,每次开会都表扬他,不如来点实际的,给加点工资吧

司马迁、王维、王勃合力把李广推上了神坛,但核心是司马迁,因为后人对前人的解读,都是依托司马迁的蓝本。这一点就挺扯蛋了。就如同大家看金庸的小说,在那争论谁的武功厉害,谁跟谁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呢?大家争论的全是金庸的一个脑回路而已,整个世界都是他在书桌前构建的。你把司马迁理解为金庸就行了,当然司马迁要比金庸稍微真实一点,至少时间、人名是真的


后面,《资治通鉴》对李广评价也很高。司马光是司马迁的后代,继续捧李广爷仨,李广就靠司马家族的笔成了中国名将


再往后,到了唐朝,唐朝也姓李,主动认李耳、李广为祖先,武庙七十二名将是唐朝编订的,还给修了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