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人民医院医用行动诠释“人民医院为人民”的行业担当

去年12月初,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新十条”“川六条”相继出台并落地实施,疫情防控策略和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方向,全县各医疗单位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全县龙头医疗机构的青川县人民医院更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医疗救治方面,要打赢这场硬仗,就要集中院内所有力量,围绕发热、咳嗽、各类呼吸道疾病及重症救治为当前的核心工作,在统筹调配全院资源前提下精准救治,在增量扩容行动中加快床位轮转,以满足持续向高位逼近的急诊患者就医需求。


医院党委书记谭清杰坦言:“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最大力量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轻症患者要求住院的,在做好解释工作、劝退无效的情况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推诿扯皮,只要保证第一波冲击安全有序,群众的恐慌心理便会得到疏解,那么群众的健康需求就得到了有效保障。”



举全院之力 超负荷运行
如果说医院是疫情救治的主战场,那么发热门诊就是这个主战场的“前哨岗”。12月中旬,发热门诊、急诊的就诊量出现井喷式突增,日均患者就诊量由平时的10余人增至百余人次。紧要关头,医院选派四名优秀医生同急诊医生,组建成24小时发热门急诊专区,为咳嗽、胸闷、气促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第一波冲击得到了高效规范的处置,也为病区的相对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


从12月中下旬开始,医院就开始逐步扩充内科诊疗力量和床位数量。经过统筹调配,康复医学科、妇产科、骨科、普外科等非内科病区也相继开始收治呼吸内科患者,经过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等相关科室对呼吸道疾病用药、诊疗流程、感控知识等培训,确保能熟练掌握整套救治流程并加以运用,以提高病患救治效率。门诊诊疗区域由分管医疗业务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罗成彪副院长,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永明,内科副主任医师文继军、马明湘、白清春,以及“明星”中医师杨平组成,诊间数量在原有基础上翻倍的同时,诊疗效率、人次、频率均得到飞跃式提升,有效杜绝了医疗挤兑现象的发生。
“病区之间要互通有无,质控办、医务科、院总值班根据当日实际情况研判救治措施,优化就诊流程,扩容治疗区域、增加床位数量,提升救治能力,确保高峰期群众就医需求得到满足。” 院长青久强表示。
根据日接诊量、近期住院患者数量等综合数据显示,目前发热门诊量已开始回落,急诊、门诊就诊量依然呈高位运行态势,呼吸道疾病患者就诊量较为平稳,第一波住院高峰期有序渡过且回落趋势已显现,也从侧面反映出居民健康指数得到稳步提升。


突破常规界限 提升救治能力

为保障医疗救治,医院突破了科室界限,整合妇产科、康复医学科、外科病区,扩容内科病区,在非内科病区新增内科病患床位,呼吸内科由原先一个病区40张床,扩容到6个病区350余张床位。全院病床由院部统一管理,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由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调配病床使用,保障住院患者的需求。

该院罗成彪副院长介绍:“目前,全院是一个科、一张床,在统筹调配过程中,分级分类收治。病情较重的患者主要由三个内科病区收治,轻症患者由非内科专业病区收治,质控办根据诊治规范开展标准化诊疗监督和相应的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高龄转诊来院患者,医院设有‘绿色通道’,确保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针对符合出院指征的病人,各科室及时办理出院和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床位周转率,保证呼吸道合并基础病的急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ICU重症医疗单元还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施行一患一策的诊疗模式,全力保障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严控医疗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医院发热门诊、各病区及重症救治能力陆续受到考验。罗成彪副院长、医务科文继军主任和院内高年资医师每天都要在各个病区来回忙碌,他们除了管好自己的重病患者,还要对其他病区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会诊查房、用药指导,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双提升”。“全院职工基本都“阳”过,全部都在咬牙坚持,能扛的基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渡过患者就诊高峰这段时间,一切都将回归如初。”文继军说。



近段时间以来,医院经过多种努力,不仅在统筹调配医疗资源保证药品需求方面得到基本满足,还组织本院中医科专家根据县域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群体质特点及县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人群配制了中医药预防、治疗方剂,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中药预防干预及治疗工作,最大程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下一步,青川县人民医院将持续秉持“厚德精医、博爱惠民、追求卓越、永续创新”核心理念,举全院之力,不断优化救治工作机制,坚决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以务实举措更好保障群众就医用药,构筑起保健康、防重症的坚实防线。


责任编辑:陶伟

编辑:郭幸鑫

审核:谢春燕

来源:健康青川


举报
评论 0